處理好難題、怪題是個人修養的問題,可以讓對方認清自己的為人。有時候別人看的並不一定是知識的多少,而是看對問題的態度,看你是誠心對待,還是敷衍推諉;是下工夫求解,還是不了了之。
針對突發事件的應變訓練
陳毅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長時到亞洲某國訪問,這個國家的宗教領袖代表僧眾向陳毅贈送佛像。大家都知道共產黨不信宗教,都盯著陳毅,看他如何應付這件事。陳毅高高興興地接過佛像,大聲說:“靠佛祖保佑,從此我再也不怕帝國主義了。”在20世紀60年代亞非拉各國興起反帝反殖民運動高潮時說這樣的話,自然引來如雷般的掌聲和笑聲。
還有這樣的情況,老師正上著課,外麵下起了雨,淅淅瀝瀝的雨聲引得學生都往窗外看去。老師如何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回來?他當然可以用簡單的語言說:“雨有什麼好看的?”但這未免太草率了些。如果他能隨口吟出杜甫的詩句“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再意味深長地說:“真是一場知時節的好雨啊,不過我們太去注意反而要辜負春雨潤物的美意了。”這樣,老師既自然而然地把學生的注意力拉回到課堂上來,又讓學生在真情實景下體會了詩句的美妙。
針對反對意見的應變訓練
我們說話當然願意對方同意自己的話,這無疑會鼓勵我們繼續講下去。但事實上,常會有不同意,或是持激烈反對我們言辭的意見。這時,我們先要弄清他們反對的是不是有道理。如果我們的確錯了,就應持誠懇的態度,實事求是地表示接受對方的反對意見,還應該感謝對方的批評指正,頑固地堅持錯誤是不明智的;如果我們所講的問題屬於有爭議、無定論的範圍,各家說法均可站得住,這時應與對方以平等的地位辯論,實在不易說清的可以存疑,沒必要爭個是非曲直;如果對方與自己所說隻是思路不同、結論近似,我們更應把握好情緒,耐心聽取對方的意見,從中還可以吸收一些於己有益的東西,補充自己的敘述。
互問互答訓練
互問互答訓練可以在平時進行。請自己的朋友設計一組常識性問題,然後向你快速提問,你做快速流暢的回答,看看在100秒鍾內能正確地回答出多少問題。
1.少說空話、套話、內涵力求豐富充實
要敢於亮出自己的想法,不要遮遮掩掩,要顯示出自己鮮明的個性。
2.問話角度避免單調和程式化,要富有變化
答語要旗幟鮮明,坦率從容,也可以含蓄風趣一點,有一些哲理色彩。
3.簡潔明了,多用短語
盡可能一兩句話就把自己的意思說得明明白白,多用直言句式直截了當地應對,不要模棱兩可,不痛不癢,也要力避用簡單的肯定、否定(如是或不是)方式答對。
4.要留意複雜問語
所謂複雜問語是指隱含某種假定前提的問語。例如“你還想著去北戴河旅遊嗎?”隱含前提是“曾經或一直想著去北戴河旅遊”,其實你可能從來就沒有“想”過,所以回答要針對“想沒想”,而不是“去不去”。對這類問語要留心隱含前提,做出有針對性的回答。
順承轉接訓練
對話作為最簡便的交際方式,其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溝通”。所謂“溝通”是說在尊重對方的前提下說出自己的想法並爭取認同。為了這個目的,應對往往是先順承對方的語意,將自己的想法與當時的語境、對方的意思做一番調適,然後靈活地轉入自己見解的表達,這就是“順承轉接”,屬於交際對話中的“接近藝術”。
注意從別人的表達中發現合情合理的成分,這樣才能做到順其自然,毫不勉強。轉接要毫無痕跡,接語敏捷,以便在和諧的氣氛中逐步形成對某些問題的共識。
及時總結演講的經驗和教訓
任何活動都有經驗可以學習,也可以從教訓中更快地成長進步。及時總結演講的經驗和教訓是提高演講技能必不可少的一步。這就要求我們做個生活有心人,及時總結經驗和教訓。
自信
通常失敗感和沮喪感是由於受到打擊或害怕承擔風險所致。而人性中普遍存在著冒險的“動力”本能,在正確發揮作用時,它能驅使我們信賴自己,並利於我們發揮自己的創造潛力。在我們有信心有勇氣地行動時它才有機會發揮出來。因此,那些拒絕創造性的生活,拒絕勇敢的行動,而使這種自然本能遭受挫折的人,過去無一不是那些整天無所事事的人。有的人不能坦率地麵對自己的弱點,所以,不願意親自試一試的人隻好拿別人的東西當賭注;不願意勇敢地行動的人則往往靠酒杯來壯膽。此時要喚醒你內心的信心和勇氣是人的自然本能。記住,當你認同自己的專業能力、聰明智慧時,別人也會以同樣的態度對待你、相信你。
一、語氣堅定
大部分女性都有說話過於急促、細聲細氣的毛病。說話的訣竅在於音量適當、語調平穩,速度不緩不急,此舉顯示你對說話的內容信心十足,利用呼吸換氣時斷句,可以避免許多不必要的嗯啊等語病,內容顯得流暢有條理。切忌用疑問句結束陳述事實的語句,以免影響語氣的堅定。
二、仿效學習
學習你所仰慕的人具有的美好特質,可以是影星張曼玉或周潤發,也可以是某著名政治家或外交家,隻要他具備你所希望擁有的特質,均可模仿和學習,但要保持自己的風格。
三、大膽練習
把自信心視為肌肉,需要定時持之以恒地鍛煉,如果稍有懈怠,它很快就會鬆弛。和不期而遇的人進行一對一交談,是很好的開始。
四、想象完美
想象完美是許多名模、影星在表演之前慣用的技巧,同樣適用於工作場合。麵對大客戶或提案,先靜坐,從心中默想曾有的愉悅感覺。比如曾經聆聽的悠揚樂章,越具體效果越好。
五、想象擁有
走路的姿態常常不自覺地泄露你的秘密,昂首闊步,抬頭挺胸,仿佛一切都在你的掌握中,想象你擁有這個空間,當你舉步時,回想過去曾有自信滿足的感覺。
六、塑造印象
選擇適合你氣質的服裝、發型、化妝,甚至香味,展現完美精確的專業形象。特別在顏色上多注意,不同的色彩有不同的語言,可以善加運用。深色係代表權威信賴;亮色係則引人注目;暖色係則傳達溫柔且易於親近的訊息。如果你想增加自信與親和力不妨選擇深色服裝,搭配淺色絲巾或圍巾等。
七、克服焦慮
掌握害怕的根源。害怕時會有生理反應,如冒冷汗或呼吸急促等。當你知道所有可能會有的征兆,就可以透過一些放鬆的小技巧克服它。
八、接受恭維
大部分人有自我貶抑傾向,總是習慣性地將別人的讚美向外推拒,如此一來,很容易將自己由主動參與者轉換成被動接受者,這是很不明智的。下次當有人恭維時,記得以謝謝來代替你太客氣了或那其實很簡單這類的客套語,太謙虛會有損你的自信。
九、鼓足勇氣
不要等到出現重大危機時再去勇往直前,日常生活也需要勇氣——在小事情上鍛煉勇氣,才能培養出在更重大的場合勇敢地行動的力量和才能。
十、激發潛能
你每天都必須有勇氣承擔犯錯誤的風險、失敗的風險和受屈辱的風險。走錯一步總比在一生中原地不動要好一些。你一向前走就可以矯正前進的方向;大部分人不知道他們實際上有多勇敢。事實上,很多潛在的男女英雄一生都是在對自我的不信任中度過的。如果他們知道自己潛在的能量,那將有助於他們產生解決問題甚至克服巨大危機的自信心。記住你有這種能量,但若不付諸行動,不給它們釋放出來為你服務的機會,你永遠不會發現這些能量。
做生活的有心人
語言是以生活為內容的,沒有生活,話就無從談起,而生活內容越豐富,談話內容自然也越豐富多彩。因此,我們要想說出有水平高質量的話,一是要用心觀察和體會生活的點滴內容;二是要積累各種知識,做一個生活上的有心人。
古人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廣博、嚴謹的知識結構是表達者妙語連珠、左右逢源的堅實底蘊。當一個人在某些方麵的經驗和知識多於周圍其他人時,他就對該方麵的話題取得了發言權,並且有充分的自信心。因此,隻有具備多方麵的知識,我們才能贏得更多的發言權。要求一個人什麼都懂並不現實,但至少要對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職業知識有足夠的了解,尤其要多掌握一些文史哲方麵的知識,這樣,你就能出口成章,言之有物。
知識豐富會擴大一個人的想象力,而想象力會為思維和語言插上翅膀。要在語言表達中“飛”起來,就必須在生活中通過學習和實踐長出這樣的翅膀。如果你想擁有出眾的口才,就要像釀蜜的蜜蜂那樣,終日在生活的百花園裏采擷;要像淘金的老漢那樣,在沙礫中篩出真金。中國曆代的豐富語言寶庫,五湖四海的優秀語言財富,鮮明生動的民間語言,精心雕琢的書麵語彙,都是我們應開掘出的“富礦”。首先,可直接從生活中向人民群眾學習語言。生活是語言最豐富的源泉,要使自己的語言豐富起來,就要從生活中汲取,老舍說:“在生活中找語言,語言就有了根。學習語言要博采口語。”俄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稱讚農民是語言的“大家”。語言的“天才”,的確存在於人民群眾之中。比如,我們講話常用程度副詞“很”字,如很黑。在人民群眾的口語中,卻用更精確、更形象、更簡練的表達法“漆黑”。學習語言還要多看,即勤於觀察、體驗,真正熟悉你的對象,掌握它的聲調、聲色等,而不是生搬硬套。其次,要多讀中外名著。“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的經驗之談,是大家所熟悉的。它告訴人們要提高口才技巧,就應多讀名著。“窮書萬卷常暗誦”,心領神會,自會產生強烈的興味;體味語言的精微之處,就能喚起靈敏的感覺;熟悉名篇佳作的精彩妙筆,可以獲得豐富的詞彙,演說和講話時優美語言會不招自來。
再次後,知識貧乏是造成語言貧乏,特別是詞彙貧乏的一個重要的原因。生活積累和語言知識,是決定一個人說話水平高低的關鍵。有本書上說,生活是語言的王國。願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成為這個王國裏的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