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提高演講技能的方法(1 / 3)

日常生活中提高演講技能

平常說話要求我們輕鬆自然,循循善誘,而且能夠忍耐,講究傾聽之道。說服別人時要求我們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而且能夠應對自如。如果你覺得自己哪方麵有欠缺,就要想辦法彌補自己的缺陷,讓自己的說話技能更好地為演講服務。

說話的基本技巧

一、輕鬆自然

約翰·莫菲說:“我們不要硬是從頭腦中榨出一些名言警句。當我們放鬆下來的時候,很多妙語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出來……”甚至在最具刺激性的談話中,也有50%的內容是沒什麼意義的。隻有經過一段加熱過程,思想的車輪才能轉動起來。

二、循循善誘

成為一位出色的交談家並不在於你有多聰明,或者有多少傳奇性的經曆,而在於啟發、誘導別人講話。值得一提的是,“你”在談話中是一個前進的信號,而“我”則是一個停止的信號。要設法把談話引向對方的興趣點,多用“為什麼”“哪裏”“怎麼樣”等。當他說“我在寧夏老家開了個店”時,你不要匆忙搶著說:“啊,我在西安也有兩家店鋪。”而應該問:“在寧夏的什麼地方?”

三、長於忍耐

在與人交談中,千萬不要期望對方一開始就熱情高漲,善言者總是等到對方變得熱心以後,才試圖從他們那裏引導出一些有趣的想法,因此,在談話中一定要長於忍耐。例如,他們會先問:“請問您尊姓大名?您是哪裏人?您的丈夫幹什麼?您準備在這兒待多久?乘飛機來我市的吧?”等,以激起對方的談話興趣。誰關心這些?你也許會這樣問。誠然,這些問題似乎沒有任何風采和智慧可言,但它們的確能使交談啟動起來。

四、注意談話重心

無可否認,人們總是對自己的工作、家庭、故鄉、理想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其實,即使像“你從哪裏來”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也說明你對別人感興趣,結果會使別人也對你產生興趣。但你千萬別像一位年輕的劇作家那樣,跟他的女朋友談論了自己的劇本兩個小時後,接著說:“有關我已經談得夠多了,現在來談談你吧。你認為我的劇作怎麼樣?”

五、說讚同的話

如果他說:“我是在農村長大的。”你最好回答:“我也是。”或多少講一點你有關農業方麵的知識和經驗,這會讓他感到很親切。如果他說:“我喜歡吃冰淇淋。”恰好你也有同樣的愛好,一定要想辦法告訴他。如果他說他出生在東北的一個小鎮上,碰巧你過去也喜歡在那裏度暑假,那你也一定要告訴他……

六、適當談談自己

當有人要求你講自己時,不要守口如瓶地拒絕對方。稍微告訴對方一點你的情況,他會感到十分榮幸。因為你是用非常友好的姿態與他交談的。

七、尊重對方

交談雙方應相互尊重,即使已經相熟,也不可胡亂開玩笑,逗弄和取笑會觸痛別人的自尊,而威脅他人自尊的任何事情都是危險的,即使在玩笑中也是如此。民意測驗的結果表明,人們不喜歡被取笑,即使是他們的親朋密友。隻有在非常親密的朋友之間,才可以開一些充滿善意的玩笑,因為他們是不會追究那些無關緊要的小事的。如果別人非常了解你,非常喜歡你,你也可以與他開個玩笑,但千萬別開得過了頭。

言之有理

言之有理是指說話要有條有理,不顛三倒四,不丟三落四,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把事情、道理說清楚,體現說話人思路清晰。它還指說話者觀點明確,前後一致,說理嚴密,合乎邏輯。這個邏輯就是說話人要共同遵守的說理規則,下麵介紹兩種說理的邏輯方法。

一、類比法

類比法是一種根據兩類事物某些屬性的相同或相似,推斷出它們其他屬性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邏輯方法。運用這種方法說理,有助於聽話人觸類旁通地明白事理。

例如,老作家秦牧《試談積累知識和描繪事物》中的一段話:“最後談談基本功的問題。基本功對於拿筆杆子的人很重要。不練是不行的。俗話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繪畫的人常畫,唱歌的人常唱,而搞文字的人怎麼可以幾個月不寫東西呢?”把寫作和繪畫、唱歌類比,它們都屬於文藝創作的範圍,具有相同的基本屬性,且通俗易懂,有說服力。但是要注意不要機械類比,就是把事物間的偶然相同或相似作為論據,或者是把表麵上有些相似,而實質上完全不同的事物進行類比,從而推出一個荒謬的或毫不相幹的結論。

二、反證法

中國成語中有一個“自相矛盾”的故事,有一個人同時販賣矛與盾,他向買家吹噓他的矛是“無堅不摧”的,盾呢,是“刀槍不入”的。於是,有人馬上提議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來驗證一下他的宣傳是否可靠,這人當場啞口無言。這就是反證法的具體運用。有時對某個道理或問題,不容易從正麵解釋或反駁,不妨就換個說理方法,通過論證與此相反的論題的正確與否,來反麵說明問題的是非曲直。

為了讓我們說話更加具有說服力,不如學習一些簡單的邏輯方法,除了以上介紹的兩種,還有兩難邏輯、歸謬法等。

言之有物

《周易·家人》中警示後人說:“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不管是聽別人做講座,領導做報告,還是和周圍的人聊天,都會碰到言之無物、空洞乏味的時候,上麵講得很熱鬧,下麵聽眾卻覺得困頓乏味,嫌內容假大空,虛無縹緲,不知所雲。

為什麼會出現言之無物的情況呢?究其根本問題在於談話者、演講者沒有很好地理解自己的演講內容。自己都不明白為什麼要說話,怎麼能期待給聽眾一個內容充實、言之有物的演講呢?要解決這個問題其實並不困難,簡單地說就是要很充分地精心準備自己的演講內容,在演講、講話之前比較透徹地理解問題,才能在演講時做到言之有物,有的放矢。

有一次,美國一個內閣成員對伍修羅·威爾遜總統簡短的演講表示讚賞,並問他需要花多長時間去準備。威爾遜告訴他說:“這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假如我講10分鍾的話,那麼我要準備一個星期。”

從這個實例上我們可以看到,重要場合說話前的事先準備是何等重要,要避免重要場合說話時出醜,就要事前充分準備。

對抗怯場

在公眾場合講話,感到恐懼和怯場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

例如,20世紀80年代,美國的心理學家曾進行過一次有趣的測驗,題目是:“你最害怕的是什麼?”測驗的結果竟然是“死亡”名列第二,而“當眾演講”卻名列榜首。有41%的人對在公眾麵前講話比做其他事情感到恐懼,可見,在大多數人看來,當眾講話是一件令人害怕的事情。

一位代表本單位參加演講比賽的年輕姑娘,一站到講台上,臉就漲得通紅,兩腿微微顫抖,說話的聲音變調,呼吸也顯得急促起來。她剛說了幾句就忘詞了。她越發感到恐懼,好像所有人的目光都像利箭一樣射向她,她想躲避,但又不甘心臨陣脫逃。她不能當眾出醜,給本單位丟臉,可她唯一能感覺的是心跳加快,而腦子裏一片空白,早已背熟的語句全都飛得無影無蹤。她放棄了這次演講,跑回自己的座位坐下。直到演講會結束,她也沒敢把頭抬起來。

一位即將畢業的研究生,作為見習老師第一次登上講台,當學生起立,師生互致問候時,他想好的開場白不知跑到哪兒去了。驚慌中,他用顫抖的聲音說了句:“同學們,再見。”同學們莫名其妙,麵麵相覷,見老師滿臉通紅,不知所措,不由得哄堂大笑。他努力讓場麵安靜下來,但換來的不是鎮靜,而是腦門上涔涔的汗珠。當他下意識地掏出“手帕”揩汗時,台下又是一陣哄堂大笑。這是為什麼?經一位學生暗示,他才發現自己手裏拿的不是手帕,而是一隻襪子——真該死!大概是昨晚洗腳時,不知怎麼鬼使神差地把襪子裝進衣兜了。他想避開幾十雙眼睛的注視,抓起板擦擦黑板,整個課堂鬧得翻了天。他窘得無法自控,無地自容,隻好跑下了講台,慌亂中一抬腳又踢翻了講台旁的熱水瓶……

縱覽古今中外,很多政治家、演說家最初都有過怯場的經曆。就拿林肯來說,他當年在演講台上窘迫不已,恐懼得甚至連一句話都說不出來,直到被轟下台去。但他並未就此消沉下去,而是勇敢地麵對現實,勤講多練,絕不放過每次的講話機會,演講水平日益提高。後來他的就職演講被譽為最精彩的總統就職演講之一。

又如,雅典著名的演講家狄裏斯。在最初走上演講台時,盡管經過周密細致的思索,做了充分的準備,但仍然遭到了失敗。極度的恐懼讓他語無倫次,別人不知他在說什麼。但他並沒有就此灰心泄氣,喪失信心,而是比過去更努力地訓練自己的講話膽量。他每天跑到海邊,朝著岩石呐喊,向著浪花抒懷;回到家裏對著鏡子做發聲練習,反複矯正,堅持不懈。經過幾年的努力,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於成功了,被譽為“曆史的雄辯家”。可見,克服恐懼是演講者邁向卓越口才的第一步。為此,平時做一些抗怯場練習,是非常有好處的。

這裏特別推薦美國著名魅力專家都蘭博士發明的抗怯場練習的幾種方法,供你選擇使用。

一、追蝴蝶練習

在登台前最後一刻做,效果最好。

雙腳開立,與肩相齊,膝微屈,挺背,雙臂放鬆垂於身體兩側。

不必刻意呼吸,邊叫“嗚”邊做蹦跳,一共10次,盡量用力,“嗚”聲要短、急、用力。每次做完“嗚”,雙拳向下猛砸。

放鬆閉嘴,緩慢深呼吸。

嘶嘶吸氣,微張嘴,彎腰至膝,蹲於地。重複3遍,做緩慢深呼吸。

二、蒸汽機練習

雙腳與肩齊,站在那裏,屈膝,將頭抬起,閉嘴,右臂後拉,左臂前伸,盡量用力,同時深呼吸。

左右臂換個方向,重複上述動作。節奏要平穩。

開始要慢,隨後要越來越快,持續做3~5分鍾。記住:閉著嘴。

三、空手劈柴練習

雙足分開約40厘米,屈膝。握拳,手放兩邊。嘴唇緊閉。深呼吸3次後抬臂高舉過頭。

嘩啦一聲,雙手用力地劈下,並盡可能放聲叫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盡可能用勁地重複5次。

四、劈柴動作練習

兩腿分開30~45厘米,腳尖向前,兩膝輕鬆放直,攥緊雙手。

吸氣,擺動緊握著的手,高抬過頭。

把舉起的手放下來,猛向前屈,吐氣。手下來時,大叫一聲“哈”。

吸氣,再舉手。

重複上述動作,做上10~20次。

注意:吸氣時要閉著嘴,直到你的手擺時叫“哈”,這樣就可吸進更多氧氣,練習就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