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語音語調的運用(2)(1 / 3)

演講中節奏太快的調整

初次上場的演講者容易犯的錯誤是速度太快,像放鞭炮似的劈裏啪啦,一個調子,一個速度。他們提醒自己“慢慢慢”後,又趨於慢得平坦,慢得沒變化。

這裏是提醒初次上場的演講者,演講的進行要靈活控製,有快有慢。

就聽眾對象來說:一些年輕的聽眾,精力充沛,反應靈敏,他們的思維和舉止很敏捷,可快一點;對小朋友、老人家演講,因為他們接受遲緩,反應不快,可把音節的時值拉長,語流中間停頓可久點,停頓的次數可多些。

就內容感情來說:講述一些熱情、緊急、讚美、憤怒、興奮之類的內容時,不能以“毋庸贅言”代替,敘述那種無法控製的感情,即表示激動的態度時,敘述進入精彩高潮時等可以速度快點。

表現一些平靜、悲傷、莊重、思考、勸慰之類的內容時;講述一些需要聽眾特別注意之事時;講述有關數字、人名、地名時;引起疑問之事時要慢點。

就環境而言:演講場合大的,速度可慢點;場合小的可快點;聽眾情緒受到幹擾時慢點,情緒旺盛時快點。

下麵以亨利的演講《訴諸武力》的結尾處為例進行說明:

“回避現實是毫無用處的。先生們會高喊:‘和平!和平!’但和平安在?實際上,戰爭已經開始,從北方刮來的大風都會將武器的鏗鏘回響送進我們的耳鼓。我們的同胞已身在疆場了,我們為什麼還要站在這裏袖手旁觀呢?先生們希望的是什麼?想要達到什麼目的?難道生命就那麼可貴?和平就那麼甜美?竟值得以戴鎖鏈、受奴役的代價來換取嗎?全能的上帝啊,阻止這一切吧!在這場鬥爭中,我不知道別人會如何行事,至於我,不自由,吾寧死。”

這段演講,開始幾句平穩緩慢,從內心發出質問:“和平安在?”接下來加快,說明現實的嚴酷。演講者激情迸出,向“先生們”發出串串質問。“全能的上帝啊,阻止這一切吧!”這裏呼喚上帝,乞求得到一種救世之法,發於心中,速度可慢。最後“不自由,吾寧死!”戛然而止,猝然停頓,感情達到高潮。

總之,演講要快慢適中。長時間的快會“供過於求”,引起煩躁,聽眾不易全麵了解內容,理解感情;太慢則“供不應求”,聽眾注意力無法集中,情緒提不起來。

把握說話的節奏

說話不僅可以表現一個人的內在形象,更可以體現出一個人的內在修養。

那些講話磕磕絆絆沒有任何節奏感的人,很少能夠打動我們,這樣的人,幾乎說不出什麼值得我們去注意的東西。隻有懂得說話的節奏、思路清晰的人,才會有活躍的思維。

掌握好節奏的最高境界是說話自然流利。

當然,恰當的停頓不屬於不流利,因為我們經常利用停頓展開新的思路,或者從一個要點過渡到另一個要點,或者重複某個詞以期給聽眾留下更深一層的印象。

磕絆的次數是可以數出來的,這也是熬過聽那些令人生厭的講話的有趣方法。在大多無味的講話中都會磕絆。在你自己的講話中,請別人統計一下,你發生磕絆的次數,具有很大的實際價值。

很少有人能夠在即興講話中不出現磕絆情況。我們發現最多達到每分鍾30處,有許多的教授也有20處之多。

那麼,如何提高說話的流利水平呢?

首先,應熟悉講話的主題。當我們的思考不發生任何遲疑的情況時,要說的話也自動地到了嘴邊。充分的準備可以增加流利程度,因為這能增加自己的自信心,從而更能堅信自己要講的東西。另外,熟悉主題會使講話者有更大激情,這種激情會使講話者的整個身心都投入到其演說的境界之中。這樣,流利也就不成問題了。

其次,發音要準確。發音含糊不清是說話猶豫的一種表現。如果講話者連續幾個地方都有遲疑不決的現象,就會使人感到他其實並不知自己在講什麼,而是在頭腦中力圖發現哪兒出了毛病,結果說話更加不流利。因此,如果我們有意識地在流利方麵做出一些努力,會收到很好的成效;反之,如果我們在演說的其他方麵下工夫,而認為到時候自然會流利起來,那結果將隻有失望。

再次,要充滿熱情。我們注意到,人們激動時,聲音變高,語速變快,此時,語言似乎更加流利。所以,在演講時,要用你的熱情感染他人,要大聲講話。如果你的情緒已經紊亂,如果你站在聽眾前麵怕得發抖,你就特別要大聲地講話。

最後,迅速地講話也能提高流利程度。當你迅速講話時,你的心理便能更快地發揮功能,就像閱讀一樣,如果你能集中力量快速閱讀,那麼,在你隻用於讀一本書的時間內,你就能讀兩本書,並且獲得更透徹的理解。掌握好說話的節奏,使說話就像琴弦一樣有張力,像流水一樣緩緩東流。對此,我們應去積極地學習。

整體把握有聲語言的語調變化

演講是有聲語言,表達得錯落有致,抑揚頓挫才能更加吸引聽眾的注意力。整體把握有聲語言語調的變化要求我們停連適當,平仄相間,發音響亮,輕重得體,快慢得當等。演講者還要能巧用語調來吸引聽眾的注意力。

整體把握有聲語言語調的變化

有聲語言的語調變化能表現演講的狀態和特點。整體把握有聲語言的語調變化要注意以下六個方麵的問題。

一、停連適當

“世上如果男人沒有了女人就倒黴了。”

“乒乓球五毛五十個。”

“來了的和尚未來的同誌均有捐款的義務。”

演講有聲語言的體現要有節奏感,不能像平平流水,應按語法、邏輯、感情的需求把它們音化為一個個跳躍的節奏。注意的是停中有連,整體把握。當停不停,聽起來模糊不清;當連不連,聽起來支離破碎。

二、平仄相間

漢字一字一調,高低升降,起伏變化。作為平聲字的陰平、陽平變化不大,比較穩,易聽清楚;仄聲字的上聲、去聲變化大,聲音短促,音感強烈。二者要相間配合,使聲音起伏變化。

三、發音響亮

演講時齊齒呼音節(i或i開頭的韻母)與撮口呼音節(u或以u開頭的韻母)發音時由於口腔開合小,共鳴腔不大,音發出來不亮。要盡量在備稿時換成開口呼音節(ɑ或以ɑ開頭的韻母)與合口呼音節(d或以d開頭的韻母)。例如,把“至”改為“到”,把“與”改為“和”。

四、輕重得體

根據演講感情的需要可以把語句中的一些詞語讀得輕些或重些。輕重的確定一定要得體,建立在語意基礎之上。中間銜接處要自然,不留痕跡。

“為了我們的友誼幹杯!”

其中“幹杯”一詞可重讀。

五、雙音節化

漢語中的一些單音節表達意義複雜、深刻,如能改成雙音節就明白、通俗些,且雙音節響亮明朗,有頓挫變化,易於表現語言的音樂美。

六、快慢得當

快慢即演講的速度。快慢要看對象、看場景、看內容。要做到“快而不亂”,否則含混不清;也要做到“快而不拖”,否則鬆鬆垮垮。要當快則快,當慢則慢,快中求慢,慢中有快,快慢穩當。

巧用語調吸引聽眾

在演講的開始或中間往往由於一些突發現象或自身過失而出現聽眾喧鬧、議論等情況。交頭接耳者有之,嘻嘻哈哈者有之,進進出出者有之。此時演講者切忌“怒上心頭”,也忌“我行我素”。要從容鎮定,冷靜而迅速地判明原因。可以采用停下來的“冷處理”與提問的“熱處理”平息喧鬧。

演講中,出現喧鬧情況,可以停下來,麵對微笑或稍帶嚴肅地望著聽眾,把視線投向吵鬧的地方。這種語流的短暫間歇,可以引起聽眾的注意,聽眾會把目光投過來,直指喧鬧處。對喧鬧的聽眾當然是一種壓力,“此時無聲勝有聲”。停頓時間不要超過五秒鍾,停頓之後要適當引發話題,銜接演講。

有一次,林肯與道格拉斯辯論。他那慣有的一種憂鬱神色,很不利於他,他講出來的每個字都帶有淒清的情感。聽眾反應冷淡。此時他突然卷起兩臂,巧妙地“反饋”,兩眼逼視台下那些似乎要打瞌睡的聽眾,沉默了很久以後,突然用一種特別的聲調說:“我和道先生兩人無論誰被選上議員,都沒有什麼重要的,可是我要在諸君麵前,提出一個重要的問題,它的重要遠在於我私人利害與黨派的命運之上,朋友們!”

談到這裏,林肯又稍停刹那,接著說:“那個問題,即使我和道先生以後死去埋入地下,舌頭已經爛掉,它也仍舊存在,而且仍在一切人們的心中燃燒。”他這番誠懇的話和他的神情姿態都刻印在聽眾的心靈深處。

另外可利用提問的方式把聽眾吸引過來。

有一次,《大學生是思考的一代》主題演講比賽正在進行,聽眾和選手都是大學生,越到後來聽眾秩序越差。這時有位女選手上台,沒想到絆上了話筒線打了個踉蹌,下麵大笑。女選手輕盈地爬起來,微笑著環視聽眾,提了個問題:“不好意思,我倒在大家麵前。可大家知道我跌倒的原因嗎?”這一問問得突然,問得蹊蹺,構成強烈的語勢刺激,激發起聽眾思索。聽眾不解地望著她,大廳安靜了。“一來是為大家的熱情所傾倒,二來我邊走邊在思考問題,不想碰上了暗藏機關。不要緊,誰讓我們是熱情、活潑、思考的一代呢?”幽默圓場,自嘲解脫,巧引話題,開始演講。

此外還可通過講故事的方法來平息聽眾,故事當然力求新奇、獨特,且與內容聯係起來。有個笑話,說張飛和關羽參加一次劉備召開的軍事會議。會場喧鬧聲聲,無法平靜,劉備沒法講話。張飛說:“大哥,看我的。”於是他用在長阪坡喝退曹軍的大嗓門吆喝一聲,結果吵得更凶。關羽說:“小弟,你那手不行,還是看我的。”於是他便坐到劉備的位置上,撫須凝目,似有所思。這下子大家都覺得奇怪,倒安靜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