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詞語很普通,但如果是演講的著眼點,又切合表達感情的需要,就需要重讀。
《演講與口才》1988年第9期所載《我為什麼財迷心竅?》中的一段:
“現在,我可以向領導、向父老鄉親,向那些不曾受到我的分文優惠的顧客們公開我斂財的秘密:四年來,我已有7900元的存款,這是當了21年民辦教師、九年正式教師和村小代理負責人的我30年總收入的四倍還要多的財富。”
在上麵這段演講中,為強調捐資辦學前聚資之艱難,哪些是演講者意欲強調,應當讀重音之處?
以上這些例子,僅是重音確定的幾種常見情況。重音確定後,可稍重地讀這些詞句,也可采用語句的停頓和音調的長短來讀出重音。
因此,我們在演講時,要努力深入角色,盡力投入到對生活的體驗和情感的表達之中,按照感情表達的重點,恰如其分地強調某些詞句,來加強表達效果。
當然,在演講中,重音的確定不是一成不變的。同時,演講中重音也不可確定太多,多了則輕重音顯得不明顯,反而會影響表達的效果。
演講的語音訓練
演講者要想取得良好的發音效果,必須加強語音訓練。“聲乃氣之源”,發音的基礎之一是呼吸。響亮、動聽的聲音與科學的呼吸訓練是分不開的。演講者要善於掌握自己的發音器官,自覺地控製氣息。一般來講,采用胸膛式呼吸較好,這種呼吸是通過橫膈膜的收縮和放鬆來進行的,氣量大,能為發音提供充足的動力。平日可結合生活實際進行練習,為正確地吐字發音打好基礎。
吐字發音要做到音節正確、準確,完全符合普通話的發音標準。戲曲藝術所謂的“吐字歸音”訓練,其目的就在於美化音色,使字音純正、清晰、響亮、圓潤,富有表現力。它要求發音時咬準字頭(即讀準聲母),吐清字腹(即讀清韻頭、韻腹)和收準字尾(即讀準韻尾)。“吐字”時,發音力量集中於“字頭”上,“歸音”時要讀準每個音節的韻尾,即要求“到位”。總之,發音時要正確把握住每個音節的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演講者平日要經常進行這方麵的訓練。同時,為了做到語句流暢,幹淨利落,出口成章,可根據自己的發音難點,選擇一些繞口令和有一定難度的語言片斷,進行快口訓練,力求做到吐字準確、快速、流暢,快而不亂,語氣連貫,不增減詞句。
音量大小變化有利於準確地表達思想感情。演講者要學會準確地控製和把握音量大小的變化。在情感激蕩的地方,意思重要之處,音量要大些,反之則要小些。音量大小變化要自然、流暢,要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同時,音量大小變化也要恰當、適度,不能大到聲嘶力竭,也不能小得無法聽清。此外,演講者平日還要學會準確地把握高音、中音、低音的運用規律,以便恰如其分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高音具有高亢、明亮的特點,多用來表示驚疑、歡樂、讚歎等情感;中音比較豐富充實,多用來表示平和舒緩的感情;低音則比較低沉、寬厚,多用來表示沉鬱、壓抑悲哀之情。這些訓練最好是通過朗誦進行。
演講中的語調
說話時聲音的高低、輕重、快慢、停頓的變化都可以稱為語調。一般來說,除了要求吐字準確清晰外,聲音的輕重疾徐,還應隨著演講內容的變化而變化。語調是最能表達感情色彩的,隻有和演講內容相配合,才能恰如其分地發揮作用。
注意語調的高低變化
在演講中,為了更有效地表達思想感情,就不能不對語言做高低抑揚的變化處理。既不能一味地高,破嗓裂喉;也不能一味地低,有氣無力。隻有使音調的高低隨意而變,隨情而變,才能造成最佳的演講效果。
語調有高低變化,或者說抑揚變化。一般來說,高音為升調,即句子調值由低到高,句尾發音往往最高,一般用於疑問句。低音為降調,即句子調值由高到低,句尾發音往往最低,一般用於陳述句、祈使句和感歎句。
注意語調的輕重變化
演講者的成功經驗表明,一般的演講,尤其是那種議論型的演講,其結尾段往往重音較多,甚至整段都是重音,以此來造成一種強烈的氣氛,突出結尾所概括的演講的主要內容、中心議旨,把整個演講推向高潮,給聽眾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對演講來說,利用輕重音起伏跌宕的變化來有效地傳情達意,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當然,這是指邏輯重音的運用。它既能突出演講中某些關鍵的詞、句和段,從而突出地表現某種思想感情,又能加強語言的色彩,美化語言。
運用語調的快慢變化
演講語音的變化,應當是自然、順暢的。隻有語速適宜,快慢有致,才既能有效地傳情達意,又能令聽眾感到優美入耳。如果語速不當,缺乏快慢變化,始終保持一個速度,那就很難準確、恰當地表達出演講者內心的思想感情,也使聽眾感到厭煩,難於接受。
演講的聲音應當有快慢緩急變化。怎樣變化呢?主要是根據表達思想感情的需要。在表達一般內容時,語速可以適中,既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當表達熱烈、興奮、激動、憤怒、緊急、呼喚的思想情感時,出言吐語就要快些,勢如破竹;講到莊重、懷念、悲傷、沉寂、失落、失望的思想情感時,語速可以放慢些,娓娓道來。
關注語調的停頓變化
停頓是演講的一種非常有效的表達藝術。演講運用了停頓藝術,不但不會使演講散亂,反而能使整個演講抑揚頓挫,起伏跌宕,連貫暢通,令聽眾享受到一種語言的節奏美。
停頓,就是說話時的間歇。演講不僅要有停頓,而且還應該利用停頓,使停頓變為一種表達藝術,以求更有效地表達演講者的思想感情。
那麼,究竟怎樣停頓呢?一般說來,停頓有三種:一是自然停頓,即詞語或句子間的自然間隙;二是文法停頓,即段、句之後的較長一點的停頓;三是修辭停頓,即由於某種修辭效果的需要而做的停頓。對演講來說,應綜合運用這三種停頓,使它們變為一種技巧性的停頓、藝術性的停頓。
具體來說,在一般情況下,可做一般性停頓。然而,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則應做較長一些的停頓了。比如,在向聽眾提出某個問題之後,在提出自己的某個觀點之後,在道出某個妙語警句之後,在講清一個相對完整的意思之後,都要做較長一點的停頓。
演講中的節奏
跌宕起伏的節奏,清晰響亮的語音,是成功演講必須具備的特點。演講的節奏能激起千百萬聽眾情感的波瀾。演講者思想感情起伏變化結構的疏密鬆散,語調抑揚頓挫、輕重緩急以及演講者的舉止等要素,有秩序、有規律、有節拍的組合,便形成了演講的節奏。
根據會場的情緒和氣氛調整節奏
李燕傑在《德才學識與真善美》的演講報告中講到:
“一位母親春節到大學看望兒子,可兒子正在實驗室裏聚精會神地工作,母親不忍心驚擾他,來到了他的宿舍,發現3年來兒子用的被褥基本沒拆洗過。母親很心疼,動手拆洗了被子,又去拆褥子。可是當她把褥子掀起來的時候,淚落如珠,眼淚刷地流下來了。
講到這裏,演講者突然停止演講,一聲不響地眼看著聽眾達30秒之久,此時的聽眾滿腹狐疑,不知因何這位母親淚落如珠,她到底看到了什麼。
正當人們猜測不定時,他說:“原來整個褥子底下是一片鈔票……”
演講者抓住會場聽眾的情緒,運用演講節奏術,使人們將張弛有機地融為一體,既有緊張的“提神”,又有鬆弛的“休息”,並且能使聽眾一個勁地往下“追”;褥子底下的鈔票哪來的。此刻演講者就像揮動一根魔棒似的,把聽眾的心緊緊地收了起來。
演講者應根據會場聽眾的情緒,適時地用講話節奏的停頓去消除聽眾可能產生的興奮感。
根據感情表達的需要調整節奏
曲嘯在一次演講中舉到被迫害“戴手銬”的事例,便采用了慢條斯理的節奏。他說:
“當時我戴著手銬,我的孩子剛會在地上爬,還不會說幾句完整的話,他總是摸著我的手銬,一邊摸一邊說:‘爸,啥?爸,啥?爸爸這是啥?’我怎麼能告訴孩子這是手銬呢?這是關係到一家老小生死存亡的手銬啊!”這段演講字字錐心,催人淚下。
演講節奏是在感情表達需要的前提下,該快則快,該慢則慢,做到“快有章法,慢有條理”。
當演講者要表達急切、震怒、興奮、激昂的感情時,快速的連珠炮般的講話,便能使聽眾產生一種亢奮感和緊迫感,以激起聽者的振奮與共鳴。當要表達悲哀、思索等感情時,則要放慢節奏,使聽者產生一種深邃感。
根據演講內容的變化調整節奏
語言的節奏變化主要是通過演講內容的變換來實現的。在適當的地方,插入些詩文、軼事、幽默等類的話語,將理論與生動的形象結合起來,如磁鐵一樣,吸引著聽者欲罷不能,如電光石火,照亮每一個聽者的心靈。
總之,在感情、情緒氣氛、內容需要的前提下,演講者進行有急有緩、有斷有連、有起有伏、有張有弛的語言節奏的變化,就一定會揮灑自如地彈奏出一曲雄渾悅耳的樂章——“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