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發音的技巧
沒有聲音,也就沒有有聲語言,演講自然也就不複存在。如果聲音不佳,不但不能準確無誤地表達思想感情,反而會使聽眾感到厭煩,影響演講的效果。好的聲音,不僅能準確、恰當地表情達意,而且能聲聲入耳、娓娓動聽。
正確的呼吸
我們時常發現,有的演講者雖不乏新穎的內容、充沛的感情、適當的手勢,但演講時間不長,聲音就嘶啞了,不得已,隻好把力量集中在喉頭上,結果聲帶壓力更大,最後變成了聲嘶力竭的叫喊,大大削弱了演講的感染力。
充足、穩定的氣息是發音的基礎。有了充足、穩定的氣息,才能發出響亮持久的聲音,而這又離不開正確的呼吸。
恰當的語氣
語氣包含的內容是多方麵的。當聽眾指出演講者語氣不對時,可能是指用詞不當,句法欠妥;也可能是指態度不對,感情失真;還可能是指聲音不合,氣息失調。這三方麵,在有聲語言中是互相製約、相輔相成的。其中尤以聲音氣息狀態為重要環節。
演講者的思想感情要通過有聲語言,通過聲音氣息表達出來。不同的聲音氣息可以表達出不同的思想感情。
所有思想感情的表達,都不會是孤立的。在演講過程中,經常是交錯出現或結伴同行的,語氣的感情色彩永遠不會是單一的。不過,在綜合運用中,又有主次之分,主要的感情造成主要的色彩,主次之間,有交替,有重疊。
規範的發音
演講要說普通話,說普通話發音就必須正確、規範。
演講應該力求發音正確、規範,糾正錯誤讀音的最好辦法是經常查工具書。
良好的共鳴
演講時,聲帶受氣息的衝擊而發出聲音,但音量很小,也不優美。這就要靠共鳴去擴大音量和美化音色。共鳴器官人人都有,但不是人人都會運用它、控製它,因此就需要通過訓練,加強共鳴,使聲音變得洪亮、圓潤,傳送得更遠,蘊涵感情。
多留意自己說話的聲音
演講和談話一樣,你和對方的談話已經開始,那麼在言語交換中,最好分出一部分精神來留心你的聲音。“我說話是不是太快了?”說話的目的在於使人全部明了,如果話說得太快,別人聽不清楚,聽不懂,就是白費口舌。
再問一句:“我說話的聲音是不是太響了?”試想在寧靜的黃昏,樹下談心或在溫暖的爐邊,圍爐敘舊,高聲談話是如何煞風景啊?若在客廳裏,過高的聲音會使主人嫌惡;若在公共場合,更會令你的同伴感到難堪。你說話時要記著,對方並不是聾子。
除了不能太快和太響,談話中每句話的聲調還應有高有低、有快有慢、抑揚頓挫,這是獲得聽眾的唯一秘訣。在樂曲裏,有極快、快、略快、慢、略慢、最慢等快慢符號;也有極強、強、漸弱、弱、極弱等強弱符號。若想使你的話如同音樂一般動聽,不可忘記應快時要快,應高時要高,應慢時要慢,應低沉時要低沉。毫無抑揚頓挫地說話,是最易使聽者疲倦的。
因此,說話不妨常常留心那些使人聽了會忘記疲倦的說話方法,也不妨留心那些舞台上的名角念詞的方法,這是最好的參考,你必須細細揣摩。
演講表達的技巧
演講時的口語表達技巧包括語調的變化、模糊語言的運用和節奏的安排。在演講時關注演講表達的技巧,正確使用演講表達的技巧是演講者必須要做的一個重要的工作。
口語表達技巧的基本要求
演講的語言從口語表述角度看,必須做到發音準確、清晰、優美,詞句流利、準確、易懂,語調貼切、自然、動情。
一、發音準確、清晰、優美
郭沫若說:“語言除了意義外,應該要追求它的色彩、聲調、感觸。同義的語言或字麵有明暗、硬軟、響亮與沉鬱的區別。”
以聲音為主要物質手段的演講,對語音的要求就更高,既要能準確地表達出豐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又要悅耳爽心,清亮優美。為此,演講者必須認真對語音進行研究,努力使自己的聲音達到最佳狀態。
一般來講,最佳語言應該是:
準確清晰,即吐字正確清楚,語氣得當,節奏自然;
清亮圓潤,即聲音洪亮清越,鏗鏘有力,悅耳動聽;
富於變化,即區分輕重緩急,隨感情變化而變化;
有傳達力和浸徹力,即聲音有一定的響度和力度,使在場聽眾都能聽真切,聽明白。
演講語言常見的毛病有聲音痙攣顫抖,飄忽不定;大聲喊叫,音量過高;音節含糊,夾雜明顯的氣息聲;聲音忽高忽低,音響失度;朗誦腔調,生硬呆板等。所有這些,都會影響聽眾對演講內容的理解。因為講話是線性的,不間斷進行的。話一出口,當即就應被人聽懂,時間差不允許聽眾有反複斟酌思考的餘地。聽眾隻要稍微停頓,間斷思維的序列就會跟不上演講的速度。
要達到最佳語言效果,一般來講,要做到以下幾點。
1.字正腔圓
字正是演講語言的基本要求,要讀準字音,讀音響亮,送音有力。讀音要符合普通話聲母、韻母、聲調、音節、音變的標準,嚴格避免地方音和誤讀。讀錯、講錯字音,一方麵直接影響聽眾對一個詞、一個句子,甚至整篇內容的理解;另一方麵也直接影響演講者的聲譽和威信,降低了聽眾對演講者的信任感。在讀準字音的同時,要盡量做到腔圓。即聲音圓潤清亮,婉轉甜美,富有音樂美。
2.分清詞界
詞分單音節和多音節詞。單音節詞不會割裂分讀,而多音節的詞則有可能割裂引起歧義。例如“一米九個頭的馮驥才佇立在空蕩蕩的山穀裏。”這句話中的“一米九個頭”本意是“一米九的個頭”,念時應為“一米九——個頭”,如果詞界劃分不當,很容易弄成“一米——九個頭”,把“個頭”(身材)一詞割裂為“個”(量詞)和“頭”(名詞)兩個詞,因而產生歧義。演講者如出現這種錯誤,便會令人忍俊不禁。
3.講究音韻配搭
漢語講究聲調,聲調能產生抑揚急緩的變化,本身就富有音樂美。“平仄以成句,抑揚似合調,揚多抑少則調勻,抑多揚少則調促”。好的演講,平仄錯落有致,抑揚頓挫,顯得悅耳動聽。漢語的音樂美和節奏感還與語氣停頓和押韻有關。現代漢語中雙音節詞占優勢,大大增強了語言的響度和節奏感。演講中若能準確地交替使用單音節詞和雙音節詞,語音音節便顯得和諧自然。如果在適當的地方,有意押韻,更能產生一種聲音的回環美與和諧美,講起來上口,聽起來悅耳,似有散文詩的風韻。此外,恰當地運用象聲詞和疊聲詞,進行渲染烘托,也能收到聲情並茂的功效。
二、詞句流利、準確、易懂
聽眾接受演講信息主要通過聽覺作用。演講者借助口語發出的信息,聽眾要能立即理解。口語與書麵語之間有較明顯的差距。有人說,書麵語言是最後被理解,而口語則需立即被聽懂。與書麵語言相比,口語具有如下特點:首先,句式短小,演講不宜使用過長的冗繁的句子;其次,使用通俗易懂的常用詞語和一些較流行的口頭詞語,使語言富有生氣和活力;再次,不過多地做某些精確的列舉,特別是過大的數字,常用約數。此外,較多地使用那些表明個人傾向的詞語,如“顯而易見”、“依我看來”等,並且常常運用“但是”、“除了”等連接詞,使講話顯得活潑、生動、有氣勢。如果我們硬性把“鐵鍬”說成“一種由個人操作的手握挖土器”,把“草原”說成是“一個天然的平麵”,這樣做,如果不是故意為難聽眾,有意不讓聽眾理解,那就是特意和自己過不去,使自己的演講歸於失敗。當然,講究表意樸實的口語化,絕不能像平常隨便講話那樣任意增減音節,拖泥帶水磕磕巴巴,這樣便損害了口語的健康美,破壞了語言的完整性。
三、語調貼切、自然、動情
語調是口語表達的重要手段,它能很好地輔助語言表情達意。語言若沒有輕重緩急,就難以傳情。同樣一句話,由於語調輕重、高低長短、急緩等的不同變化,在不同語境裏,可以表達出種種不同的思想感情。例如:“啊,多美啊!”用舒緩的語氣可以表達出讚頌之情,如果用漫畫化的怪腔怪調來念,則表現出譏諷嘲笑之意。因此,演講者正確選擇和運用語調對表達思想感情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般來講,表達堅定、果敢、豪邁、憤怒的思想感情,語氣急驟,聲音較重;表達幸福、溫暖、體貼、欣慰的思想感情,語氣舒緩,聲音較輕;表示愉快、責備,語調先強後弱;表示不平、熱烈,聲音先弱後強;表示優雅、莊重、滿足,語調前後弱中間強。隻有這樣,才能繪聲繪色,傳情達意。
語調的選擇和運用,必須切合思想內容,符合語言環境,考慮現場效果。語調貼切、自然正是演講者思想感情在語言上的自然流露。所以,演講者恰當地運用語調,事先必須準確地掌握演講內容和感情。著名電影演員李默然在吉林演講講習班上說:“我主張以情托聲,就是用情感把你的聲音托出來。”他以朗誦艾青的詩《我愛這塊土地》為例,朗誦最後兩句:“為什麼我的兩眼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如果以聲帶情,用大音量讀,可以震動人,但感情不深沉;如果以情托聲,前麵讀的是高昂的,到這兩句突然有一種凝固的感覺,一個小小的停頓,接著小音量地讀,便能把這種“愛得深沉”的感情表達出來。這段經驗之談,正說明了要情動於衷,才能聲形於外。隻有當演講者對所講的內容理解至深,有真情實感,語調才能用得貼切自然動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