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演講態勢語言的表達技法(2)(1 / 3)

眼神的表達豐富多彩。詩人公木說過:“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不會隱藏更不會說謊。”得體地運用目光語會令你的演講增光添彩。

演講中調整目光視點的方法

美國第四十任總統裏根出身演員,擁有高超的表演技巧,每次演講他都能充分運用目光語。有時像聚光燈,把目光聚集到全場的某一點上;有時則像探照燈,目光掃遍全場。因此有人評價他的目光語是一場“征服一切的戲”。

演講中的目光語很重要,用好目光語很有技巧,下麵介紹運用目光語的八種方法。

1.環視法

有節奏或周期地把視線從聽眾的左方掃到右方,從右方掃到左方或從前排掃到後排,從後排掃到前排。視線每走一步都是弧形,弧形又構成一個整體——環形。這種方法要注意中間的過渡,由於其視線的跨度大,難免有為視線而視線之嫌,演講時要注意銜接。此種方法主要用於感情濃烈、場地較大的演講。

2.仰視法和俯視法

在演講時,不要總是注視聽眾,可以根據內容運用仰視和俯視,如表現長者對後輩的愛護、憐憫與寬容時把視線向下移;表示尊敬、撒嬌或思索、回憶時可將視線向上移。

3.前視法

前視法就是演講者視線平直向前而弧形流轉,立足聽眾席的中心線,大致為中心弧形照顧兩邊,直到視線落到最後的聽眾頭頂上,視線推進時不要勻速,要按語句有節奏進行,要顧及坐在偏僻角落的聽眾。

4.側視法

用“Z”形或“S”形運用視線。此法在演講中用得較多。

5.閉目法

人的眨眼一般是每分鍾5~8次,若眨眼時間超過1秒鍾就成了閉眼。演講中講到英雄人物壯烈就義,演講者與聽眾極度緊張,心情難以平靜時,可運用此法。

值得注意的是,視線的運用往往是各種方法綜合考慮並且交叉運用的,同時要按照內容的需要,帶著感情的節拍,配合有聲語言形式與手勢、身姿等進行立體表現。

保持和聽眾的視線接觸

在對你的演講材料足夠熟悉的基礎上,你可以盡可能頻繁地與聽眾進行視線接觸。直視他人的臉意味著坦率和興趣,而目光遊移或者躲躲閃閃則被解釋為心懷鬼胎或狡猾詭詐。人們更願意看著你的臉而不是你的頭頂。並且,如果你的眼光一成不變地盯著窗外或看著天花板,聽眾的注意力就會被你從演講內容上引開。過了一段時間,聽眾關注的焦點開始轉移到那些方向,他們暗自揣測著你的提示卡是否粘在了大梁上,或者窗外是否正發生重大的犯罪事件。

但更基本的還是,和聽眾保持視線接觸可以使得你察言觀色並獲得你所需的信息反饋。通過將你的視線停留在人們的腦袋之間,或者是將視線投射在後排聽眾的頭頂上方來偽裝虛假的視線接觸,這種做法隻會讓你得不償失。

當演講剛剛開始,你還沒有步入正軌時,找到一些用點頭示意和積極的麵部表情對你做出支持性回應的聽眾。看著他們並利用他們的支持來幫助你度過這段令你感覺不舒服的時間,但一旦你開始正常發揮,應擴大你的視線接觸的範圍,使之包括所有的聽眾。

事實上,你需要做的是直視單個聽眾的眼睛,並保持這種視線接觸至少3秒鍾以上,不要迅速地從一排排臉上掃視而過。在整個房間內隨意地移動你的視線,不要掉入一種單調刻板的模式:左,中,右,中,左……找一個朋友或同事進行觀察,指出你的目光是否機械呆滯或者你是否老是忽略某部分聽眾。

在任何演講甚至是手拿演講稿的演講中,你應當將85%的時間用於進行視線接觸,隻有在朗讀技術性資料或簡單地參考一下你的筆記時,你的視線才不在聽眾席上。最重要的是,在你的開場白和總結陳述以及列舉最為雄辯有力的觀點和最為關鍵的論據時,要確保和聽眾保持視線接觸。

演講中的得體微笑

在所有的交際語言中,微笑是最有感染力的,微笑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人際交往的高招”。微笑能縮短人們之間的距離,能讓聽眾更好地接受你和你的演講。當然微笑要自然、真誠,而且要符合場合的需要。

學會微笑

往往一個微笑能很快縮短你與他人之間的距離,表達出你的善意、愉悅,給人春風般的溫暖。一個微笑,鄰座的人就可能成為自己的朋友。一個微笑,會燃起一對青年男女的愛慕之情。

我們在與人交往中,不管是同意人家的意見還是不同意,都不要擺出一副冷冰冰的麵孔,誰也不願意和冰冷態度的人談話。即使是出於某種無奈而非談不可,在心底也已經產生了反感。試想,這樣的談話能有好結果嗎?因此,我們在交往中要學會笑,學會用笑給人以溫暖。不論對方是誰,有怎樣的見解,如何讓人討厭,那你可以不和他交談或躲開,擺一幅冷麵孔總是無益的。有這樣一個故事:

飛機起飛前,一位乘客請求空姐給他倒一杯水吃藥。空姐很有禮貌地說:“先生,為了您的安全,請稍等片刻,等飛機進入平穩飛行狀態後,我會立刻把水給您送過來,好嗎?”15分鍾後,飛機早已進入了平穩飛行狀態。突然,乘客服務鈴急促地響了起來,空姐猛然意識到:糟了,由於太忙,忘記給那位乘客倒水了。空姐來到客艙,看見按響服務鈴的果然是剛才那位乘客。她小心翼翼地把水送到那位乘客跟前,麵帶微笑地說:“先生,實在對不起,由於我的疏忽,延誤了您吃藥的時間,我感到非常抱歉。”這位乘客抬起左手,指著手表說道:“怎麼回事,有你這樣服務的嗎?”無論她怎麼解釋,這位挑剔的乘客都不肯原諒她的疏忽。

接下來的飛行途中,為了補償自己的過失,每次去客艙給乘客服務時,空姐都會特意走到那位乘客麵前,麵帶微笑地詢問他是否需要水,或者別的什麼幫助。然而,那位乘客餘怒未消,擺出一副不合作的樣子。

臨到目的地前,那位乘客要求空姐把留言本給他送過去。很顯然,他要投訴這名空姐。等到飛機安全降落,所有的乘客陸續離開後,空姐緊張極了,本以為這下完了,沒想到,等她打開留言本,卻驚奇地發現,那位乘客在本子上寫下的並不是投訴,相反卻是一封熱情洋溢的表揚信:“在整個過程中,您表現出的真誠的歉意,特別是你的12次微笑,深深打動了我,使我最終決定將投訴信寫成表揚信。你的服務質量很高,下次如果有機會,我還將乘坐你們的這趟航班。”

空姐看完信,激動得熱淚盈滿了眼眶。

笑暖人心,又能體諒人心,給人以幸福感、自由感。微笑不花費什麼,卻有意外的收獲。微笑創造家庭快樂,建立人與人之間的好感。微笑使疲倦者休息,拘束者輕鬆,悲哀者節哀,就像一種情緒的調和劑,更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但是在運用微笑傳情達意的時候,要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1.要笑得自然

微笑是發自內心的,是美好心靈的外觀。這樣才能笑得自然,笑得親切,笑得美好、得體。要注意不能為笑而笑,沒笑裝笑。

2.要笑得真誠

微笑既是自己愉快心情的外露,也是純真之情的奉送。真誠的微笑讓對方內心產生溫暖,有時候還可能引起對方的共鳴,使之陶醉在歡樂之中,加深雙方的友情。

3.要笑在合適的場合

微笑並不是不講條件的,也並不是可以用於一切交際環境。它的運用是很有講究的。當你麵帶笑容時,你的心情不會差到哪裏去。當你麵對一個笑容滿麵的人時,你也很難不對他報以微笑。微笑使人覺得自己受到歡迎、心情舒暢,但對人微笑也要看場合,否則就會適得其反。有時候,微笑讓你看起來緊張、無助,特別是在笑得太誇張的情況下尤其如此。當你出席一個莊嚴的集會,去參加一個追悼會,或是討論重大的政治問題,自然不宜微笑。當你同對方談論一個嚴肅的話題,或者告知對方一個不幸的消息時,或是你的談話讓對方感到不快時,也不應該微笑,或者要及時收起微笑。

4.微笑的程度要合適

微笑是向對方表示一種禮節和尊重。但是如果不注意程度,微笑得放肆、過分、沒有節製,就會有失身份,引起對方的反感。

5.微笑的對象要合適

對不同的交際對象,應使用不同含義的微笑,傳達不同的感情。不然難免會有適得其反的情況出現。

演講時得體的微笑

微笑是一種良性的臉部表情,反映出一個人的內心世界,是自信的標誌、禮貌的象征、涵養的外化、情感的體現。在演講中可以象征性格開朗與溫和,可以建立融洽氣氛,消除聽眾抵觸情緒,可激發感情,緩解矛盾。曾在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美國哈佛大學擔任校長三十年之久的葉洛博士說:“微笑是人際交往成功的催化劑。

下列場合可運用微笑技法:

①表達讚美、歌頌等感情色彩時應微笑。此時要博得別人笑,自己首先要笑。

②上台與下台時應微笑。這樣可拉近與聽眾的距離,把良好的形象留在聽眾心中。

③麵對聽眾提問時送上一縷微笑是無聲的讚美與鼓勵。

④肯定或否定聽眾的一些言行時,可以配合著點頭或搖頭,臉掛微笑。

⑤麵對喧鬧的聽眾,演講者可略停頓,同時臉掛微笑是一種含蓄的批評與指責。

⑥表達一些與微笑不相悖的情感時可微笑。法國作家阿諾·葛拉索說:“笑是沒有副作用的鎮定劑!”

但是要提醒演講者注意的是,演講中不能從頭到尾一味微笑,否則讓人覺得你帶了一個假麵具上台演講,沒有感情。尤其是不該笑的感情表達時更不能笑。例如下段演講:

“不是有人在坐車不暢時埋怨他們‘亂哄哄,路不通,車不動’嗎?不是有些漂亮的姑娘品評他們是‘多一個腦袋的電線杆’嗎?不是有人謾罵他們秉公處罰是自己給自己發獎金嗎?更不是有人喪盡天良將車輪輾向我們這些可敬可愛的馬路衛士嗎?”

下列情況請注意:

表達悲痛、思考、痛苦、憤怒、失望、討厭、懊悔、批評、爭論等負麵情緒時不能微笑。

你已完全放開,不覺緊張,沒有必要運用微笑來控製情緒,鬆弛緊張時可不要微笑。

另外,演講中的笑要隨內容感情變化而變化:有興奮喜悅的笑,有冷嘲熱諷的笑。演講中既要注意用自己的“笑容”去表達內容,感染聽眾,也要保證笑的價值,該笑則笑,不笑則止。

演講中手勢的運用

手勢語是一種表現力很強的體態語言,它通過手和手指的活動變化使所要表達的思想和情感內容更加豐富,更具吸引力和說服力,為此,有人稱:“手勢是口語表達的第二語言。”手勢在演講中發揮的作用更不可忽視,演講中使用手勢要遵循一定的原則。

演講手勢的重要作用

語言學家們認為,手勢是人類進化曆程中最早使用的交際工具,是先於有聲語言的,手勢語在當時的交際中,使用頻率之高,範圍之廣,非今日可比。

早在兩千年前就有一位古羅馬的政治家、雄辯家說過:“一切心理活動都伴隨著指手畫腳等動作。雙目傳神的麵部表情尤其豐富,手勢恰如人體的一種語言,這種語言甚至連最野蠻的人都能理解。”一位在華講學的心理學教授與一群聾啞兒童不期而遇,居然能用歐美流行的手勢語言同他們順利交流。事後,這位教授風趣地說:“用手勢語交流比不懂英文的人用手勢比劃更方便、更省事。”

手是人體敏銳的表情器官之一。手勢是體態語言的主要形式,使用頻率最高。由於雙手活動幅度較大,活動最方便、最靈巧,形態變化也最多,因而,表現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也最強,最能表達出豐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寓意深刻、優美得體的手勢動作,能產生極大的魅力,激發聽眾的熱情,加深聽眾對演講的內容的理解,使演講獲得成功。

從手勢活動的區域來看,大體有三種情況:一種在胸部以上,常常用以表達激昂慷慨、積極向上的內容和感情;另一種在胸腹之間,常用以表示一般性敘事說理和較平靜的情緒;還有一種在腹部以下,常用以表示否定、鄙視、憎恨等內容和情感。

根據手的不同形狀和活動部位,手勢動作可分為手指動作、手掌動作和握拳動作。這些手勢語言具有多種複雜的含義,應該細心辨識和掌握。例如,常用拇指和小指,分別表示讚揚與鄙夷;單手手掌向前推出,顯出信心和力量;雙手由分而合表示親密、團結、聯合;握拳顯示情感異常激烈;等等。總之,手勢的部位、幅度、方向、急緩、形狀、角度等的不同變化,所表達的思想含義和感情色彩就有很大差別。演講者不可拘泥於某種固定的模式,而要根據演講內容的不同需要,靈活運用不同的手勢。

從手勢表達思想內容來看,手勢動作可分為情意手勢、指示手勢、象形手勢與象征手勢。

情意手勢用以表達感情,使抽象的感情具體化、形象化,使聽眾易於領悟演講者的思想情感,如揮拳表義憤,推掌表拒絕等。

指示手勢用以指明演講中涉及的人或事物及其所在位置,從而增強真實感和親切感。指示有實指、虛指之分。實指涉及的對象是在插聽眾視線所能達到的;虛指涉及的對象遠離會場,是聽眾無法看到的。

象形手勢用以模擬人或物的形狀、體積、高度等,給聽眾以具體、明確的印象。這種手勢常略帶誇張,隻求神似,不可過分機械模仿。

象征手勢用以表現某些抽象概念,以生動具體的手勢和有聲語言構成一種易於理解的意境。例如,講“一顆紅心獻人民”時,雙手做捧物上舉的姿勢,自然構成一種虔誠奉獻的意境,給聽眾留下鮮明具體的印象。

手勢動作隻有在與口語表達密切相配合時,其含義才最為生動具體。演講者的手勢必須隨演講的內容、自己的情感和現場氣氛自然地表現出來,手勢的部位、幅度、方向、力度都應與演講的有聲語言、麵部表情、身體姿態密切配合,協調一致,切不可生搬硬套勉強去湊手勢。如果手勢泛濫,著意表演,會使人感到眼花繚亂,顯得輕佻作態,嘩眾取寵。當然,也不可完全不用手勢,那樣會顯得局促不安,失去活力。

美國一位心理學家在環球旅行時進行過一次有趣的調查。在一小時的談判中,芬蘭人做手勢1次,意大利人80次。法國人120次,墨西哥人180次,俄國人在表露自己的感情時較為矜持,如果說話時指手畫腳,會被看做缺乏教養,然而在西班牙和拉美一些國家在說話時特別喜歡用手指點自己身體的某個部位。

生活中人們常常用手勢來增強口語的感情色彩,如人在高興時常常會拍桌子、捶腿、摸胡子、揉眼睛,悲痛時捶胸脯;為難時會搓手,悔恨時自拍腦門;緊張時摸頭發;稱讚時豎起大拇指;蔑視、小看人時伸出小拇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首相丘吉爾在結束電視演講時,舉起右手握拳,伸出食指和中指構成“V”字形,以象征英文“勝利”一詞的開頭字母,結果引起了全場歡呼。至今人們還常用它來表示祝願和信心。

在人們日常交談中,說話者手掌伸開手心朝上,表示他誠實、直率;如果他一邊說,一邊用手指指,那麼他可能相當自負;如果他一邊說話,一邊擺弄手指,或用手指彈桌子,表明他內心緊張;如果在談話中他用單手握拳,拳臂向上,好像在宣誓的樣子,這時你可得小心點,他雖然表麵上裝得老實,而內心卻可能打著什麼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