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頭、側頭。也有多種含義,可表示思考,表示天真。比如小孩子在聽大人說話或者在思考一個問題時,喜歡歪著頭,並托著腮幫。
昂頭可以用來表示充滿信心、勝利在握、目中無人、驕傲自滿等。頭一直向後仰,還表示陶醉。
低頭表示的情緒有:順從、聽話、委屈,也可以表示另有想法等。
在首語的運用方麵我們要注意以下一些原則:
1.動作要明顯
尤其是它發揮替代功能的時候。比如到底是點頭還是搖頭,要讓對方看清楚,正確領會。
2.要注意配合其他交際語言的使用
比如點頭時配合“嗯”,就不至於產生誤會。也可以配合其他體態語言使用。有很多成語就體現了這一特點,如“點頭哈腰”“昂首闊步”等。
3.要注意一些文化差異
前南斯拉夫的塞爾維亞人表示同意就是將頭向前伸,土耳其人表示否定要把頭抬起來,特別是保加利亞和印度的某些民族,用點頭表示否定,用搖頭表示肯定,與我們的習慣恰好相反。這就要求我們在與這些有文化差異的民族交往之前,先弄清楚他們的習慣。
4.要注意和聲音語言的自然配合
而且還要做到動作明顯,以便對方正確理解以免誤會。
5.首語的使用頻率不能過高
雖然在聆聽對方說話時,適當的點頭或者側頭會讓說話的人覺得你在用心聽,但是過高的使用頻率卻影響了說話者的注意力或感覺到有點膚淺。
演講時的身姿
隻有把你最美好的姿態拿出來,把最能代表你精神的風姿拿出來,讓人看上去舒適、坦蕩、自然、瀟灑,風度翩翩,英姿颯爽,才能使你的身姿為你的講演起到借助的效果。另外,演講中還要靈活的調整姿態,保持放鬆而且警覺的姿態也需要一定的技巧。
演講姿態的基礎知識
身姿就是指你的身體力度、體態,站的樣子。是彎腰駝背,還是昂首挺胸;是自然優雅,還是拘泥醜陋,這是衡量一個人的身姿優劣的大體著眼點。平素我們每個人的姿勢,總是帶著習慣所養成的種種陋態。如果這種陋態被演講者帶到講台上去,帶到聽眾麵前去,無疑會大大降低講演的效果。試想,如果你彎腰駝背地出現在聽眾麵前,去講演一篇英豪氣概的演說詞,那會是怎樣的結局。
腿部雖屬身體的下端,但它往往最先表露潛意識。談話中,當人們不願意把內心的焦躁不安明顯地表露在臉上或者身體其他部位的大幅度動作上時,往往就用離開他人眼睛最遠的部位來表達,即輕輕地搖動腳部或抖動腿部。因此,腿部也能表現人的情緒和意識。
不論坐著站著,腿部常常呈現出這樣三種姿勢:兩腿分開、兩腿並攏和兩腿交叉。
①兩腿分開是一種開放型姿勢,顯出穩定、自信,並有接受對方的傾向。
②兩腿交叉是一種防禦性姿勢,往往顯得害羞、扭捏、膽怯,或者隨便散漫、不熱情、不融洽。
例如,站立時的別腿姿勢,坐著時的架腿姿勢(蹺二郎腿)。架腿姿勢通常是控製消極情緒的人體信號,專家們說它“頗有不拘禮節的意味”,對於女性來說,這是一種不可取的姿勢,“這種毫無拘束的姿態或許會給人放肆、自大或過於隨便的印象”。
③兩腿並攏的姿勢則過於正經、嚴肅和拘謹,如立正、正襟危坐,雖然鄭重其事,卻令人緊張、壓抑,自己也不舒服。
說話時最好采取兩腿分開的姿勢。站立時,兩腿張開,兩腳平穩著地成“丁”字形(或平行相對,或一前一後),軀幹伸直,不要屈膝和彎腰弓背,否則顯得消極懶散,無精打采。坐宜端坐,即兩腿稍稍分開,間距不超過肩寬(女性更要注意不過分叉開),腰板輕鬆地挺直,這樣顯得自然、從容,情緒飽滿。當然,如果是朋友在一起,間或架架腿(女性則宜交叉腳踝),也無可厚非。
一般來說,在人多的場合宜站著講話,這既是出於禮貌,對聽眾表示尊重,又便於發揮各種體態語的作用,充分顯示你的氣質、風度和力量。我國當代著名演講家曲嘯說:“要想從語言、氣質、神態、感情、意誌、氣魄等方麵充分地表現演講者的特點,也隻有在站立的情況下才有可能。”
演講體姿三種
體姿對一個人整體形象的塑造有著很重要的作用。人的體姿與人的相貌有著同等的重要性,共同顯示出一個人的氣質和風度。如果“站無站相”“坐無坐相”“走無走相”,即使相貌再漂亮也會大打折扣。外表相貌是天生的,而體姿卻可以通過後天的訓練向理想姿態轉變。
一、坐姿
坐姿語就是通過各種坐的姿勢來傳遞信息的語言。
坐姿包括就座和坐定的姿勢。入座時要輕而緩,走到座位前轉身,輕穩地坐下,不應發出嘈雜的聲音。坐下後,上身保持挺直,頭部端正,目光平視前方或交談對象。腰背稍靠椅背,在正式場合,或有尊者在座,不能坐滿座位,兩手掌心向下,疊放在兩腿之上,兩腿自然彎曲,小腿與地麵基本垂直,兩腳平落地麵,兩膝間的距離,男子以鬆開一拳或兩拳為宜,女子則以不鬆開為好。非正式場合,允許坐定後雙腿疊放或斜放,交叉疊放時,力求做到膝部以上並攏。
無論哪一種坐姿,都要自然放鬆,麵帶微笑。在社交場合,不可仰頭靠在座位背上或低著頭注視地麵;身體不可前俯後仰,或歪向一側;雙手不應有多餘的動作;雙腿不宜分開過大,也不要把小腿擱在大腿上,更不要把兩腿直伸開去,或反複不斷抖動。這些都是缺乏教養和傲慢的表現。
二、站姿
站姿語就是通過站立的姿態傳遞信息的語言。從一個人的站姿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狀態,有很多人站立時喜歡用一隻腿做支撐,有的人喜歡倚靠在什麼東西上,這些都不是可以在正式場合運用的站姿,讓人感覺鬆懈、不禮貌,我們一定要注意挺身直立,脊背挺直,目光平視,表現出愉悅、自信的感覺。
站立是人們生活、工作及交往中最基本的舉止之一。正確的站姿是站得端正、穩重、自然、親切。上身正直,頭正目平,麵帶微笑,微收下頜,肩平胸挺,直腰收腹,兩臂自然下垂,兩腿相靠直立,兩腿靠攏,腳尖呈“V”字形。女性兩腳可並攏,肌肉略有收縮感。如果站立過久,可以將左腳或右腳交替後撤一步,但上身仍需挺直,伸出的腳不可伸得太遠,雙腿不可叉開過大,變換也不能過於頻繁。站立時,如有全身不夠端正、雙腳叉開過大、雙腳隨意亂動、無精打采、自由傲慢的姿勢,都會被看做不雅或失禮。
三、步姿
步姿語或者說是走姿語,就是通過行走的步態傳遞信息的語言。與坐姿語和站姿語不同,步姿語是動態的,所以要放到動態中來研究。
下麵我們著重介紹步姿的類型。
1.穩健自得型
行走時,步履穩健,昂首挺胸,仰視闊步,步伐較緩,步幅較大。這種步姿的含義就是“愉快、自得、有驕傲感”。
2.自如輕鬆型
行走時心情輕鬆,步子的幅度適中,步速不緊不慢,上身直立,兩眼平視,兩手擺動自然。這種步姿的含義就是“自如輕鬆,比較平靜”。
3.莊重禮儀型
行走時,上身挺直,步伐矯健,雙膝彎曲度小,步姿幅度和速度都適中,步伐和手的擺動有強烈的節奏感,眼睛正視前方。這種步姿的含義就是“莊重、熱情、有禮”。
演講中姿態的調整
看過啞劇表演的人都知道,人類無聲的動作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德國表演大師吉布·佩森有次談演出體會時說:“我就靠我的動作、姿態向人們昭示我的內心世界,昭示我的所思所想,昭示我的喜怒哀樂。”
在演講時,演講者不可能紋絲不動,其形體應有活動和變化,構成不同姿態和不同形式,從而表示不同的含義,姿態是演講傾向的“指示器”。根據表達的需要選擇合適的演講姿勢。
保持放鬆而且警覺的姿勢
通常來講,你在演講時應當是站立的。這可以令聽眾的注意力集中在你身上,並使得你更好地看到你的聽眾,當然,也有一些例外:在一種親切隨意的氣氛中,如十多個人圍坐成一圈,你可以選擇坐著演講。作為參與小組討論的一員,你或許受到限製隻能跟主持人一樣呆坐不動。然而,如果你能夠學會在沒有講台的情況下舒服地進行演講,平均分配你的身體重量,把你的筆記隨意地拿在一隻放在腰部的手中,不需要借助任何道具的支持,那麼你就可以輕鬆地適應所有場合了。
你的姿勢可以進行適當的變化,如斜靠著講台表示你深度的情感投入,或者坐在椅子或桌子的邊緣來顯示你的心情向輕鬆狀態的轉變。有氣無力地靠著講台,一隻胳膊懶洋洋地倚著講台邊緣,或者以一個偏離中心的姿勢站立,這些都是與一個精力充沛、善於節製的優雅公眾演講者的形象不相協調的。
演講中站姿的選用
站姿是演講時的最佳姿勢,演講時的站姿也有一定的講究。總體來說,要求演講者挺胸、收腹、精神飽滿,演講者隻有采用自己認為最好的姿勢才能更好地表達自己。
站姿是演講時的最佳姿勢
賽事演講由於受到評分標準的約束,要把有聲語言與非有聲語言全麵展示出來。因此演講者一般是站著進行的,且演講者身前身後沒有任何依靠性物體。人們對此似乎無可非議。可一些非賽事演講,如政治演講、學術演講、法律演講、集會演講、廣播電視演講則往往采用坐式進行。有些演講者一杯茶、一支煙、嘻嘻哈哈、騰雲駕霧、胡扯亂攪。人們對此似乎習以為常了。
仔細想來,外國領導的演講以站著的為多。無論是年輕氣盛的克林頓,還是溫文爾雅的海部俊樹,再看看聯合國秘書長的發言,奧運會主席的致詞,外交部長的陳述等都是采取站姿。
站著演講有很多好處。
①朝氣蓬勃,精神煥發,表現出對演講的極大熱情,對聽眾的高度負責,會得到聽眾的喜愛。
②可以保證共鳴腔的暢通,有利於發聲。再者,有利於動作姿態的表達,服飾打扮的展現。
③可以迫使演講精短些,因為時間太長了,站著會不舒服的。
演講時的站姿
演講時一般采用站姿。高爾基在讚揚列寧的演講時說:“他的演講和諧、完整、明快、強勁,他站在講台上的整個形象——簡直就是一件古典藝術品,什麼都有,然而沒有絲毫多餘,沒有任何裝飾。”
演講家的經驗告訴我們:演講最好采取站式。演講者站姿規範如下:
挺胸,收腹,精神飽滿,氣下沉。
兩肩放鬆,重心主要支撐於腳掌腳弓上。
脊椎、後背挺直,胸略向前上方挺起。
腿應繃直,穩定重心位置。
演講站姿有以下幾種。
一、自然式
兩腳自然分開,平行相距與肩同寬,約20厘米為宜。
二、前進式
前進式是演講者用得最多、使用最靈活的一種站姿。右腳在前,左腳在後,前腳腳尖指向正前方或稍向外側斜,兩腳延長線的夾角成45°左右,腳跟距離在15厘米左右。
這種姿勢重心沒有固定,可以隨著上身前傾與後移的變化而分別定在前腳跟與後腳上,不會因時間長身體無變化而不美觀。另外,前進式能使手勢動作靈活多變,由於上身可前可後,可左可右,還可轉動,這樣能保證手做出不同的姿勢,表達出不同的感情。
三、稍息式
一腳自然站立,另一隻腳向前邁出半步,兩腳跟之間相距約12厘米左右,兩腳之間形成75°夾角。運用這種姿勢,形象比較單一,重心總是落在後腳上,一般適應長時間站著演講中的短期更換姿勢,使身體在短時間裏鬆弛,得到休息。這種姿勢一般不長時間單獨使用,因為它給人一種不嚴肅之感。
一些篇幅較長的政治演講、學術演講、法庭演講、論辯演講等也可采用坐式。運用坐式要文雅、大方,落座時要輕盈、和緩,切忌急急忙忙,人未站穩就重重地將屁股落在椅子上。落座後要保持上身正直,頭平穩,力戒歪斜肩膀、半躺半坐或兩手交叉在胸前等不良姿勢,兩腿要微曲並攏,兩腳並起或稍前後分開。不要蹺二郎腿,勾著腳。
幾種常見的形體錯誤
一些人盡管很認真地準備了演講,可是仍然不能很好的表現自己,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形體語言的誤用。還有一些人有特殊的怪癖,也往往影響了演講者的正常發揮。克服這些常見的形體錯誤,對於演講者非常重要。
常見的錯誤角色
“關鍵不是你說什麼,而是你說話的方式。”這種說法的確很有道理。有些人不能領會他們的形體語言對他們想表達的意思有什麼效果。因為人的大部分形體語言是習慣所為,而非有意所為,這時聽聽別人的反饋信息或看看有關自己的錄像,也許會有不可估量的收獲。當你注意到了自己的形體語言,注意到形體語言影響你要表達的意思,那就要避免充當以下這些角色。
一、可憐的微笑者
作為公眾演說者,製造一種熱情感十分重要。隻要恰到好處地向聽眾露出笑臉,便可以和聽眾打成一片。不過有時候這招也未必讓聽眾領情,如果笑得頻繁了還會招致危險。然而,許多演說者還是運動臉部肌肉,動不動弄出一種微笑的模樣,為博取聽眾的好感。
二、手舞足蹈者
在演說過程中,演說者不時地將胳膊朝各個方向飛舞。過多的姿勢和動作不僅會喧賓奪主,妨礙了有聲語言的正常表達,也使聽眾眼花繚亂,不知所以。
三、膽小如鼠者
演說者躲在講桌後麵或麥克風架後麵。他不敢鼓起信心和勇氣,不敢讓他的講話充滿激情。他看起來似乎膽戰心驚,不敢從他的講稿上抬頭看看。你能聽見他說話,但就是難以看見其“廬山真麵目”。
四、四處跳動者
聽演說者講話,如同看一場網球比賽,他大步流星地從屋子這頭走向另一頭。也許演說者說些什麼已經不再重要,你要擔心你的脖子能不能躲過這場劫難。
根除特殊怪癖
分散聽眾注意力的特殊怪癖可以分為兩類:你隨時隨地都有的怪癖(不停地將你的眼鏡往鼻梁上推,把你的頭發攏到耳朵後麵,擺弄你的指關節使之劈啪做聲),以及隻有在你進行演講時才有的怪癖(無意識地折疊你的記錄卡片又將它展開並弄出很大的聲音,前後搖擺你的腳後跟,在講台上輕叩你的鉛筆)。
這些身體上的小動作等同於在說“你知道……你知道……你知道”。很少有什麼動作是天生就令人生厭的——讓人們不耐煩的是這一動作的一再重複。正如口頭表達中的怪癖一樣,除非有人指出來,否則你自己是意識不到某個動作的高頻率的。因此,根除問題的最重要的一個步驟就是意識到問題的存在;在某些時候,意識到問題的存在就足以解決它。
某種分散聽眾注意力的怪癖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形成,同樣地,幻想在一夜之間就徹底根除它也是不切實際的。首要目標應當是通過應用行為矯正技巧來減少這種怪癖出現的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