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演講態勢語言的表達技法(2)(2 / 3)

演講時手勢運用原則

演講中,自然而安穩的手勢,可以幫助演講者平靜地說明問題;急劇而有力的手勢,可以幫助演講者升華感情;穩妥而含蓄的手勢,可以幫助演講者表明心跡。下麵看看演講的手勢分類:

一、習慣手勢

任何一位演講者,都有一些隻有他自己才有而別人沒有的習慣性手勢,手勢的含義不明確、不固定,隨著演講內容的不同而體現不同的含義。列寧演講喜歡揮動右手用力一斬,孫中山先生演講時常常拄著手杖,形成了他演講的獨特形象。

演講手勢貴在自然,切忌做作;貴在協調,切忌脫節;貴在精簡,切忌泛濫;貴在變化,切忌死板;貴在通盤考慮,切忌前緊後鬆或前鬆後緊。

二、指示手勢

指示手勢是用來指示具體真實形象的,分為實指和虛指兩大類。實指是演講者的手勢確指,它所指的人或事或方向均是在場的人視線所及的。比如“我”、“你”、“我們”、“你們”、“咱們”、“上麵”、“地下”、“這些”、“這一個”等。其中,以“我”為中心的動作居多。虛指是指演講者和聽眾不能看到的。比如,講到“很久很久以前”、“在那遙遠的地方”常用虛指可伴有“他的”、“那時”、“後麵”等詞出現。指示手勢比較明了,不帶感情色彩,比較容易做。

三、抒情手勢

林肯在做律師時的老朋友赫恩登說,他對聽眾懇切地演講時,那瘦長的右手指自然地充滿著動人的力量,一切思想情緒完全貫注在那裏。為了表現歡樂的情緒,他把兩手臂舉成五十度的角,手掌向上,好像已抓住了他渴望的喜悅。在講到痛心處,如痛斥奴隸製時,他更緊握雙拳,在空中用力揮動。

一種抽象感情很強的手勢,演講中運用頻率最高。比如,興奮時拍手稱快,惱怒時揮舞拳頭,急躁時雙手相搓,果斷時猛力砍下。

四、模擬手勢

模擬手勢的特點是“求神似,不求形似”,因此有一定的誇張色彩。在一次演講比賽中,一個演講者講到自己由於身患重病沒錢醫治,一個個素不相識的朋友給他寄來彙單、物品,在講到一個年僅五歲的小女孩那天到醫院給他送來一個大梨子時,他熱淚盈眶,雙手合抱,虛擬出一個大球形,好像這梨子就是代表了人們的真情實意。這手勢信息含量很大,升華了感情。

常用的手勢

演講的手勢語“詞彙”豐富,千變萬化,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作為一個出色的演講者,平時要認真觀察生活,刻苦訓練,積極付諸實踐。下麵介紹演講中常用的手勢三十式。

拇指式。豎起大拇指,其餘四指自然彎曲,表示強大、肯定、讚美、第一等意。

小指式。豎起小指,其餘四指彎曲合攏,表示精細、微不足道或蔑視對方。這一手勢演講中用得不多。

食指式。食指伸出,其餘四指彎曲並攏,這一手勢在演講中被大量采用,用來指稱人物、事物、方向,或者表示觀點甚至表示肯定。胳膊向上伸直,食指向空中則表示強調,也可以表示數字“一”“十”“百”“千”“萬”……演講中右手比左手使用頻率大。手指不要太直,因為麵對聽眾手指太直,針對性太強。

食指彎曲或鉤形表示九、九十、九百……齊肩畫線表示直線,在空中畫弧線表示弧形。

食指、中指並用式。食指、中指伸直分開,其餘三指彎曲,這一手勢在一些歐美國家與非洲國家表示勝利的含義,由英國前首相丘吉爾在演講中使用而大為推廣。我們在演講中運用時一般表示二、二十、二百……

中指、無名指、小指三指並用式。表示三、三十、三百……

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四指並用式。表示四、四十、四百……

五指並用式。如果是五指並伸且分開,表示五、五十、五百……如果指尖向上並攏,掌心向外推出,表示“向前”、“希望”等含義,顯示出堅定與力量,又叫手推式。

拇指、小指並用式。拇指與小指同時伸出,其餘三指並攏彎曲,表示六、六十、六百……

拇指、食指並用式。拇指、食指分開伸出,其餘三指彎曲表示八、八十、八百……如果並攏表示肯定、讚賞之意;如果二者彎曲靠攏但未接觸,則表示“微小”、“精細”之意。

拇指、食指、中指並用式。三指相捏向前表示“這”“這些”,用力一點表示強調,也表示數字七、七十、七百……

O型手式。又叫圓形手勢,曾風行歐美。表示“好”“行”的意思,也表示“零”。

仰手式。掌心向上,拇指自然張開,其餘彎曲,這一手勢包容量很大。區域不同其意義有別:手部抬高表示“讚美”“歡欣”“希望”之意;平放是“乞求”“請施舍”之意;手部放低表示“無可奈何”“很坦誠”之意。

俯手式。掌心向下,其餘狀態同仰手式。這是審慎的提醒手勢,演講者有必要抑製聽眾的情緒,進而達到控場的目的,同時表示反對、否定之意;有時表示安慰、許可之意;有時又用以指示方向。

手切式。手剪式的一種變式。五指並攏,手掌挺直,像一把斧子用力劈下,表示果斷、堅決、排除之意。

手啄式。五指並攏呈簸箕形,指尖向前。這種手勢表示“提醒注意”之意,有很強的針對性、指向性,並帶有一定的挑釁性。

手包式。五指相夾相觸,指尖向上,就像一個收緊了開口的錢包,用於強調主題和重點,也表示探討之意。

手剪式。五指並攏,手掌挺直,掌心向下,左右兩手同時運用,隨著有聲語言左右分開,表示強烈拒絕。

手抓式。五指稍彎、分開,開口向上。這種手勢主要用來吸引聽眾,控製大廳氣氛。

手壓式。手臂自然伸直,掌心向下,手掌一下一下向下壓去。當聽眾情緒激動時,可用這種手勢平息。

撫身式。五指自然並攏,撫摸自己身體的某一部分。這種手勢往往成為一些演講者的習慣手勢放在胸前。雙手撫胸表示深思、謙遜、反躬自問,以手撫頭表示懊惱、回憶等。

揮手式。手舉過頭揮動。表示興奮、致意;雙手同時揮動表示熱情致意。

掌分式。雙手自然撐掌,用力分開。掌心向上表示“開展”“行動起來”等意,掌心向下表示“排除”“取締”等;平行伸開還表示“麵積”“平麵”之意。

拳舉式。單手或雙手握拳,平舉胸前,表示示威、報複;高舉過肩或揮動或直錘或斜擊,表示憤怒、呐喊等。這種手勢有較大的排他性,演講中不宜過多使用。

拍肩式。用手拍肩擊膀,表示擔負工作、責任和使命的意思。

拳擊式。雙手握拳在胸前做撞擊動作,表示事物間的矛盾衝突。

拍頭式。用手掌拍頭,表示猛醒、省悟、恍然大悟等。

捶胸式。用拳捶胸,輔之以跺腳、頓足,表示憤恨、哀戚、傷悲。演講中不多用。

搓手式。雙手摩擦,意味做好準備,期待取勝;如果速度慢表示懷疑;在冬天則表示取暖;拇指與食指或其他指尖摩擦,通常暗示對金錢的希望。

顫手式。單手或雙手顫動,必須與其他手勢配合才表示一個明確的含義。

身體動作與演講內容相配合

即使你一直站在講台後麵,你也可以發表一篇相當不錯的演講。然而,在適當時做適當的動作可以為絕大多數演講增色不少。向左或向右走幾步,或者走得離你的聽眾更近一些,這些都可以使你的演講富有變化或者更好地突出重點。與此同時,你還跟你朝其移動的聽眾建立了更為親密的聯係。並且,在演講中的身體移動是緩解緊張的一種有效方式。

要有目的地移動你的身體。在屋子裏煩躁不安地踱步隻能擾亂聽眾的心神。那些對移動身體猶豫不決的演講者的試探性動作同樣也是如此。這樣的演講者會慢吞吞地變換姿勢,不知道該向哪邊搖擺,伸出一個足尖仿佛試探水的溫度一樣,然後飛快地縮回,又僵滯在那裏了。如果你打算移動,動作要堅定果斷。至少要直接向前或沿對角線邁出正常的兩步到三步。在你停下來之後,將你的身體和視線對著聽眾中最集中的部分。

如果你移動身體的時機選擇得當,那將增強你表達觀點的力量。通常來說,在解釋複雜的問題或者列舉你最扣人心弦的例子或者提出雄辯有力的觀點時,不適宜四處移動。在過渡的時候進行身體移動能夠取得最佳的效果——這顯示著心情、內容或形式的變化。

自然而然做手勢

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能夠非常自然靈活地用雙手做出手勢的人們,一旦到發表演講時就驚慌失措地盯著自己的手,仿佛手腕下有兩個灼熱的煎鍋,不知道到底該放在哪裏。事實上,你在演講時該如何活動你的雙手完全就和你在普通談話中一樣。對一些人來說,這樣就意味著他們不會去做多少手勢。而對另外一些人來說,這意味著做大量的手勢。無論我們是很少做手勢還是做很多手勢,這樣做的目的是用它來輔助語言上的描繪、指出、列舉、強調和懇求。

沒有必要事先計劃好你的演講中該做什麼手勢。如果你曾經看到過某個演講者幾乎為他演講中的每個詞語都準備了一個手勢,你或許會感覺你正在觀看一個看手勢猜字謎的遊戲。在這種情況下,精心準備好的手勢會跟你所說的話不同步,其不幸的效果就類似在看一部影音失調的電影。

如果你全神貫注於你的演講主題並全身心地投入與聽眾的溝通交流,你的手勢在適當的時候會自然而然地出現。但隻有在你的雙手處於自由狀態的時候,這種情況才能發生。有許多演講者將他們的雙手牢牢地固定不動,這或是由於內心的恐慌而想要抓住些什麼東西,或是出於防止無法控製的動作的願望,或是兩者兼而有之。

事實上,所有這些都是完全可以接受的過渡姿勢。問題不在於你雙手所擺放的位置對不對,而在於當你全神貫注考慮下一句話時,你卻像雕塑似的把手放在一個固定位置上。等你充分投入了你的演講並且聽眾對它有所反應,你就會回歸自然姿態。如果你自然流露的感情衝動與你那不自然的演講姿勢相衝突時,結果是極其怪誕的。

雙手交叉放在胸前的人(懇求者姿態),他試圖強有力地揮動一個手指來強調一些重要的觀點,但是又無法解開彼此交纏的手指,結果看起來像是一個警察雙手握著槍對準聽眾開火。

另一個把雙手叉在腰間的演講者(領袖姿態),他試圖生動地去描繪一個複雜過程,結果隻能徒勞地在大腿上拍打雙手,就像是一隻妄圖飛起來的企鵝。

還有一個人則把雙手交叉放在腰間(唱詩班手勢),他想抬起手來強調他關於通貨膨脹的觀點時,雙手卻無法鬆開,隻能停在下巴下麵,而他的雙肘則在他的耳朵附近來回晃動著。

那麼,你應該怎樣放置你的雙手?首先,再也沒有比神經質地撕碎記錄卡片、敲打桌子或者其他徒勞無益的手部動作更能分散聽眾的注意力的了。

①不停搓手。持續而用力地搓動雙手,似乎是為了搓掉演講給你帶來的汙垢。

②擺弄小物品。不安分的雙手把口袋裏的鑰匙、硬幣以及其他小物件弄得叮當作響,發出的聲音簡直蓋過了演講者的聲音。

③手勢不應當是虛偽做作的、經過預先排練的。你的手可以放在你的身邊,可以放在腰部拿著卡片,可以輕輕地擱在另一隻手上,可以輕鬆地扶著講台,或者也可以隨隨便便地放在口袋裏(但不要弄出硬幣的叮當聲)。最重要的是你的手臂、手腕和手指要處於放鬆狀態,從而在你發覺有必要做出一個自然的手勢時它們能夠自由地活動。

演講時表情的運用

表情是一個人內心世界的外在表現,它也是反映演講者心理狀況的晴雨表。用麵部表情來調節氣氛,用首語幫助自己表達思想。明白常用表情的含義,把它們正確的運用到自己的演講中,能起到很好的表達效果。

麵部表情的運用

麵部表情與眼神是密切相關的。其實,眼睛的傳神常常是與麵部其他部分的活動相配合進行的。眼神離開了麵部其他部分的活動,其表情達意作用就必然受到影響。麵部表情非常豐富,許多細微複雜的情感,都能通過麵部種種表現來表達,並且能對口語表達起解釋和強化作用。演講者要善於觀察麵部表情的各種細微差別,並且要善於靈活地駕馭自己的麵部表情,使麵部表情能更好地輔助和強化口語表達。

運用麵部表情,要求自然真實,喜怒哀樂都要隨著演講內容和思想感情的發展需要而自然流露,切不可“逢場作戲”,過分誇張,矯揉造作,那樣會令人感到虛偽滑稽。也不可毫無表情,冷若冰霜,使人感到枯燥壓抑。演講者的麵部表情與口語表達要協調一致,要能準確鮮明地反映自己內在的思想感情。麵部表情和有聲語言的表情達意應同步進行。為了有效傳遞信息,交流感情,要盡量避免傲慢的表情、譏諷的表情、油滑的表情和沮喪的表情。這些表情都會在聽眾中產生不良影響,形成離心效應。

常見的臉部表情

美國著名教育家卡耐基在說到羅斯福演講時,說他全身好像一架表現感情的機器,他滿臉都是動人的感情,這樣使他的演講更有力、更勇敢、更活躍。當代著名演講家、演講理論家邵守義演講時臉部表情豐富多彩,這後麵表現著複雜的思想情韻。

在演講中微笑與平和是臉部表情的核心。

臉部表情運用時要適時、適事、適情、適度,切忌呆滯麻木、情不由衷、晦澀不明與矯揉造作。

運用麵部表情調節氣氛

不要讓演講帶來的緊張壓力把你的臉變成一張麵無表情的撲克臉。你自然的麵部表情可以為有效溝通提供又一種渠道。通常來說,麵部表情的變化先於和預報了氣氛或心情的轉換。相較於那句已經被用濫的老生常談“但更為嚴重的是……”,用一副憂心忡忡的皺眉蹙額樣取代原本歡欣愉快的麵容是一種更為高明的過渡。

你不需要事先對著鏡子練習鬼臉、微笑和怪相——你所需要做的隻是在正常表情的基礎上略作誇張而已。近距離接觸中能發生作用的微妙臉部變化,後排聽眾是察覺不到的。

微笑在所有文化中都有著同樣的含義。絕大多數公眾演講者沒有充分利用或用錯了這一強大的工具。那種齜牙咧嘴笑得人下巴發痛的傻笑跟麵無表情的撲克臉一樣惡劣。在悲傷或嚴肅的場合露出微笑是不適宜的。不過,提醒你自己,在任何可以加強你的說服力時都要真誠地微笑。它是建立和諧親善關係、展示你的良好意願以及使得你和你的聽眾輕鬆自在的最容易的方式之一。

如何運用首語

所謂首語就是通過頭部活動傳遞信息。它包括點頭、搖頭、側頭、昂頭、低頭等。這裏說的首語,僅僅是指頭部的整體活動傳達的信息,而不包括頭部的器官傳遞的信息。

點頭可以表示這樣一些意思:同意、致意、肯定、承認、讚同、感謝、應允、滿意,也可以表示理解、順從等情緒。

搖頭表示這樣一些意思:不滿、懷疑、反對、否定、拒絕、不同意、不理解、無可奈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