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演講態勢語言的表達技法(1)(3 / 3)

演講時選擇合適的鞋

在演講者的穿著中,什麼對自身的情緒影響最大?衣服、裙子、褲子、帽子……都不是。心理學家哈默生曾做過研究,鞋子對情緒的影響最大。穿一雙陳舊的軟底的鞋子會叫演講者感到精神委靡,加深沮喪的情緒。而當你換上一雙擦得油黑發亮的皮鞋,邁著大步上台演講時,你將會信心百倍,雄赳赳,氣昂昂。

選擇鞋子不宜隻追求式樣的摩登新潮,要適合自己的腳型與體型,還要考慮到整體的協調與演講內容的限製。

腳型大的演講者不宜穿白色的鞋子,白色有一種膨脹感,燈光一照更是顯眼。

身材矮小型的女性不宜穿很高的高跟鞋。

細高跟的涼鞋以白色為最好,白色與夏天服飾最易搭配。

演講時以穿皮鞋為最常見,無論是男士穿西裝、夾克,還是女士穿裙子、休閑服都可穿皮鞋。演講者穿皮鞋上場顯得端莊、高雅、大方。穿皮鞋要注意與衣著顏色相配,要保證皮鞋的清亮,除了女士有些特製的皮鞋外,最好不要穿釘有鐵掌的皮鞋,以免上場時有刺激聲而影響聽眾的情緒,女士選用皮鞋跟不要太高,因為太高不利於運氣發聲。

選用鞋子時還要注意襪子的搭配。穿裙子宜穿長筒褲襪和連衣裙襪並穿皮鞋。褲襪的色澤一般選用與膚色相同或稍淡些的。

用著裝消除緊張的方法

心情緊張時,不應使自己從頭到腳都煥然一新,這樣反而會使自己處於孤立無助的境地。道理很簡單:當人對身邊的環境越是生疏和不適應時,這個環境就越像一道壁壘將你排擠在外。用心理學術語來說,就是心理環境外在陌生狀態。而這種狀態會不分對象地使人陷入孤獨和不安之中。

演講時演講者選用八成新的衣物,選用自己過去感覺最得體、最大方、最可心的衣物較佳,不一定要選用嶄新的衣服、鞋子、飾物等。嶄新的衣物剛穿上,有一種不適應的感覺,渾身不自在。

人都有一種戀舊心理,對一些習慣的適應有一種自然感。所謂“習慣成自然”。

演講時,還可以在身上帶一些平時很熟悉很喜愛的小物品、小飾物,如手帕、鉛筆、橡皮等,帶著它們等於把你日常生活環境中已經熟悉了的那部分帶到了演講場合。這些反映著你生活經曆的東西作為“另一個自我”跟在你的身邊,就會給緊張氛圍帶來一絲親切的涼意。它將成為你心理上的依附,使你感覺不再孤單,從而勇敢地走向演講台,泰然自若地開始你的演講。

演講者化妝的方法

21世紀初,美國著名演講家達爾尼金在他的(演說術)中說:“過分的裝飾自己等於無情地排開聽眾。”演講是生活風采的體現,不是藝術表演。因此演講者沒必要濃妝豔抹,隻要保證衣著整潔,打扮大方,化生活妝就可以了。

儀表整潔會增添演講者的魅力,因為整潔的衣著代表著振奮、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聽眾通常從演講者的衣著來衡量其文明與修養的程度。因此演講者事先要認真“打掃’’自己,把臉洗幹淨,頭發梳好,胡子修刮幹淨。要保持牙齒潔白,齒縫洞不留異物,頭發不要零亂。男士頭發不宜蓄長,女士發型也要簡潔、流暢、自然、明快。圓臉型可采用中分式,升高頭頂部頭發,留劉海,露出雙耳與脖子;長臉可以前發橫流式,劉海式或瀑布式,要讓頭發蓬鬆,使臉變寬;方臉盤應力求圓滑,以掩蓋額頭和下巴棱角,如兩頰可留長卷發,以遮蓋兩下頰;在一些場地稍寬闊的地方演講,麵對強光的照射,可略施濃妝,但不能戲劇表演化。

女士可以稍稍打點香水,但不能灑得太多,更不要灑在衣服上,否則強烈的香味會像麻醉劑一樣刺得聽眾不舒服。可以塗點口紅,薄型嘴唇可塗得飽滿些,厚實的嘴唇不宜塗得太多。可略施香粉,以保證臉部潔淨、清爽,可略擦胭脂,使臉部顯得紅潤、有層次感。

此時男士也要適當裝飾一下自己。

形體語言與口語的關係

形體語言是演講者的重要表現手段。正確的使用形體語言對演講者表達自己的意思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和口語一樣,都是演講者向外界表達自己意見和看法的工具。為了更好的使用形體語言,我們首先要了解形體語言的基本知識。

什麼是形體語言

人類生來就富有動作性。當人采取行為的時候,伴隨而來的就是動作與表情。從某種意義上說,動作與表情是行為的一種表達方式,它們以獨特的信息形式直接顯示著行為的意義。人們將這些能在一定程度上顯示行為的意義,即能夠表達人的思想感情的人體動作,如儀表、風度、手勢、動作、眼神、表情、姿態、服飾等等,叫做形體語言,也叫無聲語言、體態語言或態勢語言。

形體語言直接訴諸人們的視覺器官,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據心理學家研究,人際間麵對麵的交流,隻有7%的交流效果是通過我們使用詞語取得的。使用這些詞語的口吻占了交流效果的38%,而我們形體語言則占了交流效果的55%。心理學與生理學的另一項研究表明,人從視覺渠道獲得的外部信息,約占人所獲得的全部外部信息的80%。正如美國心理學家艾德華·霍爾所說:“無聲語言所顯示的意義要比有聲語言多得多。”

形體語言雖然無聲,但卻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是對演講中有聲語言的必要補充和烘托。形體語言因其獨特的有形性、可視性和直接性,成為演講的有機組成部分。對於演講口才家來說,形體語言具有不可低估的特殊價值。

形體語言是口語的有力補充

演講是“演”和“講”的藝術。演講中的“演”是在“講”的藝術基礎上起作用的,是受“講”製約的,同時又與“講”珠聯璧合,形成完美的演講語言藝術。形體語言對口語的輔助作用大多表現在下麵幾點。

一、形體語言能對口語加以補充

電影中常有這樣的鏡頭:上級領導代表組織把一項重要任務交給下級,在慎重、嚴肅的談話之後,領導同誌會有力地、久久地握著下級的手。“握手”這一形體語言延伸了口語的語意,並使之更豐富、更完整,傳遞出了信任、鼓勵、期待的信息,達到了“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在口語還沒有把意思表達得很清楚、很完整的情況下,形體語言的運用,可以起到限定或延伸口語的作用。

二、形體語言強化口語表達效果

哭泣、鄙視、瞪眼、揮動拳頭等形體語言都能起到強化口語表達效果的作用。在口語已經把意思表達清楚的情況下,運用形體語言能起到印證和強化口語的作用。

由於複雜的社會環境及聽眾的複雜心理,有時候演講者即使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口語的表達技巧,仍達不到理想的效果,於是就有意識地借用形體語言來感化或震懾對方,以達到預期的目的。

三、能加強口語信息的可信度

身姿、手勢、表情的自然流露,具有更多的真實性,聽眾從演講者的形體語言中印證了口語信息的真實性,所以增強了口語信息的可信度。有些演講者由於心情緊張,致使語音走調,內容遺忘,從而削弱了演講的說服力和可信度。如果演講者表情輕鬆、神態自然,那就可以穩定聽眾情緒,增加口語信息的可信度。因為聽眾不隻是在“察言”,也在“觀色”。

四、特定條件下形體語言可取代口語

當講到激情奔放的內容時,演講者攤開雙臂,手勢上揚,目光炯炯,停頓片刻,就會給聽眾以強烈的感染。當講到悲哀的內容時,演講者雙眉低垂,麵露戚容,靜默不語,聽眾也會怦然心動,跟著悲傷起來。在演講中,有時為了表達某種感情或表達一個不便明言的事實,不說一句話,全以形體語言取代,往往會產生良好的效果。

演講中眼睛的運用

人們的麵孔像一部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豐富多彩、千變萬化,內中蘊涵著巨大的感情容量。但神情的表露更在於用眼“說話”,用眼傳神。日常交往中要學會用眼睛說話,眼睛的運用對演講也非常重要,在演講中要和聽眾保持視線的接觸,演講時還要調整目光的焦點。

日常交往中要學會用眼睛說話

目光是人體最鮮明的機器,一個人的嘴隻代表他的經曆,眼睛卻代表他的內心。傳神的目光給人以魅力,寧靜的目光給人以專心,快樂的目光給人以活力,真誠的目光可以贏得尊重和友誼。

意大利藝術大師達·芬奇在《筆記》中曾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意思是,透過一個人的眼睛,可以看到他的內心深處。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在《人和動物的表情》一書中,也曾把眼睛的活動變化作為人類情緒的表征。

20世紀60年代,美國芝加哥大學的赫斯博士,曾經用瞳孔變化的大小和規律,來測定一個人對事物的興趣、愛好、動機以及對異性的愛慕等心理變化,發現彼此確實相關。我國古代的孟子也說過:“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這就是說人的眼睛是能夠表達思想情感的,甚至能表達用言語難以表達的極其微妙的思想情感。人們內心的隱衷、胸中的秘密,總是自覺不自覺地流露於多變的眼神中。

眼神在交際中具有很大的功用,它可以反映交際者的交際態度,表達交際者豐富多彩的情感意識。在整個交際過程中,眼睛會把他此時的思想情緒、心理變化以及他的品德、學識、性格與審美觀等毫無保留地畫在眼睛這幅情感的圖畫中,打印在眼睛這個思想的熒光屏上,讓對方看得清楚,讀得準確,得到啟迪。

從交際主體分析,平視、正視表示理解、平等、喜歡,俯視表示寬容愛護,仰視表示尊敬、期待。從交際客體分析,對你敬仰的人,目光往往平視;喜歡你的人目光會流露出熱烈的色彩;傲慢而不可一世的人,目光是仰視、輕視;而討厭你的人,目光會無意識地亂轉,甚至會流露出疲倦的色彩;虧心的人,目光總是有躲躲閃閃的東西;正直無邪的人,目光沉靜並給人以誠摯的力量;戀人之間的目光會傳遞甜蜜的情意,朋友之間的目光會表達關切的深情;與戰友離別時,目光裏會流露出美好的祝願和不盡的眷戀;互相對立的人,言辭盡管漂亮,握手盡管熱烈,但目光與目光在碰撞中會迸發出挑戰的火花來。

演講中眼神的運用

眼神與語言之間有一種同步效應。人們的思想感情常常通過眼神自然流露出來。眼神配合口語,能表達出豐富多彩的思想感情。這是因為人的眼睛上有上百條神經連結大腦,它們是大腦獲得信息的重要渠道,同時又受到大腦中樞神經的控製。所以,眼睛能自如地傳遞心靈的信息,反映人的喜怒哀樂之情。演講者在運用口語傳遞信息的同時,也自然要通過自己的眼神,把內心的激情、學識、品德、情操、審美情趣等等傳遞給聽眾。

不同的眼神,給人以不同的印象。眼神堅定明澈,使人感到坦蕩、善良、天真;眼神陰暗狡黠,給人以虛偽、狹隘、刁奸之感;左顧右盼,顯得心慌意亂,翹首仰視,露出凝思高傲;低頭俯視,露出膽怯、害羞。眼神會透露人的內心真意和隱秘。演講者的眼神變化要與演講內容的發展和自己情緒的變化相協調,要注意眼神運用的多樣性,準確地表情達意,給人以胸懷坦蕩的感覺。

眼神不僅可輔助口頭語言表達思想感情,而且有時還能直接代替語言。例如,在演講過程中,現場出現局部騷亂等情況,演講者可以不開口,而采取盯視法,投出一道目光,使聽眾領會其意,注意聽講。這樣,眼神便代替了語言呼喚,起到了控場作用。眼睛在演講過程中,既能輸出信息,又能接受信息。演講者在運用目光傳遞信息的同時,也通過目光察音觀色,接受聽眾的信息反饋,使眼睛發揮組織演講和收集演講效果的作用。正因為如此,演講者既要保持視線的目標在正前方,炯炯有神地麵對聽眾,又要不斷地兼顧全場,了解聽眾的反應。也就是要把目光注視前方與多方位觀察巧妙地結合起來,全方位地觀察聽眾。

要做到全方位地觀察聽眾,演講者要自如地學會運用眼神的三種技法。

一、虛視法

虛視法,即目光似盯未盯地望著觀眾。運用這種方法可顯示出演講者端莊大方的神態,可引導聽眾進入描述的意境之中,還可烘托氣氛。但應注意使用不可頻繁,以免給人以傲慢的感覺。

總之,無論使用哪種眼神,都是為了表達一定的思想內容和感情,絕不可漫無目的地故弄玄虛。眼神的運用要和有聲語言和其他體態動作密切結合,協調一致。同時,在運用眼神時,應當表現出信心和活力,顯出風度。

二、點視法

點視法,即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重點注視某一局部聽眾。運用這種方法可對專心致誌的熱心聽眾表示讚許和感謝;對有疑問和感到困難的聽眾進行引導和啟發;對想詢問的聽眾給予支持鼓勵;對影響現場秩序的聽眾進行製止,使其收斂,達到控場的目的,運用這種方法針對性較強,目光含義要明確,同時要適可而止,避免與聽眾目光長時間直接接觸,以免被注視的聽眾局促不安和其他聽眾受冷落。

三、環視法

環視法,即目光有節奏或周期性地環視全場。其目的主要在於掌握整個演講現場動態,照顧全場,統帥全局。運用這種方法,可使全場聽眾產生親近感。但必須注意,一定要照顧全局,不可忽視任何角落的聽眾;同時,頭部擺動幅度不宜過大,眼珠不可肆意亂轉。

用眼說話的技巧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人的各種感覺器官可獲得的信息總量中,眼睛要占80%以上。人內心的隱秘,總是自覺不自覺地在不斷變幻的眼神中流露出來,它猶如一麵聚焦鏡,凝聚著一個人的神韻氣質。泰戈爾說:“一旦學會了眼睛的語言,表情的變化將是無窮無盡的。”

一個成功的演講者一定要了解千姿百態的目光語。

正視表示莊重,斜視表示輕蔑,仰視表示思索,俯視表示羞澀,逼視表示命令,瞪視表示敵意,不住地打量表示挑釁,低眉偷覷表示困窘,行注目禮表示尊敬,白他一眼表示反感,雙目大睜表示吃驚,眨個不停表示疑問,眯成一線表示高興。

配合著眉毛的變化,眉目傳情意義更廣泛。歡樂時眉開眼笑,眉飛色舞;憂愁時雙眉緊鎖;憤怒時橫眉怒目;順從時低眉順眼;戲謔時擠眉弄眼;暢快時揚眉吐氣等。

演講目光語最主要的是強調眼神的運用。一般來說,不同的眼神表現著不同的情感。目光明澈表現胸懷坦蕩;目光狡黠表現心術不正;目光炯炯表現精神煥發;目光如豆表現心胸狹窄;目光執著表示誌向高遠;目光浮動表現輕薄淺陋;目光睿智表現聰明機敏;目光呆滯表現心事重重;目光堅毅表示自強自信;目光哀頹表示自暴自棄。除此之外,故弄玄虛的眼神乃是高傲自大的反映;神秘莫測的眼神則是狡奸巨猾的反映;似匣劍出鞘咄咄逼人的目光是正派敏銳的寫照;如蛇蠍蟄伏灰冷陰暗的目光是邪惡刁鑽的寫照。坦誠者目光像一泓清泉,悠然見底;英武者目光如電掣雷奔,波瀾壯闊;典雅者目光似雲霧初開,林鳥相逐;俊秀者目光如玉,珠胎含月;嫵媚者目光似春花始香,夏梅初笑;豪放者目光如風雲波浪,海天蒼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