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展開演講的方法(2 / 3)

在講話中你要充分而詳盡地討論這樣的關聯關係,以呈現實情,向聽眾表明你明白這一過程的複雜性,另外也不要事無巨細一概追究,使分析聽起來小題大做,非常可笑。

有時候一定要指出某些因果關係的循環性質。比如,不了解某一群體可能會對他們產生偏見,反過來又造成與這一群體溝通不暢,結果始終無法了解他們的實際情況。這樣的分析比證明由某種單一原因造成種族摩擦要有效得多。

3.有些結果的起因是觸發性的。而另外一些結果的起因是持續性的

要克服不良結果有兩個辦法,或者直接處理結果本身,或者去阻止產生這一結果的原因。為了確定在既定情況下采用哪種策略最合理,你首先得明確原因是觸發性的還是持續性的。

想象有這樣一個居民區:垃圾到處亂堆,窗戶沒有玻璃,院子裏散亂地擺放著破舊的家具,而居民們急需得到醫療保障。你對這種狀況深感擔憂,希望采取一些行動。如果你發現台風席卷了這一地區,就會積極呼籲緊急救援,倡議發放貸款重建家園,請求工程兵部隊清除受災現場。但是,如果你了解到這一地區經濟不景氣,貧窮問題是司空見慣的,那麼你就會倡導組織再培訓項目,發起宣傳吸引大企業到這一地區開展業務,或者建立醫療保健所。如果結果是由持續發生的原因造成,而把它誤認為是觸發性的,同樣的結果還會出現。

人們試圖通過對法律和製度進行小規模的調整以糾正某些問題,而真正的原因在於根本的態度和價值觀,這樣子把因果關係簡單化是最糟糕的。另一種同樣糟糕的傾向是宣揚“教育”是解決所有社會問題的良方。最好製訂兩個步驟的解決方案:短期內針對現存的症狀,輔以長期的解決方案以針對隱含的原因。

4.全麵客觀地解釋因果關係

純粹的、簡單的因果關係就像科學真理,用它們來處理絕對關係。與演繹分析中的大前提一樣,這種因果聯係很少存在有效但無關緊要的絕對關係。但是更普遍的推理路徑隻能是得出一些或然論斷。

可能性的大小如何?這取決於你的例子是否既充分又具有代表性,以及你怎樣解釋或盡可能弱化與這一論斷相矛盾的例子。不要誇大你的觀點。應該說“這是主要原因”,不要說“這就是原因”,應該說“大量證據表明……之間存在因果關係”等。

要確認或然的因果關係,就必須像歸納法一樣進行風險/收益分析。如果吃瘦肉很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那麼忽視這種關係要承受多大的風險?接受這種可能的關係有哪些好處?

最後,要解釋因果關係是如何起作用的。否則,即使你能夠表明了兩個要素之間存在著確鑿無疑的相互聯係,也隻證明一方是另一方的跡象、表象或症狀。因果分析所指出的不僅是發生關聯的事物,還要指出為什麼相互關聯。在演講中如果覺得有必要,可以簡短地說明原因怎樣導致結果。如果覺得可能或有用,可以引用專家的證詞。你的因果分析越是明晰,聽眾越是不會隻把它們看成是偶然的巧合而置之不理。

避免邏輯上的錯誤

講話中隻要出現一處明顯的漏洞,其他結論都會受到懷疑。要想讓自己的論點無懈可擊的得到論證,我們必須要避免邏輯上的錯誤。邏輯上的錯誤有很多種,比較常見的有下麵幾種。

虛設稻草人

這種謬誤是提出一條站不住腳的論點,把它作為反例,然後再推翻它。持這種觀點的人錯誤地認為所有相反的論點都像稻草人一樣易於推翻,如果時間允許,很容易把它們加以排除。

我們常常聽到反對派人士這樣提出他們的意見:

聘用時我們不能不考慮一個人的資格。不應該聘用一位數學家來教英語,僅僅因為她是女性。

僅僅因為要增加一名女性領導成員而放棄一位獲得博士學位的男性,轉而選擇隻具學士學位的人,這是非常糟糕的。

這樣的論辯容易誤導別人,因為肯定措施並不包括提倡在聘用時無視資格。發言人為了避免談論這一問題的複雜性,用極端的例子歪曲了這個問題。

人身攻擊

這種謬誤用人身攻擊代替有理有據的駁斥或說服。

任何提倡流產的都是凶手。如果人們把他們從政府提供資金的醫院一腳踢出,我一點也不會感到吃驚。

錯誤的二分法

如果兩種選擇並不彼此排斥,或者還存在其他可能的情況,那麼把推理建立在非此即彼的條件下是錯誤的。以前有一則香煙廣告提出這個問題:“您想得到什麼,正確的語法還是純正的口味?”正確的回答是:“我們為什麼必須做出選擇?什麼也無法阻擋我們既擁有正確的語法,又享受純正的口味。”有些演講內容假設聽眾必須做出類似的選擇。

你們願意我們學校設立足球小組還是成立交響樂團?

這可能是錯誤的二分法。通過認真細致的財務管理或者充分動用現有的資金,兩者也許可以同時實現。

我們或者堅決抵製赤裸裸的侵略,或者失去盟友對我們的信任。

這一基本前提使一個複雜的問題過於簡單化,所以從中無法得出任何結論。

語意謬誤

語意豐富和意味深長一方麵可以使人們的交流更加通暢,另一方麵也可能使思維混亂。句子中間出現明顯的轉義時,可能會非常有趣,比如“這個月沒有一位單身漢搶劫犯被逮捕;他們一定都已經結婚”。

較為微妙而危險的轉義可能出現在論點的關鍵部分。

沒有競爭,我們所珍視的自由企業製度就無法存在。這個保護小企業的議案威脅到我們的整個經濟結構。如果一個集團得到特殊保護,就不可能具有真正的競爭。

在上麵這段話隱含的價值前提下,“競爭”一詞指代廣義的市場機製。而在聲明議案威脅“競爭”時這個詞的範疇大大縮小,它的意思是“個人之間具體的競爭”。這樣的語意謬誤尤其難以察覺,也很難加以詰難,因為論點的邏輯形式似乎是有效的。產生問題是因為定義稍微偏離原來的範疇,被用來指代不同前提下的不同含義。

循環推理

循環推理認為它的前提之一正是它要得出的結論。我們大部分人都曾經徒勞地試圖處理這樣的邏輯死角問題:“你得不到信貸服務,除非你的信貸記錄很好;你的信貸記錄不會很好,除非你得到信貸服務。”循環推理往往賦予某些要素以絕對權威,卻對其他可能具有類似權威的要素視而不見。

條件的錯誤逆轉

有一類演繹推理建立在如果A那麼B的因果關係基礎之上。一個常見的錯誤是想當然地認為,因為有A一定會出現B,所以反之亦然:有B一定會出現A。

如果我聽到牆的另一邊有聲音,那麼隔壁的房間一定有人。

我聽到牆的另一邊有聲音。

那麼,隔壁房間一定有人。

這是有效的陳述;但是,它的有效性並不意味著顛倒因果同樣成立。不能從原來的“如果—那麼”關係中得出下麵的結論:

我沒有聽到聲音,那麼隔壁一定沒有人。

出現這樣的問題是因為懶於思考,一個人知道一個因素與另一個因素有聯係,但是沒有認真分析到底哪個因素是原因,哪個因素是結果,或者這種因果關係是否確實存在。這種隨意作出因果聯係的判斷是最常見的錯誤。

歸謬法

歸謬法與虛設稻草人一樣,這一邏輯謬誤是把本來非常有理的論述推導至令人感到可笑的地步,結果使它顯得站不住腳。這種推導往往遠遠偏離了最初的可以進行合理解釋的起點。

用舉例來證明要點

證明要點的方法有很多種,舉例證明是比較常見的一種。舉例說明為聽眾提供了一個機會以檢查自己是否正確理解了演講者的意思,這已經超越了好故事所具有的一般意義。把概念應用於具體事例,聽眾可以看到他或她的理解是否與演講者的意思吻合。作為演講者,你必須決定采用真實的還是假設的事例,這些例子應該詳盡還是簡短。

用事實論證觀點

事實是被人們所普遍接受的命題。雖然有些事實並不能通過五官感覺直接加以驗證,但“地球距離太陽九億三千萬裏”卻被人們作為事實普遍加以接受。我們把它當做事實加以接受,是因為我們根據大量重複性的觀測經驗建立了理論框架,並能因此做出近乎絕對確定性的預測。

用這樣的例子來作解釋說明時,你一定得保證它們是直白明了、緊扣主題以及多視角的,這一點非常重要。用舉例來證明觀點時,還必須接受特定的邏輯檢驗。

一、舉例是否具有代表性

即使你列舉了十幾個不會實用文書的本地畢業生作例子,聽眾也可能懷疑你的結論,認為也許是因為他們都是某個學校一個補習班的畢業。為了使結論更加可信,你舉的例子應該代表本地各類學生。

二、舉例是否充分

如果你想證實你關於本地的中學沒有能夠使學生具備基本的文字技能的觀點,卻僅僅列舉了你身邊幾個不會實用文書的畢業生作例子,這是遠遠不夠的。你給出的例證越多,聽眾就越可能接受你的看法,同意這種情況不是偶爾發生的個別現象。

三、是否需對反例做出解釋

如果有人舉出反例,說自己的外甥女是全國優秀畢業生,或者指出本地中學的分數高於全國平均水平,那麼你認為學校沒有發揮作用的結論就會大打折扣。用舉例來論述問題時,你必須調查和解釋一些顯著的反例。也許這位聽眾的外甥女智商高達175。也許本地中學有一位魅力非凡的老師擔任學校領導。如果你希望能維持自己的觀點,那麼就有義務表明這些例子不是典型事例,以及為什麼在考慮本地大部分學校的大部分學生時應該把這些情況除外。

注意你選擇的例子是否會導致人們的習慣性推斷。舉例說明時要避免給人以性別或身份歧視的聯想。在你的例子中是否所有的老板都是男性,而所有的秘書都是女性;是否所有的農民都素質低下,所有的民工都是小偷?如果你舉的例子帶著你看待這個世界時那種先入為主的偏見,一部分聽眾會感到非常不快。但是,如果你認為我們的社會是多元化的、不斷變化的,最好是把姓名、性別、種族和各種角色混合起來,以體現這種多樣性。

用推測假設事例論證觀點

引入假設事例時一定要采用某種方式,使聽眾準確無誤地認識到這些都是假設事例。有時候,實際事例與你的目標不太相符,或者你要推測將來的情況,這時可以選取簡短或擴展的假設事例:

你應該怎樣做出投資決定呢?讓我們假設你每月的家庭收入為4000元,每月開支為2800元。讓我向你們說明怎樣計劃餘下的收入,即哪一部分應該投入高流動、低風險的領域,如金融市場或短期國庫券,哪一部分應該用於高風險領域如投資做貨物貿易。

顯然,假設無法作為證據來支持某個觀點。但是它們有助於闡明道理,因為你可以根據不同的需要來做出不同的假設。前麵的例子表明,你用這種辦法可以使聽眾產生切身的體會。

明確舉例說明的細節

如果演講者可以肯定聽眾已經接受這些事例,那麼舉例往往非常簡短。這意味著你可以很快提示幾個熟悉的例子。為了澄清一個觀點,你可以這樣說:“員工福利部經理處理所有非工資形式的報酬——比如,醫療保險、紅利、利潤分發計劃等。”為了證明一項主張,你還需提供大家熟知和廣為接受的例子。

做出選擇時要留心。根據聽眾對事件的熟悉程度決定每個例子的詳細程度,根據你希望造成的效果和自己能夠充分利用的時間來判斷舉例的詳盡程度。最理想的情形是,演講中既包括稍微提及的簡短事例,也包括詳細論述的具體事例。如果選擇適當,這些例子既可以向聽眾表明你的演講主題有多麼廣闊,還可以激發他們深入探討這一問題。

證明材料的組織整理

為了給演講準備更充分的材料,我們常常收集許多相關信息。一般情況下,這些信息紛繁、雜亂,不容易整理。為了讓這些材料易於被聽眾理解和接受,更好地為論點服務,我們應該把證明材料進行科學的整理。

合理刪改引語

修剪引語以突出某一觀點的核心內容,這種做法完全可以接受。不能接受的做法是對一個人的話大加刪改,結果使它似乎可以用來支持與原話不同的觀點,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觀點。

有一則關於電影評論家的老笑話,電影評論家寫到:“這部片子的演技之差簡直讓人驚訝!”結果發現電影廣告引用了他的話“這部片子……令人驚訝!”

不要大幅度刪改原話,使之失去所有的實質內容。實際上很多演講者引用內容空洞的話故意迷惑聽眾,或者給聽眾造成大量引證的印象。一個常見的例子是複述一位權威人士的結論,而沒有包括權威人士得出這個結論的推理過程:“關於工作再培訓項目,市長說‘令人非常失望’,財政部部長表示‘沒有達到我們的預期’,工會主席認為‘很失敗’。”所引證的人物也許是這個問題的權威,但是他們的保守估計也完全可能是在與演講人的問題毫不相幹的其他場合表示的。比如,他們也許抱怨資金不足,而不是反對這一項目的實施。從這些不知就裏的證詞中不可能明白到底是怎麼回事。很可能這些專家的看法也出現了錯誤。必須告訴聽眾他們是如何得出各自結論的。

指出證明材料的來源

你的論據如果是可靠的,你本人也變得可以信賴。你還可以為聽眾提供他們希望了解的情況。很少有聽眾願意接受“研究表明……”“一項研究發現……”“一位朋友說……”這樣的論斷。為了評價這些看法的正確性,他們希望了解這些信息的來源。

這並不意味著你必須以口頭形式提供條例的腳注,指出它出自哪一本書的第幾頁。你也不必背誦全部的權威參考書目或解釋一項研究的複雜設計。雖然你應該了解自己使用的每一條內容由誰、帶著什麼目的、什麼時候以及怎樣得出的,但是也許你隻需在介紹這些材料時順便提及即可。

那麼你怎麼決定所應包括的內容呢?你可以遵循以下兩條基本建議。

第一條建議是針對你認為聽眾會提出疑問的地方。把自己設身處地地置於聽眾的地位,采取懷疑的態度:你會對這些資料提出哪些疑問?帶有敵對情緒的聽眾也許希望了解你引用的專家看法是否客觀?一群社會科學家也許會重視你引用的民意測驗其執行方式是否科學?

第二條建議是強調那些最顯著、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方麵。如果你引用的話語包括三十年前的一位高級法院法官的話,但是你認為自己要表達的觀點沒有時間性,那麼強調說話人,而不要突出說話的時間。你的證詞在哪方麵比較突出——是它的新穎,樣本的廣泛性,還是刊登這些評論的雜誌的地位和聲望?

變換引導句以產生多變的風格

不要不自覺地形成習慣,千篇一律地引導所有的說明、統計資料、例證等。要精心為每種支持材料準備一係列不同的引導方式。包括如下許多方式:

為了證明這一點……

這一點可以由……來證明

我認為,有句話說得很不錯,他說……

什麼導致了這種情況?

提出了對這個問題的一種回答,他去年寫道……

讓我告訴你們一位心理學家布蘭代斯在20世紀50年代早期開展的一項研究……

有幾個例子可以說明這一點。讓我給你們舉兩個例子:

我馬上就想起了自己/她/他親身經曆過的一件事……

但是,你決定加入引語時,不要用“加引號,去掉引號”或者在空中畫引號來表示中間的內容是引用別人的話。稍微變換聲音或姿勢,向聽眾表示直接引語什麼時候開始和結束。

給生疏的詞語或概念下定義

演講中有的時候會遇到一些生疏的詞語或者概念。對這些概念的解釋直接影響到聽眾的接受程度。怎樣才能清晰明白地給這些詞語一個解釋呢?經常使用的有操作性定義、邏輯定義、舉例定義、權威定義和舉反例下定義等。

操作性定義

說清楚一個對象或概念起作用的方式也是解釋術語的辦法。這樣的用途定義也許隻說明構成一個過程的各個步驟:

你把所有的得分加起來,除以課程,就得到了平均分。

社會科學家用操作性定義來界定和解釋概念性術語:

積極鍛煉的人可以定義為每周至少花6小時進行劇烈運動以鍛煉身體的人。

回到人類學的例子,你可以用描述人類學家幹什麼來定義這一學術領域:

人類學家對過去或現在的人類行為進行係統的觀察,然後把這些觀察結果加以綜合,得出關於人類本性和人類曆史的概括性結論。

邏輯定義

邏輯定義也就是詞典給出的定義。確定邏輯定義有兩個步驟,首先將有待定義的概念歸類;其次解釋這一概念區別於同類其他概念的特征。

舉例定義

在例子所發揮的眾多作用當中,以舉例的方式下定義可以使概念更加具體明確,這種方式既常見又有效。演講者用口語或書麵語實物講解某種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