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出觀點的幾種方法
如果沒有獨到的觀點,再好的演講詞發揮作用的空間都會很小,隻有在演講者閃光的思想觀點指導下,才可能產生優秀的演講詞。在演講詞中亮出自己觀點的方法有很多。我們可以提出疑問亮出觀點,也可以用其他事物烘托出觀點,還能用開門見山的表述等方法亮出自己的觀點。
提出疑問,亮出觀點
《蠟燭之光》的演講中有這樣幾段內容:“蠟燭,偉大嗎?”也許有人會這樣問我。是的,蠟燭,很平凡,然而並不渺小。你看,它純潔無瑕,是那樣高雅,它在燃燒自己時,又是那樣無怨無悔,它發出的光和熱,雖不很強,但給我們帶來光明,帶來溫暖,帶來對生活的追求,帶來對理想的憧憬。我要讚頌的,正是它燃燒自己,照亮人間,從頭到腳一生光明的自我犧牲精神。
這裏,演講者分三層進行議論:
①蠟燭雖平凡,但並不渺小;
②它純潔、高雅、忠誠,給人類帶來光明、溫暖、追求、憧憬;
③它毫不保留的終生的奉獻精神。由此高度概括了蠟燭的功德和品質,表達了演講者內心的崇敬之意和讚美之情。
這種先設疑後論述的方式,給人留下遐思的廣闊天地。
觀點提出前,先設疑問,然後在解答問題中表露思想觀點,這就是設問法。設疑之法,承上所疑,啟下所論,銜接自然,文脈流暢。它可以多角度多層次地展開胸懷,也可就某一側麵精談細說,筆墨自如。
采用烘托、陪襯的方法提出觀點
《我推崇敢於自我否定的女性》中有這樣的話:
……有人推崇事業上有所作為的女性;有人推崇生活中溫柔、賢良的女性;還有人推崇在事業上有所作為,而在生活中又溫柔、賢良的女性。可是,我卻推崇敢於自我否定的女性……我讚美敢於向舊意識挑戰的女性。
這段話的作者強調改革開放時代的女性應當是一種新型女性,而他認為最可推崇的女性品格就是那種大膽地向舊觀念挑戰、自覺地否定自身的軟弱、無為、依賴等心理,以及有獨立人格追求的女性品格。這一觀點,是先通過三層烘托才顯露出來的。以這種方式亮出觀點,既拓寬了視野,又文眼鮮明,懸念迭生,文勢起伏。
運用這種方法的演講者先不直白觀點,而是先對其他事物或從別的角度著意點染描寫,然後擺出觀點,以前者烘托、陪襯後者。
開門見山提出自己的觀點
例如,《我的流言觀》:
我希望別人對我評頭品足,我喜歡周圍有我的“風言風語”。我認為在“人言可畏”統治下縮頭縮腦的角色都是懦夫!……誣蔑,那是出於嫉妒,我會慶幸自己在事業上邁出了可喜的一步;諷刺?更歡迎!我相信這枚銀針會刺痛我的神經,醫治我自身克服不了的缺點,從而最終得到完善的還是我自己。我喜歡高爾基的名言:“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我希望別人對我評頭品足,我喜歡周圍有我的‘風言風語’。”開頭就直陳觀點,使人感到要言不煩,怦然心動。這篇演講詞,通篇緊緊扣住“人言不可畏,反可喜”這一流言觀行文,觀點新穎,獨具個性。作者認為流言是警策自己、完善自己的動力。誣蔑與諷刺,能刺痛神經,醫治缺點,更能增強自己的免疫力。
演講詞中亮出觀點的方式繁雜,除上述方式外,尚有問答式、對比式、哲理式等。方法各異,不一而足,它們使演講詞爭奇鬥豔,五彩繽紛。
開門見山,直抒胸臆。它無需烘托渲染,蓄積懸念;也無需借語鋪墊,千呼萬喚,隻是用精辟的語言,通過分析、推理、判斷、議論,直接傾吐自己的觀點。
用比喻方法開篇
例如,《新時代的流行色》:
也許有人會說,這不是表現自己嗎?可我要說:表現自己又有什麼過錯呢?大千世界,萬事萬物不都在表現自己嗎?孔雀開屏,白鶴亮翅,一粒種子總要發一片芽葉,一株小草總要頂一朵花蕾。就連沒有生命的礦物質也有自我表現的呀!金子要發光,硫磺有氣味,更何況我們人呢?……如果我們屈尊於那種誇張變形的謙虛,總是臨陣畏縮不前,凡事後退一步,那麼,即使你有經天緯地之才,萬夫不當之勇,也隻能自我埋沒,自我淘汰。
這段演講詞,取孔雀開屏、白鶴亮翅、種子發芽、小草開花、金子發光、硫磺有氣味等自然現象作為喻體,說明由於宇宙萬物皆有自我表現,才有大千世界的輝煌燦爛,因此,表現自己,這是自然界不可抗拒的規律。作者取喻明理,把精辟的論述與模擬形象的描繪糅為一體,既給人以哲理的啟迪,又給人以藝術的美感,理趣渾然,發人深省。
比喻,可化抽象為具體,化深奧為淺顯,化平淡為生動。演講時將思想觀點寄寓於比喻之中,往往會產生很強的感染力和幽默感,寥寥幾筆,便能收到以一當十的奇效。
用推理展開演講
演講的展開有很多種方法,用推理展開演講經常見到。用無懈可擊的推理來展開演講。避免邏輯上的謬誤。我們通過推理來了解以前不懂的東西,通過分析和綜合已知的事物來了解未知的事物。推理符合邏輯的要求,是引導聽眾接受自己觀點,進而給出正當理由的重要方法。推理一般有演繹推理的模式、類比推理的模式、歸納推理的模式和因果推理的模式。
演繹推理
演繹的美妙之處在於它的確鑿性。如果聽眾接受前提,就必須接受結論。
一大堆瑣碎的材料是毫無用處的,除非你能把它們組合起來並賦予某種意義。這樣才有了科學上的突破、疑難謎團、閑言碎語以及英國的謀殺故事。
一、一個條件可能與另一個條件有必然聯係
如果你在零海拔把水加熱到212度,水就會沸騰。
如果所得稅減少,那麼投資就會增加。
二、一個條件可能是另一個條件的本質特征
所有鴨子都長著蹼。
集體談判方式有其內在衝突。
三、一個條件可能是包括其他條件的集合
所有大眾牌的都是汽車。
失業保險製度是社會福利製度的組成部分。
四、兩個條件可能互相抵觸或截然相反
那種紡織物或是天然製品,或是合成品。
除非我們追查酒後開車的司機,否則死亡率會上升。
五、在句子之間建立聯係,為其中某個條件提供內容時,必須得出一定的結果
這是一隻鴨子,它一定長著蹼。
我們沒有追查酒後開車的司機,所以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率一定增加了。
演繹的關鍵是,為了得出絕對正確的結論,它的前提也必須是絕對正確的。但遺憾的是,大部分關於前提條件的絕對性論斷,它們要麼不成立,要麼意義不大。誰會真的在意鴨子長蹼,而專門對此大加論述呢?我們必須作以推理,並可能對此發表演講的事務是複雜的公共政策、人類行為和社會價值等問題。在這些領域,極少能夠找到像“所有的X都是Y”或“如果X,那麼一定會得出Y”或者“或者X或者Y,沒有其他選擇”那樣輕易可被接受的論斷。
削減企業稅絕對會使投資增加嗎?更加符合事實的三段論也許是:
削減所得稅很可能會使投資增加。
政府幾乎確定要削減所得稅。
所以,很可能投資會增加。
但是現在我們已經失去了演繹推理的必然性。不能再用邏輯力量迫使聽眾接受我們的結論。我們碰到了和歸納同樣的問題,說服聽眾像我們一樣權衡各種可能性。你說服他們的過程可能是:
如果你承認這個前提是可能的;
如果你承認另一個前提也是可能的;
那麼你也應該承認這個結果是可能的。
如果你這樣看待演繹,作為演講者,你可以比邏輯學家稍微自由一些。你可以用不太絕對的前提建立以演繹為結構的論點,當然你得知道這樣得出的結論也不是絕對的。每個論點要充分加以證明,直到有位聽眾說:“我認為這一點有道理;這是合理的;這是可能的。”這樣任何結論的可靠性程度都得依賴每個前提的可靠性程度。如果概率可以加以量化,可能會產生這樣的結果:
具有80%可能性的大前提×具有75%可能性的小前提=具有60%可能性的結論。
以演繹方式組織要點有一個實實在在的優點,即你必須指出你所討論的各概念之間存在何種關係。如果你明確地澄清了論點所依據的大前提,就會觸發聽眾某些相應的價值觀、假設以及邏輯自明性。當你接著展開小前提的論述,聽眾就可以在某些具體情形下運用這些概念了。
有時候演講人對演講的某一點早已經過深思熟慮,他們省略掉了一部分自己認為是顯而易見的內容。演講人與聽眾的價值觀相同時,采用這樣簡潔明了的論辯方式是非常有效的(稱為三段論省略式)。但是,如果演講內容頗有爭議,聽眾看法很不統一時,省略內容的任何一部分都非常危險;我們發現優秀的演講往往詳盡地指出並證明前提賴以成立的依據。
就像偵探利用線索查出真凶一樣,你的任務不僅是列舉事實,還要說明事實之間的關聯以及它們的最終意義。演講的結論往往是這些演繹條件加以綜合的結果。
類比推理的模式
在進行類比推理時,我們對同屬一類的兩個事件加以比較。在具體運用中,我們假定,既然A和B共享某些特征,那麼就可以確信,B的某些未知部分可能相應地與A的某些已知部分非常相似。
一、區別邏輯類比與比喻類比
類比推理是對同屬一類的兩種事物進行比較。比喻性類比的對象則不屬同一類。
說服我的老板采納一項新程序必須堅持不懈、掌握時機,還要運氣好,就像2004年1月的某個早上我對付自己的汽車一樣。
這樣的語言風格也許頗具衝擊力,但是不能就此證明其結論是合理的。
二、保證兩者在所有重要方麵類似
下麵的類比我們每天都在無意識地進行。它是否經得起驗證?
我不是悶悶不樂,就是大發雷霆,這樣對付我的爸爸非常有效。那麼,用這些戰術來對付我的老板也應該有效。
爸爸與老板具有某些相似之處:都是權威人物,都是男性,都是長輩,都不善於控製自己的脾氣。但是也很容易指出兩者的區別:爸爸是高個子,老板是矮個子;爸爸開外國車,老板開二手舊車。任何兩件事物都不會完全一樣,指出差異並不是自動證明類比不成立。兩者在相關並且重要的方麵是否存在差別?在上麵的例子中,當然有。與爸爸的關係是個人關係,而與老板的關係是職業關係;前一種關係是孩子與家長的關係,而後者是兩位成人之間的關係;爸爸和老板在個性方麵也存在重要差別。這些已經指出的區別也許已經足以使一個人認為,悶悶不樂或大發雷霆對付老板很管用這個想法是不對的。
歸納推理的模式
最簡單最常用的思維方式是歸納。一天的大部分時候,我們要根據直接觀察以外的經驗作出大量判斷。通過歸納我們假設宇宙是有序可循的、規律的。我們必須相信事物的規律性,必須相信以前發生的事情以後還會發生,否則就無法進行正常的活動。我們朝著正在開過來的車輛走去,因為我們根據以前的經驗知道,車輛會遵守信號燈的指示停下來。幾個晚上失眠後,我們覺得以後睡覺時不能再喝咖啡。
歸納推理依賴所收集到的大量事實推導命題。典型的推理分析如下文所述:
蘭花1沒有香味。
蘭花2沒有香味。
蘭花3沒有香味。
……
蘭花n沒有香味。
因此,很可能所有的蘭花都沒有香味。
從這種觀察到的現象中所概括得出的結論,其確切程度取決於你取樣的情況。如果你隻在溫室的角落裏聞了一朵蘭花,那麼,與你在全國各地的溫室裏聞過很多蘭花相比,前者得出一般命題的概率要小得多。
歸納得出的結論可能位於這個連貫過程的某一點:
有可能 可能 幾乎 確定
確定程度取決於進行觀察的方式和被觀察現象的數量。類似於“前兩次我到那家餐館,服務糟透了。我敢打賭他們肯定換了老板”這樣的推理太片麵。兩次現象非常少,服務很差可能還有其他原因。另一個極端的言論類似於“節育藥品可以防止懷孕”,這個結論的基礎是係統收集的大量事實。我們可以說我們有99%的把握,但是還是無法徹底確定。
在多大的概率上你可以認為歸納所得出的結論是有效的?51%的概率、75%的概率還是99%的概率?與演繹不同,演繹有約定俗成的有效性測試,而對歸納的測試在每種情況下都有變化。這個問題沒有數學或邏輯學的答案。“充分性”的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個人看法。下麵我們對此加以解釋。
如果在公開演講時采用歸納,演講者的任務是說服聽眾使他們相信,他們完全可以接受到此為止得出的結論。所謂的“歸納跳躍”具有很強的靈活性。它是指你用自己掌握的材料引導聽眾達到某一點,然後帶領他們跨向你所得出的結論。這裏,就像前麵的例子一樣,“充分性”的程度取決於得出結論的風險與事件本身的利害關係之間的權衡。
因果推理的模式
因果分析在所有關於政策和問題解決方案的演講中起著基石的作用。在大多數情況下,如果一個人說,“我不讚成你的政策”(或項目或解決方案),他實際上是說“我不同意你的看法,認為X產生Y”。這意味著你必須對兩件事情之間的關聯做認真考察,首先得說服自己兩者間確實存在著因果關係,接著你也必須詳盡地將你如何徹底檢驗這種關係的信息告訴聽眾。
當然,在解決問題或闡述政策的演講中,隻有單一原因的情況非常少見。斷言隻有一個原因可能會使問題過於簡單化,你的結論可能難以被人接受。如果你斷言存在純粹的因果關係,就必須把自己的條件加以嚴格的驗證——也就是說“某種原因不可避免地導致某種結果”。
一、檢驗因果關係的有效性
因果關係比一般的關聯更突出。它不是共存關係——兩件事情可以同時發生或先後發生,一件事情並不是導致另一件事情發生的原因。比如,早上嘔吐犯困和體重增加常常同時出現,但是兩者之間沒有因果關係;它們是第三個條件的結果,妊娠反應。為了確定這樣的因果關係,就要采用這樣的驗證方式。
1.原因和結果是否伴隨發生
為了證明存在因果關係,必須在主控群體和受控群體之間至少進行兩種正式的比較。否則不能排除單純的巧合或關聯關係。僅僅說明具有某一原因的條件下會出現某一結果還不夠,還必須說明如果沒有這一原因,可能的結果就不會出現。
有三組人患有風濕病,都與如年齡、性別、飲食和一般的健康狀況等重要的特點相伴隨。A組患者得到止痛劑,B組得到安慰劑,C組沒有得到治療。A組患者的症狀大大減緩,而B組和C組患者的情況沒有改變。這說明止痛劑可以緩減風濕病的症狀。
為了證明因果關係,你必須證明兩者同時產生,同時消失。嚴格遵守這一法則,為了證明某種因果關係不成立,你隻要舉一個例子,說明具有假定原因的情況下沒有產生既定的結果,或者反過來有結果沒有原因即可。所以,如果你發現自己沒有吃西紅柿的情況下也會偶爾出疹子,或者有一次你吃了西紅柿而沒有出疹子,那麼西紅柿與出疹子兩者之間就不存在純粹的因果關係。
多年來,我一直相信其他老師的話,他們說隻有每星期進行測驗,學生們才會看書。後來一個學期我不再每周測驗,結果發現學生們還是像往常一樣進行充分的預習。
2.原因和結果是否同時改變
檢驗因果關係的另一個辦法是確定原因的變化在多大程度上引起結果的變化。
你稍微吃一點西紅柿就會出一些疹子;如果吃很多西紅柿,疹子就會非常嚴重,這是西紅柿導致出疹子的證據。
中學畢業生總體來看比中學輟學者的收入高。接受過一些大學教育的人比中學畢業生的收入高,但是沒有大學畢業生的收入高。人們的學曆越高,整體來看,收入就越高。雖然你可以舉出個別的例外現象,但是對整個群體的研究表明,正規教育程度的提高伴隨著相應的收入增加。
二、不要簡化因果關係
在物理和化學領域,有很多明顯的、一目了然的因果關係,如某一行為產生另一平等或相反的行為,或者給硝酸銀溶液加入氯化鈉會產生氯化銀沉澱物。
但是,在政治、心理學、醫學、經濟學等領域中,通常存在更加複雜的模式。
1.有些結果是由多個原因造成的
如果吸煙是導致肺癌的唯一原因,那麼每位吸煙者都應該患有肺癌,每位肺癌患者都應該是吸煙者。顯然,實際情況並非如此。但是研究確實表明吸煙與肺癌之間存在一定的因果關係。如果你認為貧窮、犯罪、離婚、經濟蕭條等問題具有單一的直接原因,聽眾完全可以不相信你的話。
2.有些結果也是原因,有些原因也是結果
我們確定一件事情的原因時,可以尋找直接原因,也可以查看它的間接起因。醫生可能會說一起特定的死亡事故是腦出血造成的。那麼腦出血又是怎麼引起的呢?也許是顱骨骨折,顱骨骨折是因為撞到了擋風玻璃上,而這又是因為一輛車撞了一棵樹,撞車又是因為司機酒後駕車,司機因為擔心被解雇而借酒澆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