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其他常見語言表達技巧(1 / 3)

引經據典的技巧

把賢哲名人的話拿過來自己用,引經據典,這樣的演講往往更有說服力。引經據典能為論題提供權威性的論據,因此經常為演講者使用。引經據典的使用要遵循一定的規則,要避免引經據典引出的麻煩。

引用名人的名言、警句要準確無誤

引用名言、警句時要保證引用的正確,如果引用的原話有錯誤或出處錯誤就會影響名言、警句的使用效果,有的時候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

1.要弄清楚原文究竟是誰講的,不要張冠李戴

如果同一句話兩位名人都講過,那就要看是誰引用誰的,我們當然是用最早那位名人說的話。引用名言、警句,最忌諱的是張冠李戴。比如,但丁說:“走你的路讓別人去說吧。”你卻引為莎士比亞說:“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像這樣的錯誤,往往會導致整個演講的失敗。

2.要全麵領會原文,不要把意思弄反了

因為同樣是說一句話,原著者的意圖可能是諷刺,是反意,但由於引用者不了解原著者的本意,輕易地拿過來就用,就容易歪曲原意,這對於演講也是不利的,容易被人駁倒。

3.要盡量引用原文,不要以訛傳訛

因為有很多名人的名言、警句,是通過間接材料得到的,所以,我們在引用時,有條件的應盡量查一下原文,防止出錯。

正確引用古文和需要翻譯的典故

引用寓言典故時經常遇到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主要包括下麵幾個方麵:

1.翻譯時應盡量保持直譯

如果直譯確有困難,也可變通一下,把直譯和意譯結合起來。總之,是要讓聽眾一聽就明白。

2.由於“經典”一般都是古文言文,引用時要盡量把它翻譯成白話文

如果直接使用文言文,聽眾聽後自己需要有個領會、暗譯的過程,就會影響聽講的效果。所以,這個程序一般應當由演講者來完成。

3.要抓住寓言和典故的核心與本質

刪除不必要的重複和陪襯,盡量使寓言和典故短小精悍,說明問題。

邏輯思維技巧

演講中邏輯思維的運用對演講語言的表述和意思的表達都非常的重要。好的邏輯思維需要我們用好的手法來表示。

演講中邏輯的重要作用

在演講中,演講者要想把自己的思想通過有聲語言準確地傳達給聽眾,這不僅需要高超的駕馭語言的能力,而且需要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

一、邏輯是增強演講語言表現力的必要條件

語言與思維有著緊密的聯係。思維離不開語言材料,依存於語言材料,在語言材料的基礎上才能產生和存在;語言是思維的產物,是思維成果的載體,語言能促進思維的抽象度和靈活度。使用語言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變信息為思想、變思想為信息的中間變換過程。可以說,掌握語言,實際上就是最好的思維和思維方式的訓練。“言語不但是思維的媒介物,而且是思考的一種偉大及有效的工具。”

演講中的詞語、句子、複句、句群與概念、判斷、推理、論證相對應,演講要求用詞準確,邏輯要求概念明確,二者互為表裏。演講要求句子通順、完整、正確,實際上就是邏輯上的判斷恰當;演講要求正確組織複句和句群,也就是要求合乎邏輯的推理,有說服力地論證。概念明確,判斷恰當,推理合乎邏輯,是演講語言正確表達的基礎。離開了這個基礎,演講語言正確表達就無從談起。因此,那些優美動聽的演講詞總是包含著無懈可擊的邏輯性。

趙屹鷗在《忌妒是一種卑劣的心理》的即興演講中說:

“作為一種心理現象,忌妒是一種病態心理的反映,常常表現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作為一種思想意識,忌妒反映了人心胸狹窄和品格的低下;而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忌妒則是民族精神的腐蝕劑,國家興旺發達的絆腳石。總而言之,忌妒是一種卑劣的心理。”

這段演講詞從不同的側麵揭示了忌妒的實質,運用歸納推理使論證非常有力。

二、邏輯是演講結構各部分之間聯係的紐帶

邏輯是聯係演講結構各部分之間的一條紅線,是決定演講整體美的主要因素。如果演講結構整體沒有邏輯性,忽而講這,忽而講那,各部分互相脫節,前後不照應,首尾不連貫,整個演講就不能自圓其說,更難以說服、教育聽眾。

人們生活中經常會遇到乘客情態各異的擠車坐車場景,也通過不同傳播媒介熟悉張海迪身殘誌不殘、奮發圖強的事例。這些材料似乎並不相幹,如果簡單地堆砌在一起,並無多大意義。然而,《強者之歌》的演講者卻運用比喻法把它們聯係在一起,顯示出它們內在的邏輯關係。演講者首先以車廂內不同位置的乘客來比喻不同類型的大學生,接著話鋒一轉,從“汽車”談到張海迪的“輪椅車”,引出一個發人深省的話題:怎樣才算強者?誰是強者?接著演講者用“海迪靠那輛隻有人力啟動的輪子車,走到了時代最前列”的事實,闡明了強者的動力,強者的道路,並且熱情地讚揚了為時代無私奉獻的教師職業是強者的職業。顯然,如果離開了提出論題、具體分析論證和最後歸結的邏輯框架,這些內容就失去了依托。而成為一盤散沙。

所以,掌握演講中的邏輯,有助於運用適當的邏輯形式,合乎邏輯地表達和論證思想,使演講中心明確,結構嚴謹,具有說服力。

邏輯對演講的實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演講者隻有學習和掌握演講的邏輯知識,才能更自覺地運用邏輯規律正確認識客觀世界,形成演講結構框架,合乎邏輯,進而準確、巧妙、形象地表達和論證思想。

演講中的邏輯規律

邏輯規律是指人們在思維活動中,使用概念、判斷進行推理和論證時,要使思維保持確定性和常規所應遵守的規律。常見的有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一、充足理由律

充足理由律是使思維和語言表達具有論證性的一條規律。其內容是:在同一思維和論證過程中,一個思想被確定為真,總是有充足理由的。它要求人們在任何一個論證中,都必須為自己的論斷提供充足的理由。

演講中應用充足理由律的要求是:用作理由的判斷必須真實;理由與推斷之間要有必然的邏輯聯係,能從理由必然地推出所要論證的論題。違反充足理由律,就要犯“虛假理由”或“推不出”的邏輯錯誤。

“虛假理由”是指用來論證新推斷的那些判斷是假的或是不能成立的。“推不出”是指在論證過程中,盡管用作理由的判斷也是真的,但與推斷之間沒有必然的邏輯聯係,不能用它必然地推出所要論證的判斷論題。

有人在論證“火星上有生物”時說:“因為火星上有許多條件和地球是相同的,如它們都圍繞太陽自轉,溫度都不過高過低,都有大氣層包圍,都有水。地球上有生物,足見火星上也有生物。”這個推斷中的理由盡管都是真的,但這些理由隻能推出“火星上可能有生物”的結論,而不能必然地推出“火星上有生物”的結論。論證者在此犯了“推不出”的邏輯錯誤。

二、矛盾律

矛盾律指的是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兩個相互矛盾或互相反對的判斷不能同真,必有一假。它要求人們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對具有矛盾關係或反對關係的判斷,不能承認它們都是真的,如果承認其中一個是真的,必須承認另一個是假的。遵守這一規律,就可以避免自相矛盾的錯誤,保證思維與語言一致,思維與表達首尾一貫。

演講中應用矛盾律是有條件的,即必須是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如果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條件下,對某一事物做出兩個互相反對或互相矛盾的判斷,就可能都是真的。例如,“在戰略上要藐視敵人,在戰術上要重視敵人”。在這裏“藐視”和“重視”是針對事物的不同方麵說的,沒有違背矛盾律。又如“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這是一種積極的修辭手法,並無邏輯矛盾。所以,判斷是否自相矛盾,要從思維的角度看,而不要隻看語言形式。

作為邏輯規律,矛盾排除的是思想的自相矛盾,而不排除客觀事物本身包含的矛盾。在演講中應用矛盾律揭露邏輯矛盾,一定要劃清邏輯矛盾和客觀事物固有矛盾的界限。前者隻存在於人們的思維和表達中,後者則在客觀世界中無時不有,無處不在。

三、同一律

同一律指的是在同一思維過程中,每個思想自身總是保持同一的。所謂同一思維過程,就是同一時間、同一關係,對同一對象的思維過程。

任何正確的思想都是合乎同一律的。演講中要遵守同一律,就是要求人們在同一思維過程中,不論是使用概念,還是使用判斷,都必須保持確定的內容,不能隨意改變。隻有這樣,才能使演講思路清晰,內容確定,使聽眾能夠接受和把握。如果違反同一律,隨意更換概念和判斷的含義,就會使演講陷入混亂,失去嚴密性和科學性。

所謂概念保持同一,就是同一思維過程中,必須保持概念內容不變,原來在某種意義上使用某個概念,就應該一直按照這個含義使用這一概念,不能隨意改其含義,也不能混淆不同概念。違反這一要求,就要犯“混淆概念”或“偷換概念”的邏輯錯誤。所謂判斷必須保持同一,是指在運用判斷進行推理、論證問題時,判斷必須保持確定的意義,不能用另外的判斷來代替它。違反這一要求,就要犯“轉移論題”或“偷換論題”的邏輯錯誤。

總之,“偷換概念”、“偷換論題”和“混淆概念”、“轉移論題”,從邏輯上講沒有區別,都是違反同一律關於概念、判斷必須保持同一的要求。隻是我們在揭露這種錯誤時,將無意之中違反這一要求的錯誤叫“混淆或轉移”,而將故意違反這一要求的詭辯叫“偷換”。

四、排中律

排中律是使思維及語言表達具有明確性的一條規律。其內容是: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兩個相互矛盾的判斷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它要求人們在同一思維或議論過程中,必須在互相矛盾的兩個互相判斷中肯定一個,而不能兩個都否定,也不能含糊其辭。遵守排中律,可以保證思維的明確性。如果違反排中律,承認兩個互相矛盾的判斷都為假或含含糊糊,就會犯“模棱兩可”的邏輯錯誤,造成思想混亂。

排中律要求演講要旗幟鮮明。演講中常見的違反排中律的表現是,對事物無所斷定或貌似有所確定,實則根本無所斷定。例如:“有人說《紅高粱》是部優秀影片,有人說《紅高粱》不是一部優秀影片,這兩種觀點我都不讚成。”這段話對兩個互相矛盾的判斷同時給以否定,貌似斬釘截鐵,旗幟鮮明,實際上是根本無所斷定。

在演講中,要注意把矛盾律和排中律的適用範圍區別開來。排中律隻適用於兩個互相矛盾的判斷之間,而矛盾律既適用於兩個互相矛盾的判斷之間,也適用於兩個互相反對的判斷之間。

例如,1972年5月12日,基辛格就即將開始的美蘇首腦會談答記者問時,《紐約時報》記者提出發布會談情況的“程序性問題”時說:“到時,你是打算點點滴滴地宣布呢,還是來個傾盆大雨,成批地發表協定呢?”以思維敏捷著稱的基辛格立即發現對方提出的是一個複雜問題,要他在“傾盆大雨”和“點點滴滴”這兩個互相反對的判斷之間承認一個是真的。他略為停頓一下,接著一字一字地說:“我打算點點滴滴地發表成批聲明。”在此,基辛格巧妙地運用兩個互相反對的判斷不適用排中律的邏輯知識,作出一個富有幽默感的回答,贏得了與會記者的一片笑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