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論據必須是真實的
演講的目的,就是宣傳自己的觀點和主張。這就要求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和主張的正確。如果作為論據的那些事實或道理不是真實的,或其真實性尚待證明,那麼,演講者憑什麼讓人信服呢?
演講中的反駁
反駁是用已知為真的判斷來確定某一判斷的虛假性或某個論證不能成立的思維過程。所以,反駁也是一種證明。在演講中,常稱證明為“立論”,稱反駁為“駁論。”
反駁是駁斥別人論題的一種方法。由於證明是由論題、論據和論證方式組成的,因此,反駁也可以從兩方麵著手,即反駁論題和反駁論據、反駁論證方式。
一、反駁論題和反駁論據
反駁論題就是證明對方的論題是虛假的,反駁論據就是證明對方的論據是虛假的。反駁對方的論題和論據常用以下兩種方法。
1.直接反駁
直接反駁是用事實或道理直接推翻對方的論題或論據。事實勝於雄辯,直接引用事實來反駁對方的論據和論題,是最常用也是最有力的反駁方法。
2.間接反駁
間接反駁是通過證明被反駁論題(或推理)的反論題的真實,然後根據矛盾律,證明對方的論題(或論據)是虛假的。
此外,還有一種間接反駁是用歸謬法反駁論題。這種反駁的方法是:先由對方的論題推出一個結論來,而這個結論是與事理相違背的,是荒謬的,從而證明論題是錯誤的,不能成立的。
二、反駁論證方式
就是證明對方的論據和論題之間沒有必然的邏輯聯係,由論據推不出論題來,亦即揭露對方證明中犯有“推不出”的邏輯錯誤。
穿插的技巧
在演講中穿插故事、笑話、趣聞以及詩詞歌曲等,來活躍現場氣氛,吸引聽眾注意力,穿插運用恰當,會給演講增添不少亮色。
運用穿插法,能活躍會場氣氛,激發聽眾情緒,同時能使理論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給聽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1927年,魯迅在廣州知用中學做了一次題為《讀書雜談》的演講,當講到要正確對待文學批評的時候,他首先分析了中國批評界的現狀,指出:“凡中國的批評文字,我總是越看越糊塗,如果當真,就要無路可走。”為了講清其中的道理,魯迅便在演講中穿插了一個印度故事——一個老翁和一個小孩用一匹驢子馱著貨物出去賣,貨賣出去了,孩子騎驢回家,老翁跟著走。但路人責備孩子了,說是不曉事,叫老年人徒步;他們便換了地位,而旁人又說老人忍心讓小孩徒步;老人忙將孩子抱到鞍上,後來看見的人都說他們殘酷;於是都下來,走了不久,可又有人笑他們了,說他們是呆子,空著現成的驢子卻不騎。於是老人對孩子歎息道:我們隻剩了一個辦法了,就是我們兩人抬著驢子走。
這則穿插在演講中的故事形象生動,道理淺顯,不僅有力地說明了“如果當真,就要無路可走”的論斷,而且還為下麵作進一步的分析,提供了很好的基礎。因此,魯迅接下來的分析,便很自然地得出結論說:“無論讀,無論做,倘若旁征博引,結果是往往會弄到抬驢子走的。”最後魯迅這樣告誡聽眾:“不過我並非要大家不看批評,不過說看了之後,仍要看看本書,自己思索,自己做主。”
從這則事例中可以看出,演講者使用穿插法,其作用除了要使事理說得更為形象、深刻外,還能調節會場的氣氛,增加聽眾的興趣,從而獲得最佳的演講效果。所以,那些老練成熟的演講家,往往都是對穿插法運用自如的行家。他們知道什麼時候應該穿插些什麼,也知道什麼地方必須穿插什麼,以此來增強演講的效果。
製造懸念的技巧
設置懸念能激起聽眾的興趣,引起聽眾的關切,爭取聽眾的參與,這些是一般的演講口語所做不到的。設置懸念的方法雖然很多,但是,使用時必須緊扣演講的主題,精心選擇能激發聽眾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方法,才能充分發揮懸念在演講中的作用。否則,脫離主題,亂設懸念,反而會引起不良效應。
那麼,怎樣才能引起聽眾的興趣呢?有一個方法,即一開頭就製造懸念。
什麼是製造懸念呢?製造懸念就是先不把要談的對象或正麵意思明確告訴聽眾,而讓聽眾去關心、去猜測、去推究、去追問(在內心),吸引他們急切想知道下麵內容,聚精會神地聽下去。製造懸念的方法,主要是利用聽眾的好奇心理,引起他們對演講者要講的問題的興趣與關注。
設置懸念的方法很多,如在演講的開頭設置懸念、運用設問設置懸念、運用間歇和停頓設置懸念、通過物件設置懸念,等等。
許多著名的演講家,也常常用設問的方法來製造懸念。設問,是一種無疑而問,也能讓聽眾產生懸念。
李燕傑在《塑造美的心靈》的演講中,就是用設問的手法來製造懸念的。他說,兩年多前,在我們師範學院發生了這件事:國慶來到前夕,團支部讓每個團員在一小時內完成一篇題為《國慶觀感》的文章。幾天之後,他們把文章交給我看。其中有一篇文章,別人認為不夠好,我看了幾遍,卻覺得應該肯定,拿起筆來寫了三方麵的優點。“三個優點是什麼?暫且先不說。”
在這篇講演裏,李燕傑首先介紹了別人認為“不夠好”的文章,而他卻肯定了這篇文章,並指出文章有三個優點。至於是哪三個優點,他卻按下不表。這種方法,猶如說書中“甩包袱”的手法,放到後麵才“亮”出來。聽眾出於好奇心理,就會被這種懸念緊緊地吸引住,直到聽出結果為止。
有的演講家,在演講過程中故意停頓下來,目的也是為了製造懸念。這是因為,間歇和停頓也會產生一種懸念的效應。美國總統林肯就常用停頓來設置懸念。每當他要講出一個重要思想,並想把這一思想深深地印在聽眾的腦海中時,就將身子略微前傾,兩眼直視聽眾的眼睛,好久不發一言。他這樣做,就是要調動聽眾的情緒,加深聽眾的印象。
言語變異的技巧
言語變異在演講中經常用到,言語變異的恰當運用也能給演講增添許多亮色。言語變異是比較靈活的一種語言技巧,在使用時可以通過特別語體滲透、特定的情境和特有的修辭技巧等方法形成言語變異。
特別語體滲透形成言語變異
當今科技語詞一躍而成為語詞世界的“超級大國”,不斷地對其他語體進行“侵略”和“滲透”。我們常談到這樣的標題:《人生的不等式》《真理的參照係》《理想的坐標》《誰給曆史發展增添了加速度》等,這類標題往往都悅人精神,新人耳目,通體發散著“現成話”難以具備的動人魅力。
這種言語變異是在甲語體中“引進”乙語體的專門語詞,形成不同語體語詞的交相融合,從而收到一種特有的情致和效果。
在演講中,與科技語詞“滲入”的情況相媲美的,還有政論語詞的廣泛“滲入”。
“笑星”薑昆,在他的《理想縱橫談》的演講中,有這樣的話:“我們中國大陸有些留學生跟台灣的一些同學好極了。他們會把香港的、台灣的學生都組織起來活動。他們說一國兩製在我們這裏首先實現了。”言畢,薑昆贏得了他期待之中的熱烈掌聲。對於演講者來說,還有什麼比調動了聽眾的情緒更令人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呢!
特定的情境形成言語變異
在特定情境下,言語的變異往往表現為故意曲解詞語的本來含義,以增強言語的力量。
抗日戰爭時期,陳毅曾作為共產黨代表到大餘縣政府與國民黨談判,時值盧溝橋事變發生之後,敵人曾在陳毅的幽默天才麵前哭笑不得,尷尬萬分。“有一個問題我很不滿意,”陳毅說,“以前在中共蘇區的時候,你們懸賞買我的頭,花紅由三千漲到五萬,朱毛長征以後,我的頭竟由五萬降到二百,這不是太瞧不起人了嗎?”
這類詞“誤用”,猶如重磅炸彈,可以使對方在一瞬間被“炸暈”,語無倫次。當然,更多的詞語別解不是重磅炸彈,而是“風趣”炸彈,能夠產生一種幽默與詼諧的效果。不過,這裏要有一個重要條件,這就是:要讓聽眾明了你是在“故意”曲解詞語,而不是你“誤用”了詞語。否則,就會造成不良影響。
特有的修辭技巧形成言語變異
在演講和談話中,運用這種言語變異法,就更能顯示語言的魅力,產生不可估量的作用。一般說來,語言的超常組合有以下三種類型:
一、後傍式
後傍式,即依據下文所提供的條件進行的超常組合。比如,前麵提到的蕭伯納曾麵對撞倒自己的騎自行車者,和顏悅色地說:“不,先生,您比我更不幸。要是您再加點兒勁,那就作為撞死蕭伯納的好漢而永遠名垂史冊啦!”“不幸”突兀而來,令人猝不及防,頓生疑竇,但聽了後文以後,心中的疑竇就冰釋了,代之而起的是一種被幽默撞開的輕鬆感。蕭伯納倒地以後一時間形成的緊張空氣,就這樣被妙語驅散了。
二、前依式
前依式,即依據上文所提供的條件進行的超常組合。
周恩來1946年10月19日在上海魯迅逝世十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中有這種句子:
“人民希望民主、獨立、團結、統一,而日本投降一年多了,這一個願望還沒有達到。魯迅先生逝世那年也在談判,到今天足足談了十年了,還不能為中國人民談出一點和平,我個人也很難過。”
“談出一點和平”,倘若孤立起來看,不啻是搭配不當,但置於“談判”之後,就變得可以理解了。可以說,“談”依仗自己由前而來的慣性,將一個語病駕馭到了超常的彼岸,向讀者和聽者展示著語言的美和效力。這種“前依”超常組合,在修辭學上常被稱做拈連。
三、無依無傍式
無依無傍式,即利用事物之間的內在聯係,故意造成句子內部的“搭配不當”,這一類超常組合在演講中出現最多,以遙遙領先的成績雄踞於“超常”世界的霸主地位。
肯尼迪的《就職演說》,就以多樣的超常組合成功地負載了超群的才思:
“然而,兩個強大陣營都不可能從我們目前的角逐中嚐到舒暢——雙方都背負著現代武器的沉重耗費;雙方都受到原子死神擴散的直言警告;可是雙方又都拚命改變那延緩人類末日戰爭轉動的、不穩定的恐怖平衡。”
“背負著……耗費”“原子死神擴散的直言警告”,這類動賓搭配和定語名詞搭配,是語法無法容忍的,並且早已被語法判處了極刑。然而,它卻在演講中複活並成長在鮮活的口頭語和書麵語中。人們不以為病,反以為美。一些人還宣稱:美,就是將舊的句子結構徹底粉碎,爾後加以重新組合,以此來體現演講的語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