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發感情的技巧
要想感動別人首先要感動自己。演講離不開感情的抒發。強烈真摯的感情是贏得聽眾的重要原因。一般來說,感情的抒發包括敘事抒情、寓理抒情和直接抒情三種。
敘事抒情
一天,姐姐給我來了一封信。信上說,媽媽因勞累過度而患了肩周炎,一隻胳膊疼得不能動,可還得咬牙挺著喂豬、做飯、幹農活,整天吃玉米麵、豆麵、大鹹菜……並且讓姐姐不要告訴我,免得我分心影響學習……讀到這裏,我的淚水已經把信打濕了。我的母親是沒有文化的,可是,她有一顆慈愛和善的偉大的心,這是一切文化的根。她用自己的勤勞與汗水寫著世界上所有偉大女性共有的愛的巨著。她愛的僅僅是我這個兒子嗎?不,她愛的是我及屬於我的新的生活和前景!盡管現實生活仍然是這麼艱苦與困難,可是,她以頑強的力量在拚搏,在爭取,為了自己的下一代!這是多麼可貴的品質,多麼高尚的精神啊!
這是一篇題為《拳拳父母心》的演講中間的一段:這段演講語言的特點是樸素、平易、親切,因為字裏行間傾注著感情,所以非常有感染力,能使聽眾受到強烈的感染。
敘事抒情也就是把情感融於講述、敘述、議論之中,讓聽眾自己慢慢地咀嚼演講者的情感。
寓理抒情
請允許我沉溺於幻想——我這樣做,是因為我深信,沒有什麼幻想是人類的意誌和才智不能改造為現實的。我幻想著建設一座“科學城”……在這裏,科學家天天用自己的睿智、無畏的眼光探索著我們星球周圍的奧秘;在這裏,科學家像石匠和寶石匠般鍛煉、雕刻著世界的全部經驗,並把這些經驗變成行之有效的學說,變成進一步探求真理的武器。在這座科學城裏,科學家將沐浴在自由和獨立的陽光中,沐浴在激發創造力的陽光之中,而他們的工作則將在這個國家造成熱愛知識的空氣,將在人民中間喚起對知識的力量和美的熱烈感情。
這是高爾基所做的《科學萬歲》演講中的一段話。這裏,高爾基的演講充滿想象,他描繪出一幅幅令人向往的圖畫,目的是說明科學的巨大作用,但語言卻非常富於感情,是寓理抒情的典範。
寓理抒情也就是借情說理。這裏主要的目的是說理,不過理因情生,加入了強烈的感情成分,就能更加有力地表現演講者的觀點。
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即不借助議論和敘事,直接用明快的鮮明的語言抒發自己心中的情感。郭沫若《科學的春天》的演講,就是運用直接抒情技巧的典型例子。前文已提到過。
在這段話,既充滿了強烈的感情,又用排比的修飾方式造成一種氣勢,聽後令人振奮,具有極大的鼓動力量。
直接抒情的語言技巧,在演講中是用得很多的,不少著名演講家的結束語,往往就是采用直接抒情技巧的。
應該指出,演講語言中采用抒情技巧,一要注意自然,不可矯情,也不可故作多情;二要節製,過多過濫地運用抒情,將適得其反。
引發提問的技巧
提問在演講中運用的很多,它不同於一般交談中自問自答的提問,演講中的提問是演講者發出問題由聽眾回答。根據提問在演講中的作用,可以有開講之前引起聽眾注意的提問,也可以有激發聽眾猜測的提問,還有有疑而設的提問等。
開講之前引起聽眾注意的提問
這種提問,是開講之前的提問,其作用是引起聽眾對下麵要講的內容的重視。
印度尼西亞著名政治家蘇加諾在印度尼西亞獨立準備調查會上有一段講話:
“兄弟們!什麼叫獨立?1933年我寫過一本書,書名為《爭取印度尼西亞的獨立》。在這本書裏,我說獨立,政治上的獨立無非是一座橋,一座金橋。我還說,在這座金橋的對岸,我們能夠改善我們的社會。”
蘇加諾的提問是解釋前的提問。蘇加諾對問題隻做了間接的(去看書)和比喻性(金橋)的回答。這屬於無疑而問,目的全在於引起聽眾的注意。
引發聽眾思考的提問
同學們,你們見過青年畫家羅中立的油畫《我的父親》嗎?如果見過,還記得那位動人的中國老年農民的形象嗎?讓我們再看看這幅油畫,再看一看我們的父親吧!
這是一篇題為《為了我們的父親》演講中的一段話。見過那張油畫嗎?還記得那個形象嗎?聽眾可能見過可能沒見過,可能記得可能不記得,但演講者沒有等聽眾回答,接著就按沒有見過的情況講下去。那麼,為什麼先要問呢?其目的:對見過的人來說,是喚起回憶;對沒有見過的人來說,是引起注意和想象。這樣講下去,整個的演講就有了堅實的基礎。
這種提問的特點主要是讓聽眾產生回憶、思考或想象,為演講者下麵的演說內容的接收做好準備。
新穎獨特、激起猜測的提問
在《熱愛內蒙古,把青春獻給內蒙古》的演講賽中,有一位男同學一上場就舉著一張紙條,說:“在我即將登台演講時,接到這樣一個條子:‘你連這兒的姑娘都不愛,還談什麼熱愛內蒙古?’”條子讀完,場下一片嘩然,緊接著便響起了一陣富有刺激和挑戰意味的掌聲。掌聲過後,聽眾等待他的下文,又是一陣沉默。待這沉默到了令人難以忍受的時候,他突然高聲講道:“好吧,現在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告訴你吧,我愛的是全自治區的姑娘!難道還有比這更能說明我對內蒙古的熱愛嗎?”頓時,場下掌聲經久不息。
這個突如其來的、自設障礙的提問,就是能激起猜測、引發興趣的提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這也是提問引發的重要形式,是激發聽眾猜測,設置懸念的重要語言形式。
激發聽眾反思的提問
請看蘇加諾的一段演講:
當列寧建立獨立的蘇俄時,就有了第聶伯河的大水閘了嗎?就有了矗立高空的廣播電台了嗎?就有了普及全國的足夠的火車了嗎?當列寧建立獨立的蘇俄時,每個俄國人是否都已經會閱讀、會寫字了呢?沒有。尊敬的先生們!在列寧所搭的金橋的對岸,列寧才建立了廣播電台,創辦了學校,建立了托兒所,建造了第聶伯河大水閘。
這裏,蘇加諾的問話是反問,答案是很清楚的,因為事實俱在,不需要回答。這種提問在批駁性的、揭發性的、斥責性的演講中,是用得很多、很成功的。
這種提問也是引發式的提問,但它多采用反問句,有時還是連續反問,反問句式的特點是答案在問話之中。為什麼又要問呢?意圖是為了加強語氣,激起聽眾思考,共同判斷問題的正誤,比不問而講效果要強得多。
證明與反駁技巧
演講中經常用到證明和反駁的技巧。演講中隻有充分證明自己的觀點才能讓群眾接受自己的觀點。而反駁也是為自己的觀點服務,這些都是為演講的內容服務的。
演講中的證明
任何證明都是由論題、論據和論證方式三部分組成的。
論題,就是需要通過證明確定其真實性的那個判斷。我們演講的目的在於表明自己的觀點、主張,即表明讚成什麼、反對什麼。演講中被證明的觀點和主張就叫做論題。
論據,就是用來確定其真實性的那些依據,也就是演講者所陳述的事實和道理。
論證方式,就是揭示論據和論題之間具有怎樣的邏輯聯係,也就是用論據來證明論題的過程。演講者如果有了一個正確、鮮明的觀點,又有了許多足以使人信服的事實和理論作依據,但假如沒有一個恰當的從論據到論題的推演過程,仍然不能算是好的講演,隻能是觀點和材料的大摻和。所以,一個完整的證明,必須是一個從論據到論題的推演過程,這個推演過程就是論證方式。
一、證明的類型
根據證明的不同方法,證明又可分為直接證明和間接證明。
1.直接證明
直接證明是從論據的真實直接推出論題的真實的一種證明方法。直接證明也可借助於演繹推理、歸納推理形式來進行。
2.間接證明
間接證明是通過證明反論題(與論題相矛盾的判斷)的虛假性,進而斷定原論題的真實性的一種論證方法。間接證明的方法主要有兩種:選言證法和反證法。
①選言證法。它是將論題作為選言推理前提的一個選言支,運用否定肯定式確定其他選言支為假,從而確定論題為真的一種間接證明法。
②反證法。它是通過確定與論題相矛盾的反論題的虛假,然後根據排中律,由假推真,來證明論題的真實性的一種方法。
在演講中,常常可運用反證法,反證法運用得好,說服力是很強的。但必須注意,運用反證法,反論題與原論題必須是矛盾關係,而不能是反對關係,因為具有反對關係的兩個判斷可以同時為假。
根據不同的推理形式,證明可以分兩類:演繹證明和歸納證明。
1.演繹證明
演繹證明是運用演繹推理所作的證明,即用一般原理來證明特殊事實的一種證明。在這種證明中,論據主要是一般性原理,論題是關於某種特殊事實的論斷。
2.歸納證明
歸納證明是借助於歸納推理進行的證明,即用某種典型的關於特殊事實的判斷來證明一般原理的一種證明。
在實際思維過程中,作一個具體的論證,常常把以上四種證明方法結合起來使用,往往既運用演繹證明,又運用歸納證明,既運用直接證明,又運用間接證明。
二、證明的規則
要使證明正確並具有說服力,就要遵守證明的規則。證明的規則主要有以下五條。
1.論題在論證過程中應保持同一
當演講者闡述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時,往往要提出許多論據,從各方麵進行論證,這時切莫離開原論題,犯“轉移論題”或“偷換論題”的邏輯錯誤。
2.論據的真實性不能依靠論題的真實性來證明
如果論據的真實性要用論題來證明,那就是用一個真實性尚待證明的判斷(論題)去證明另一個判斷(論據)的真實性,就會犯“循環論證”的錯誤。
3.論據必須是論證論題的充足理由,論證過程必須合乎推理的規則
在演講中,有了論題和論據,並不等於就是正確的,還要看論據能否推出論題。
4.論題必須明確
在演講前,演講者首先要在頭腦中把論題明確下來,有了明確的論題,還必須用明確的語言把它表達出來。為避免歧義,在表達論題時,應盡量選用意義明確的語詞,對於論題中關鍵性的概念在必要時還應加以扼要的界定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