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修辭語言的表達技巧(2 / 3)

誇張既然是在某些方麵“言過其實”而又有真實性作為基礎,這就有利於突出事物的特殊性,可以喚起人們的想象,收到突出個性形象的效果。例如:

有三個人在一起談論如何節約,其中一個人說:“我認識一個人,為了節約墨水,無論寫什麼,字都寫得像芝麻粒兒一樣大小。”第二個人說:“我認識一個人,為了減少手表的磨損,天一黑,就把手表給停了。”第三個人說:“你們說的都一般,我認識一位老先生,為了節約眼鏡,連報紙都不看了。”

如果說為了節約眼睛連報紙都不看了,還不為誇張,而為了節約眼鏡連報紙都不看了,就不能不是誇張了。可以想象,這位節約眼鏡的老先生用節約精神去做其他事情時,該又是何等節約啊!

還有一個笑話,說一個老人很健忘,去浴缸洗澡時竟忘了脫衣服,但衣服一點沒打濕,原來他忘了開水龍頭了。其實再健忘的人也不至於到這種程度。

誇張雖然言過其實,但不等於浮誇,它必須以客觀事實為基礎,必須反映客觀事物的本質特征,做到“誇而有節”“飾而不誣”,才能造成強烈的震撼效果。

合理地運用誇張技巧,一是便於揭示事物的本質,二是能加強談話的感染力,三是能啟發聽眾的想象力。正因為誇張技巧便於揭示事物的本質,聽者才明知是言過其實卻不以為是虛假的。前例中說某人矮瘦得像根“幹豆角”,若不用誇張,直言其體重、身高多少,固然也能給聽者一個數量級上的印象,但比起用“幹豆角”這個具體形象的事物來描述,其感染力是大不相同的。它能使聽者聯想到幹豆角的形狀,並把這種形狀與某人的矮瘦聯係在一起來進行想象。聽者好奇,說話能誘發其好奇感,豐富其聯想,也就當然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當然,誇張雖然可以言過其實,但不能浮誇,不能嘩眾取寵,更不能無中生有,信口開河。它必須以客觀事實為基礎,必須反映客觀事物的本質特征。它之所以言過其實而又不虛假,其奧妙就在於它突出了事物的某一部分性質,不似真實而又勝似真實。

另外,運用誇張技巧時要注意分寸,要讓聽者知道你在誇張而不是寫實;不要單純為了獵奇而強行誇張,如在彙報情況、介紹經驗等場合就不能隨意運用誇張。

排比的運用

排比能增強演講的語勢,運用排比可使語意表達層次清晰、語勢強勁、節奏鮮明、語意暢達。演講者要會使用排比來表達各種情感。

排比修辭方法的使用

這種修辭手法一般是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內容密切關聯、語氣一致的詞組或語句排列而成,用以表達同一範圍、同一性質的事物,以增強語勢,增強節奏感和旋律美,加強語言的力度。

馬丁·路德·金在1968年8月28日美國華盛頓黑人集會上發表了一場精彩的演說,其中有這樣幾段話。

“一百年前,一位美國偉人簽署了《解放宣言》。現在我們站在他紀念像投下的影子裏,這重要的文獻為千千萬萬在非正義烈焰中煎熬的黑奴點起了一座偉大的希望燈塔。這文獻有如結束囚室中漫漫長夜的一束歡樂的曙光。

然而,一百年後的今天,我們卻不得不麵對黑人依然沒有自由這一可悲的事實;一百年後的今天,黑人的生活依然悲慘地套著種族隔離和歧視的枷鎖;一百年後的今天,在物質富裕的汪洋大海中,黑人依然生活在貧乏的孤島之上;一百年後的今天,黑人依然在美國社會的陰暗角落裏艱難掙紮,在自己的國土上受到放逐。所以,我們今天到這裏來,揭露這駭人聽聞的事實。

……

這就是我們的希望。這就是我們帶回南方的信念。懷著這個信念,我們能夠把絕望的大山鑿成希望的磐石。懷著這個信念,我們能夠將我國種族不和的喧囂變為一曲友愛的樂章。懷著這個信念,我們能夠一同工作,一同祈禱,一同奮鬥,一同入獄,一同為爭取自由而鬥爭,因為我們知道我們終將得到自由。”

在馬丁·路德·金這幾段演講詞中,第二段以“一百年後的今天”領起的排比句,從黑人沒有自由,受著種族隔離和歧視,過著貧乏的生活乃至受虐待遭驅逐的政治、經濟、人生、法律待遇等方麵集中地揭露了黑人悲慘嚴酷的生活現狀,給人以心靈的震撼;最後一段以“懷著這個信念”領起的排比句,表述了所要進行的不懈努力、鬥爭原則和奮鬥目標。文中排比句式的運用,如江河奔騰,氣勢磅礴,既淋漓盡致地表達了演講者的思想和感情,又產生了激動人心的修辭效果。

排比可分為短語排比、句子排比和段落排比三種類型。它在演講中運用廣泛,既可以用來鋪陳描述,又可用來議論說明,還可用來抒發情懷,使演講增強語勢,增強節奏感和旋律美,增強條理性和嚴密性,提高演講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例如,《鑲嵌彩燈的女性》的演說詞中,有這樣的話:

“……從地質隊誕生的那一天起,“獻身地質光榮,找礦立功光榮,艱苦奮鬥光榮”就與地質隊員融為一體,譜寫了一曲動人的凱歌。……我相信,隻有那些曾經或正在致力於獻身地質這項偉大事業的人們,才會有那麼一種衝動,一種自豪,一種喜悅,一種激情——如大海翻騰,如群山呼嘯,如岩漿噴發,如涓涓溪水……”

這裏運用排比和比喻,表達出了與“三光榮”融為一體的地質隊員的豪邁感情,節奏鮮明,旋律優美。

運用排比手法,在形式上要做到結構相同,句式整齊,字數相近,音節勻稱;在內容上要表意確切明了。

對偶的句子也一樣。對偶句內容凝練集中,結構整齊勻稱,便於口語表達和記憶,人們是比較喜歡的。如毛澤東同誌講的“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都是地道而上乘的對偶句,意深而語精,已長久地流傳在人們的口頭上。

使用排比和對偶,要求演講者具備豐富而深刻的思想,要對所講的內容非常熟悉,要有較高的語言組織能力和概括能力。不然,勉強搜羅起來的排比或對偶,就會顯出拚湊的痕跡,就會因缺乏內在的聯係而難以一氣貫之。

運用排比技巧表達各種情感

排比是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的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語句成串地表達相關或相連的內容的一種句式。無論在敘事演講、政論演講還是抒情演講中都被廣泛運用。運用排比能使言語規整,語氣協調,感情貫通,表達流美。演講的開頭有排比,演講的中間、結尾都有排比。演講中,真是無處不排比。表達排比時一般采取開頭慢、後麵快的方法進行,下麵我們看看一則演講詞:

“沿途中,壯觀的瀑布,會衝刷淨你的頭腦;平靜的湖水,會使你冷靜的思考;雄偉的山峰,會喚起你的激情;名勝古跡的內容,會引發你無限的遐想。”

四層排比,熱情奔放,層層推進,立意高遠,振奮人心。祖國的美好景致曆曆在目,對大好河山的讚美深情呼之欲出。

演講中運用排比能深化主題,增強說服力,如佩特瑞克·亨利的演講稿《訴諸武力》:“我們的祈求根本沒有得到別人的理睬;我們所遭到的是被人百般奚落後,一腳踢到階下”。

運用排比句可以全方位地表達各種感情,喜悅、痛苦、親切、莊重都可產生在其中。例如“一杯茶,細細品嚐;一支煙,神遊古今;一張報,看它半天”。

“教師是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是綠葉,默默生存,點綴生活;是渡船,迎著風浪,接送人們。”

最後我們看看道格拉斯在1854年7月4日美國國慶大會上《譴責奴隸製的演說》的精彩結尾:

“7月4日,對美國的奴隸意味著什麼,讓我來回答吧。對於長期受壓迫和受淩辱的奴隸,7月4日是一年中最屈辱和最殘酷的一天。對於他們來說,你們今天的慶祝活動僅是一場騙局,你們吹噓的自由隻是一種褻瀆的放肆,你們標誌的民族偉大充滿著一種驕傲的自負,你們的喧鬧聲空虛而沒有心肝,你們對暴君專製的譴責無異於厚顏無恥的言辭,你們所唱的‘自由平等’的高調更是虛偽至極,是對這些口號本身的嘲弄。你們的祈禱與聖歌,你們的布道與感恩,連同一切宗教的遊行與典禮,僅僅是對上帝的裝腔作勢的信奉,是欺騙、是詭計,是褻瀆和偽善——是給罪惡的勾當蒙上一層薄薄的紗巾。”

這裏,犀利的言辭和憤怒的感情被如林的排比連成一片。排山倒海,轟轟烈烈,從而使譴責奴隸製的主題思想更加突出,論點更加鮮明,感情上對聽眾的震動也更巨大。

設問和反問

演講者為了強調自己的某一觀點,或者為了啟發人們的思考,或者為了抓住對方的注意力,故意先提出一個問題,然後自己做出回答,這種無疑而問、自問自答的修辭方式就是設問。

反問的使用

反問,又叫反法,是用疑問的形式表達肯定的意思,但它比一般的肯定感情更強烈,更具有說服力。

反問與設問不同的是:提出問題之後,既不要對方回答,也不用自己回答,是隻問不答,因為答案已包含在問話之中了。

某廠廠長在全廠職工代表大會上談到增產節約、增收節支問題時說:“由於管理混亂而造成的驚人的浪費,難道還要繼續下去嗎?”這句話包含的意思是這樣浪費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由於用的是反問句,語氣相當強烈,表示的態度相當堅決。

美蘇關於限製戰略武器的四個協定剛簽署,基辛格就在莫斯科一家旅館裏,向隨行美國記者團介紹這方麵會談的情況了。當時已是5月27日淩晨1點,他竟毫無倦意。

“蘇聯生產導彈的速度每年大約250枚,”基辛格微笑地透露道,“先生們,如果在這裏把我當間諜抓起來,我們不知道該怪誰啊?”

敏捷的記者們於是接過話頭,探問美國的秘密。

“我們的情況呢?我們有多少潛艇導彈在配置分導彈頭?有多少‘民兵’導彈在配置分導式多彈頭?”一個記者問道。

基辛格聳聳肩:“我不確切知道正在配置分導式多彈頭的‘民兵”導彈有多少,至於潛艇,我的苦處是,數目我是知道的,但我不知道是不是保密的。”

記者說:“不是保密的。”

基辛格反問道:“不是保密的嗎?那你說是多少呢?”

記者傻了,隻好“嘿嘿”一笑。

反問是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內容的修辭方式。反問寓答案於問句之中,思想內容恰與句子的表麵意思相反:語句表麵意思是肯定的,內容則是否定的;反之亦然。運用反問能夠加強語勢,把原來確定的意思表達得更加鮮明且不容置辯,所以,容易集中聽眾的注意力,給人造成強烈的印象,容易喚起人們的想象和激情,比正麵表達更能產生力量。

卡耐基說,如欲說服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舉出例證反問之,它遠比正麵辯駁要有更大的說服力。

有一次,拿破侖對他的秘書說:“布裏昂,你知道嗎?你也將永垂不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