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修辭語言的表達技巧(3 / 3)

布裏昂開始不解拿破侖的意思,拿破侖解釋說:“你不是我的秘書嗎?”

布裏昂明白後,笑了笑說:“請問,亞曆山大的秘書是誰?”

拿破侖答不上來,讚揚道:“問得好!”

問得好,好在哪?

按拿破侖的意思:永垂不朽者的秘書,也是永垂不朽的,這是大前提。

你是我拿破侖的秘書,這是小前提。

結論:你也將永垂不朽。

布裏昂明白拿破侖的意思,雖並不寄希望於依靠名人揚名,但仍不忘作為秘書對主帥的尊重,所以采用表麵請教,實則反問的方式:“請問,亞曆山大的秘書是誰?”證明了大前提的不可靠性,使拿破侖的結論不攻自破。

設問的使用

設問是演講中常用的一種手法。它具有渲染性強,吸引力大的特點。通過設問可以有效地啟發人們思考,從而使演講產生更好的效果。

演講語言的設問,就是提出問題,但並不要求別人回答,而是為了啟發人們去思考。用這種方法演講,能把聽眾的注意力引到演講者身上,集中精力來聽取演講的內容。

在美國獨立戰爭前夕,國務卿裴特瑞克·亨利在弗吉尼亞召開的關係美國命運的第二次大陸會議上審時度勢,力排眾議,發表了《訴諸武力》的著名演講:

“我們的同胞已經身在疆場了,我們為什麼還要站在這裏袖手旁觀呢?先生們希望的是什麼?想達到什麼目的?生命就那麼可貴?和平就那麼甜美?甚至不惜以戴鎖鏈、受奴役的代價來換取嗎?全能的上帝啊,阻止這一切吧!在這場鬥爭中,我不知道別人會如何行事,至於我,不自由,毋寧死!”

文中連用了六個設問句,加強要與宗主國英國鬥爭的語氣,喚起北美十三州人民的鬥誌。他的演講結束後,全場響起聽眾“拿起武器”的呼聲。

馬相伯在國難廣播演講中也用了設問法:“請看,今日的中國,是誰家的天下?”第二次演說中,又以“諸位,時間不早了,醒一醒,醒一醒!枕頭旁邊放了火藥,我們能睡嗎?房子裏有小賊,我們能睡嗎?”的設問法,吸引了聽眾的注意力,給人以警醒,促使人思考:日本帝國主義分子侵略到我們的大門口了,我們要團結一心、鬥爭到底。

正確使用奇設

“奇設”的基本形式是:如果A,那麼B,A指與事理相悖的前提,B指由這一前提推斷出來的結果。將奇設的手法運用於演講之中,能使演講的語言更加生動形象。

奇設在語法形式上,雖表現為假設關係的複句,但它卻不同於其他假設複句,其表現為這一假設複句前提,是與事理相悖的,奇設格能借助這一“合理”前提推斷出的悖理結果,獲得一種特殊的表達效果。

一般來說,奇設在演講語言中的應用,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一、以奇設表意

《讓青春和紅綠燈一同閃光》中演講者作為一名交警,麵對妻兒的死,演講者無比悲痛,也無比愧疚,為了表達這種愛家愛國不能兩全的心情,他說:

“我想,假如我不是交警,我就能抽時間多承擔些家務,就不會連換煤氣都要讓妻子承擔;假如我不是交警,在妻子臨產時,就會守護在她的身邊,孩子就不會夭折。”

雖然演講者並沒有說自己是為了工作而拋棄了家庭,但字字句句,無不讓觀眾深刻地體會到,演講者“舍小家,為大家”的情懷,從而使觀眾深深地流下了崇敬的淚水。

在演講中,有時為了需要,有些思想不便直接表達,高明的演講者,便會借助奇設這一特殊的修辭方式,將自己的所思所想,委婉曲折地表達出來,讓觀眾自己去體會。

二、以奇設寫人

用奇設寫人,雖不是間接描寫,但是兼有間接描寫的功效,能充分展示人物的個性色彩,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用設想中的魯迅形象與現實中的魯迅形象進行對比,生動地展示出魯迅“具善意,有愛心”的大丈夫風範,將魯迅的形象刻畫得惟妙惟肖,讓那些“在外一條蟲,回家一條龍”的所謂男子漢們,聽了不得不自慚形穢。

三、以奇設抒情

鄭曉輝的《隔海相望》以奇設結尾:“如果我是放牛娃,我要折下故鄉最綠的柳枝,做成一枝柳笛,以心靈的笙簫,鳴奏出古老的《歸去來兮》;如果我是詩人,我要放聲歌唱,太陽為鼓,月亮為琴,蒼天起舞,大地震撼,從塞北,到江南;從大海,到長天!”

演講者借放牛娃、詩人之口,熱情奔放地表達出澳門回歸之際的喜悅心情,融詩情、畫意於一體,回腸蕩氣、扣人心弦。

用奇設抒情,其感情的流露,較之明白曉暢的直抒胸臆,更為含蓄委婉。但正因為如此,演講者才更容易營造出一種曲抒胸臆、情深意長的效果。

四、以奇設說理

《一個掏糞工的閃光人生》中就運用了奇設:“要是廁所不掃、下水道不通、垃圾不除,恐怕你們就不會活得那麼自在瀟灑!”短短的幾句話,曲折地點出掏糞工作的巨大作用,給那些鄙薄掏糞工的人以有力的回擊,可謂擲地有聲。

用奇設說理,類似於辯論中的以退為進法——不直接表明自己的見解,明為退讓,實際上是以退代攻。由於用這種方法說理,比較“曲”,很少會傷害別人的感情,所以它更容易讓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

使用設問和反問要注意恰到好處。發問太多,就會形成另一種形式的“單調”。好的問句不在多而在於用得巧妙。

反複和層遞

演講中經常采用的修辭方法除了比喻、修辭和擬人外,反複和層遞也經常用到。層遞的使用能增強語言的感染力度,而反複在演講中的使用則能增強演講的語勢。對比較重要的語句,我們還可以重述要點,以吸引聽眾的注意力。

層遞在演講中的使用

層遞,是指在語言表達中根據不同內容的不同組織層次,有順序地一層一層地表達意思。或由少到多,或由輕到重,或由小到大,或由遠到近。其效果是層層推進,步步相連。例如,《美國的奴隸製》中寫到:“美國背叛了過去,背叛了現在,並且莊嚴地發誓要背叛未來。”這種層遞手法的運用對於加強語氣、強化感情、刺激聽眾,起了巨大作用。

層遞與排比相似,兩者都能使語言富有條理性和感染力。不同點在於:排比的詞句之間,語意是並列的;而層遞的詞句之間,語意有層次和級差,它是按照所表達的語意輕重、程度深淺、數量多少、範圍大小、時間先後,逐層依次排列在一起的。恰當運用層遞手法,能使言語富有層次感和條理性,能產生層層深入、步步推進的修辭效果。

例如,《礦山魂》在結尾處的抒情議論:

朋友們,當你想寫一首詩,想唱一支歌,請別忘了那高高的井架,那飛旋的天輪,那800米深處的一片赤心,那湛藍天下的巍巍礦山魂!那就是——可貴的主人翁精神!

井架—天輪—赤心—礦山魂,由具體形象到精神世界,語言逐層加深,表達了對礦山主人翁精神的熱情讚美。

運用層遞手法,要注意內容上的錘煉,要精心選擇在語言上確有輕重、在範圍上確有大小等層次差別的詞句,根據表達思想內容的需要,按照遞升或遞降的順序來排列,次序不可混亂。

運用重複手段增強演講語勢

為了增強語言表達的效果,讓同一語言重複地出現,這就叫反複。演講時使用反複能渲染感情,突出要點。反複分兩種:一種是隔離反複,另一種是連續反複。

隔離反複,如《美國的奴隸製》中寫到:

“……我們需要的不是光,而是火;不是毛毛雨,而是大雷雨。我們需要暴風雨,需要旋風,需要地震。”這裏,間隔使用了兩個“不是……而是……”起了強調作用,表達了演講者鮮明而強烈的感情。

連續反複如馬相伯在第七次國難廣播中這樣開頭:“諸位,時間不早了,醒一醒!醒一醒!”這兩個“醒一醒”是連續反複,渲染了中華民族瀕臨危亡的緊迫感,催人奮起。

在演講中,一些特別要強調的字詞,一些特別要加固的感情可以采用重複的方法去表現,如羅斯福1941年12月9日在對日宣戰後向全國廣播的《爐邊談話》:

“十年前,在1931年,日本入侵滿洲國——未加警告;

在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未加警告;

在1938年,希特勒侵占奧地利——未加警告;

在1939年,希特勒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未加警告;

同樣在1939年,希特勒入侵波蘭——未加警告;

在1940年,希特勒入侵挪威、丹麥、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未加警告;

在1940年,意大利先後進攻法國和希臘——未加警告;

而今年,1941年,軸心國家進攻南斯拉夫和希臘,控製了巴爾幹——未加警告;

還是1941年,希特勒入侵俄國——未加警告;

而現在日本進攻了馬來西亞和泰國以及合眾國——未加警告。”

這裏羅斯福十次反複使用“未加警告”強烈地呼籲和喚醒人們,如果讓法西斯繼續放任,他們將更猖狂地踐踏人類。

這裏運用的是同一重複的方法。

演講中為了防止格式的雷同,可以采取詳略變化的方式重複。例如,我是一棵小草,一棵秋冬以後枯萎在路邊的小草。

所謂重複,就是用相同的言詞複述某一觀點或某一句話,分為重複語詞和重複敘述兩種。前者是對相同語詞的重複,後者是運用不同語詞表達同一重複的觀點或內容。使用重複手法,可以加深感情的程度,加大語言的力度,強化演講的節奏。

運用重複切忌走向囉唆,比如這段演講:

“朋友,剛才我所說的就是事實,活生生的事實,什麼是事實呢?剛才我說的是事實。”

以下一些場合可以運用重複手法。

①演講內容新穎獨特;

②演講的話題與聽眾既往經驗相矛盾時;

③聽眾對演講中的一些理論難以理解時;

④聽眾不喜歡的演講內容,情緒低落時;

⑤演講者感到應著重強調的地方。

用不同的字句重述要點

重述是修辭學上一個重要的原則。因為一種觀念或知識,演講者自己明了,但不見得別人就能立刻抓住。特別是要明了一種新的觀念,很需要時間,需要反複重加申說,但不可用完全相同的一句話,而應用另一種措辭,把原來的那句話改換一種說法,這樣你的聽眾將不會以為是重複。

例如,卡耐基說過:“你不能使別人明了一個問題,除非你自己先明了那個問題。你在你自己心中對那個問題越明了,你也越能清楚地把那個問題傳達到別人的心中。”上麵的第二句話純粹是第一句話裏所包含的意思的重加申說,但當說到第二句話時,聽者肯定不會覺得它是重複,而覺得這個問題被解釋得更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