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比擬和誇張技巧
演講中的修辭方法有很多種,比較常見的就是比喻、比擬和誇張。如果能夠恰當地運用這些修辭技巧,對演講主題能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
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以彼物比此物。具體說,當人們在語言交際中要表達某一事物或道理時,運用聯想或想象,引進另一種事物或道理,以便把要表達的事物或道理反映得更具體、更貼切、更生動、更富有感染力,使聽者愛聽,聽得明白,從而留下深刻印象。
劉向的《說苑》中有這樣一個生動的故事。
有人對梁王說:“惠子這個人說話善於打比喻。假若大王您不讓他打比喻,那麼,惠子就沒法說話了。”
於是,梁王對惠子說:“希望你今後說話時不要打比喻了。”
惠子回答說:“假若有個人不知道‘彈’為何物,您告訴他彈就是‘彈’,他能明白嗎?”
梁王說:“當然不明白了。”
惠子說:“我要把我知道的事物告訴不知道這事物的人們,您說不打比喻行嗎?”
梁王說:“不打比喻是不行的。”
這個故事中,本來梁王是不讓惠子再打比喻,可是惠子又悄悄地打了一個比喻,說服了梁王。
比喻一般由本體、喻體和喻詞三部分組成。本體是被比喻的事物;喻體是用來作比的事物或對象;喻詞則是表明比喻關係的詞語,如“好像”“恰似”“像……一樣”等。比如,毛澤東曾說,有些人寫文章長而空洞,就像“懶婆娘的裹腳布,又臭又長”。這裏,長而空的文章就是本體,臭而長的“裹腳布”是喻體,“就像”是喻詞。
一次有人問愛因斯坦什麼是相對論,愛因斯坦解釋說:“你同你最親愛的人坐在火爐邊,一個鍾頭過去了,你覺得好像隻過了5分鍾;反過來,你一個人孤孤單單地坐在熱氣逼人的火爐邊,隻過了5分鍾,但你卻像坐了1個小時。這就是相對論。”愛因斯坦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真切體驗來解釋高深玄妙的相對論原理,讓普通人也能理解。
人們說話是為了描繪事物,或闡述道理,或表述情感等,要把這些東西表述得生動具體,使別人印象深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能運用貼切的比喻,就能化難為易,話半功倍,具有說服力。
莊子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他一生都過著十分清貧的生活。一天,莊子家裏一點糧食也沒有,萬般無奈,隻好拎個袋子到朋友監河侯那裏借點糧食。
監河侯正收拾行裝要外出。莊子見了他,講了借糧的事,監河侯滿口答應:
“好說,好說,不過我正要進城收租金,等我回來,一定借給你三百兩銀子,好嗎?”
莊子心想:你進城一趟,來回得半個月,等你回來,我一家人不就餓死了嗎?
“老兄啊,剛才我見到一件事,很有意思,你不想聽聽嗎?”莊子說。
監河侯問:“什麼事,你快說。”
莊子說:“剛才我到你這兒來的時候,在路邊聽見求救的聲音。我到處找,卻沒見人。原來在路旁的幹河溝裏,有一條小魚,嘴巴一開一閉地在叫著。它說:‘我從東海來,現在快幹死了,先生能不能給我瓢水,救我一命啊?’我說:‘那太少了!你再忍耐一下,等我去找趙國和吳國的大王,請他們堵住西江的水,然後開溝挖渠,把西江水引到這兒來,你就可以順水遊回東海了,你看這樣好嗎?’誰知那條魚聽了很生氣地說:‘我現在已經快幹死了,隻要一小瓢水就能活下去。你的計劃雖然很好,但等到西江水來的時候,恐怕我早已變成魚幹了,先生隻好到幹魚攤上找我了。’”
監河侯聽到這裏,滿臉通紅,連聲向莊子道歉,喊來家人,給莊子裝了滿滿一袋糧食。
運用比喻說理簡潔明了,喻體非常廣泛,俯拾皆是。隻要與你說明的道理有內在性質的共同點,就可以信手拈來,達到目的。
演講中運用比喻,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我的理想之路》這篇演講,熱情地歌頌了人民教師。結尾處用了一連串的比喻:
作為未來教師的我,沒有太高的奢望——隻求用知識的雨露去澆灌幼苗。像紅燭,將全部心血化為光焰,去照亮青少年一代那美好的心靈;像春蠶,為謀求人類的幸福,吐盡最後一口絲。
這裏把傳授知識比喻為用“雨露去澆灌幼苗”,把“教師”此喻為“紅燭”、“春蠶”,比喻貼切,讚美了人民教師的偉大奉獻精神,表達了對人民教師的無比崇敬的情懷。
在《我的思考與奮起》這篇演講中,演講者將曾經纏繞自己的苦悶比喻為“就像一個圓點,四處延伸著的是大小不等的問號……”當苦悶解脫時,他“頓時覺得眼前的問號漸漸地被拉直了,變成有力的驚歎號。我第一次感到我對馬克思主義是那麼無知,可真有點‘相識恨晚’之感”。這樣一前一後的比喻,形成了一種動態過程,前者是後者的前提和鋪墊,後者為前者的引申和擴展,兩者配合,生動地展示出思想轉變的過程。
口語中的比喻有以下兩種。
1.要說明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或事物時,常用一兩句話來比喻
某廠領導春節期間去退休職工家拜年,關切地詢問他們的生活情況,一個退休老工人說:“改革開放這些年,我們百姓的日子可真是芝麻開花節節高,一年一個樣啊”。“芝麻開花節節高”這句話是個比喻,它形象地說明了老百姓日子一年比一年好的事實,如果不用這個比喻,而說成“日子越過越好”也可以,但效果就差一些。
2.要說明一個複雜的問題或深刻的道理時,常用一段話或一個故事來比喻
錢偉長教授在談到教育工作、基礎研究與經濟和工業的關係時,講了一個小故事:有個聰明人就餐,吃了三個饅頭才飽,忽然恍然大悟,認為前兩個饅頭都無用,是第三個饅頭使他飽的。此後就餐不先吃,等別人吃到第三個饅頭時才吃,天長日久,自然患了營養不良症。錢教授用這個蠢人自作聰明的故事,說明了不重視教育和基礎研究,經濟和工業發展就會由於“營養不良”而“貧血”的道理。由於用了比喻,就既深入淺出,又詼諧幽默,令人忍俊不禁,心服口服。
運用比喻要貼切得體。要根據對不同本體的愛憎感情,恰當選擇具有不同褒貶色彩的喻體,決不能用假惡醜的事物來比喻真善美的事物,當然,也不能用真善美的事物去比喻假惡醜的事物。比喻是否有生命力,不在於量而在於質,在於推陳出新。比喻要新鮮、奇特,切忌陳詞濫調。英國作家王爾德說得好:“第一個用花比美人的人是天才,第二個再用的是庸才,第三個就是蠢材了。”隻有那些新穎絕妙的比喻,才能給人深刻的印象。
比擬
比擬是擬人和擬物的合稱。把物當做人來描寫,賦予人的行為和思想感情等,叫做擬人。把人當做物來寫,或把甲物當做乙物來描寫,叫擬物。比擬富有形象性、生動性。在演講中,恰當地運用比擬手法,能寄情於物,托物言誌,引起聽眾的共鳴和深思;能表達強烈的愛憎感情,增強語言的感染力和戰鬥力;能渲染氣氛,起烘托作用。
比擬能使人產生聯想,以獲得話語的形象感和生動感。毛澤東同誌曾多次告誡全黨同誌不要因為革命勝利而驕傲自大起來,他曾用“牛皮不要吹得太大,尾巴不要翹起來”作比擬。尾巴本來隻有動物才有,這裏卻用來比擬人的自大情緒,既形象生動,又引人聯想。
比擬可分為擬人和擬物兩種。
擬人又叫“人格比”,就是賦予大自然、動物、抽象事物等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擬物即把人當做物,或把此物比擬為彼物。例如:
一位來自新加坡的老太太在遊武夷山時,不小心被蒺藜劃破了裙子,頓時遊興大減,中途欲返。女導遊見狀微笑著走近老人身旁說:“這是武夷山對您有情啊!它想牽住您,不讓您離去,好請您多看它幾眼。”
幾句話,把老人的不快吹得無影無蹤。武夷山的熱情好客是機敏的女導遊所賦予的,這裏就用了擬人手法,而且表達得十分得體。又如:
在一個歡迎日本青年代表團的宴會上,熱情的中國朋友用著名的“人參母雞湯”來款待客人。不想這可為難了在場的翻譯。原來,他沒有記住日語“母雞”這個詞。隻見他機靈地站起來,指著湯,笑著對客人介紹說:“這是用公雞的太太和人參做的湯,請諸位品嚐。”
這裏的“公雞的太太”用的就是擬人手法,顯示了翻譯的機敏和幽默。
《大學生演講選評》一書中選有優秀演講詞《信念的力量》,其中有這樣一段:
翻開中國的曆史看看吧,中華民族經曆了多少深重的災難……長江在哭泣,黃河在哀號。廣大的中國土地上,多少人流離失所,妻離子散;多少人逃荒要飯,家破人亡。
“長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象征,說“長江在哭泣,黃河在哀號”是震撼人心的擬人手法,生動形象地表現出祖國沉重受難的曆史,發人深思。
再如,《在師範畢業生典禮上的演講》中有這樣深情的語言:
如今,你們就要離開母校了,盡管情絲不絕,可你們在四年的風雨中練硬了翅膀,現在也該馱回去一幅春天的圖畫了……
人無翅膀,這裏“練硬了翅膀”“馱回去”就是“擬物”手法,用描寫動物的詞語來描寫人物,表現出師範生鍛煉成長的過程和他們將載著母校的重托走向工作崗位的熱情。語言中流露出對畢業生的無限依戀和激勵的感情。
運用比擬手法一定要正確恰當,要抓準被比擬物和比擬物之間的相似點,特別是褒貶色彩要恰當。例如,海燕、蒼鷹,英勇頑強,常用來比擬革命英雄;豺狼、狐狸,凶殘狡詐,常用來比擬奸賊壞人。愛憎好惡,十分鮮明。
誇張
誇張是為強調事物的某種特征而故意言過其實,或者誇大事實,或縮小事實,讓聽者對所要表達的內容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和了解。合理地運用誇張技巧,一是便於揭示事物的本質,二是能加強說話的感染力,三是能啟發聽者的想象力。運用誇張,必須以現實生活為基礎,不能漫無邊際,做到言過其實而又合情合理,不似真實而又勝似真實。
楚國大夫申無宇的守門奴仆因偷酒被發覺而畏罪潛逃,為了逃避申無宇的追捕,他投靠楚王一躍成為細腰宮守卒。因為楚國的法律明文規定:任何人都不準到楚王宮裏抓人。那名奴仆自以為有了尚方寶劍,整日囂張狂妄。可是,沒想到申無宇卻在楚王不知道的情況下徑直到宮裏把那位奴仆捉了回來。
楚靈王知道了之後非常氣憤,命令申無宇把那個奴仆放出來。
申無宇說:“天上有十個太陽,人分十個等級,上層統治下層,下層侍奉上層,上下互相維係,國家才能安定太平。如今臣下的守門奴仆畏罪潛逃,借王宮之地庇護犯罪之身。如果讓他真的得到庇護,那麼其他奴仆便會互相效法,盜賊公行,誰還能禁止得了?長此以往,社會不安,大王江山不保啊!所以,臣下才不敢遵奉王命。”
楚靈王細細琢磨了一番,覺得很有道理,便下令處決那個奴仆。
上文中楚國大夫申無宇把窩藏一個奴仆與天上的太陽、社會不安、江山不保聯係在一起,顯然是誇大了事實,但卻收到應有的效果。可見他的機智與果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