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演講者的心理調適(1 / 3)

演講前的心理調適

演講前的心理準備對於演講的成功非常重要。除了要樹立起自信心外,演講者還要有強烈的表現欲,如果能去掉僥幸心理認真準備演講,演講成功的概率就很大。具體而言,演講者的心理調適包括下麵幾個方麵:

急切的表現欲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影響解決問題的因素很多,動機狀態、定勢作用、個性特征、知識經驗等都是。動機對解決問題的作用顯而易見,它是促使人去解決問題的動力。動機對人越有意義,它為解決問題而作的探索就越緊張、越積極、越強烈。因此,在演講之前,演講者對於自己演講的意義要有充分的認識。若有急切的發表欲望,當進入演講環境時,他就會形成一種準備演講的心理狀態,形成較強的心理定勢。按照心理定勢固定和強化的規律,如果演講材料準備充分,演講者對內容熟悉,就會使演講的心理定勢得到鞏固和加強。

革除僥幸心理

美國總統林肯的《在葛底斯堡國家烈士公墓落成典禮上的演說》總共隻有10句話,但林肯卻整整準備了兩個多星期,甚至在馬背上的時間也不放過。直到演講前夕的後半夜,他還在斟酌演講的內容,並到秘書希沃德的房間,高聲試講,征求意見。第二天早飯後,他仍然繼續斟酌;在去公墓參加典禮的路上,還抓緊最後時刻,思索、溫習那隻有10句,然而卻是永放光彩的演講詞。作為美國總統,作為早已享有演講家盛名的林肯,在公墓典禮上講幾句話,不要說已經準備了兩個星期,就是毫無準備,即席演講,也並不困難。然而他卻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在日理萬機的情況下,抓緊一切時間,一絲不苟、認真刻苦地準備,終於使這篇感情深厚真摯、文采樸實優雅的演講,轟動全國,飲譽世界。他這種認真刻苦的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

演講特別講究社會效益。演講者應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需要事先付出巨大的心血和勞動,不能存在僥幸心理寄希望於偶然產生的靈感,而要以嚴肅認真的態度對待。從產生動機、選取材料、組織材料到走上講台、發表見解,幾乎每個環節都必須認真對待。即使對演講稿已經是爛熟於心,也不能馬虎隨便;否則,萬一出現差錯,就會不盡如人意。

幾種常見的不正常心理

要想做到演講的無懈可擊,演講者就必須調試好自己的心理,去除不正常的心理。比如缺乏信心、期望過高、臨時緊張等對演講不利的心理狀態。保持正常的健康的心理是演講活動順利進行的保證。

幾種常見的不正常心理

演講過程中通常有下麵幾種不正常的心理:

一、臨場時的緊張心理

許多人都遇到過演講緊張的情況。一提到演講,最讓人焦慮的是:“假如我過分緊張怎麼辦?”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對演講場所和聽眾情況先進行了解,做到心中有數。也可以提前親臨演講場所,使陌生的環境變得熟悉。如果這些都不能辦到,那麼就盡可能想象自己處在一個陌生的地方,成千上萬的人在聽你演講,讓自己提前體驗一下緊張感是如何襲擊自己的。

緊張感若真的在演講時發生了,演講者的潛在意識成為表層行為,變得心跳加速,額頭冒汗,手足無措。這時也不要慌張,我們可以通過下麵的方法改變這個情況。

深呼吸是最好的一個辦法,具體方法是:吸氣時擴展胸腔,壓迫小腹;呼氣時放低胸膈肌。做這個動作數次,就能抑製緊張。我們還可以在聽眾中找一張熟悉的麵孔,注視他,告訴自己他希望深入了解自己演講的內容。這樣一來,演講者的心情就會輕鬆起來,演講就可以正常進行了。

二、期望過高的心理

恰當的目標對於演講的順利進行有很大的幫助。可是過高的目標往往會阻礙演講者的進行。有些演講者總是喜歡在演講前就給自己確定一個不太現實的目標,如要達到怎樣的轟動效應,要有哪些直接的效益等。有了這些思想負擔,演講者常常會因此而失去許多準備的機會,因為你想得過於理想,那些本來可以糾正的地方被這種光暈掩蓋了,你甚至會把人們的好意指點當成惡意攻擊而置之不理。

所以,當你為自己的“演講設想”而激情澎湃時,記得提醒自己要冷靜。誠懇地找到有關人員聽你試講,並請他們幫助你矯正缺點。記住,即使是最偉大的演講家最動情時的表演也是伴著理性之光在閃耀的!

三、缺乏自信心

演講者看到自己的某些弱點,如普通話說得不太標準、言語技巧訓練不足等,經常對自己的能力有所懷疑。他們經常會問自己:“我能行嗎?”這個問題本身會促使演講者誇大自己的弱點,對演講喪失信心。其實,缺點人人都有,在千百雙眼睛注視你時我們要揚長避短,掩蓋缺點是不可能的。

在演講時要告訴自己:“我經過了刻苦的練習,隻要能發揮出應有的水平就可以了。演講是一種口才訓練,為什麼一上台就非成功不可呢?”

四、受到挫折以後的懊惱心理

有的演講者因為曾經的失敗而不敢再次登上講壇。也許他們會對自己說,“我沒有演講的素質”,你是否意識到登上講壇本身就是一筆很大的財富?我們要知道,孔夫子當年為宣傳他的思想而周遊列國,還曾被不理解他的人圍攻過。可是他最終以宣講自己的見解而成為儒學鼻祖。

五、草草應付的心理

如果緊張使你無法控製自己,從而由緊張而恐懼、而驚慌,最後完全擊敗了你對這次演講的自信心。此時萬萬不可草率應付、長話短說,甚至就此離位而去。

我們要知道大多數人還是不以成敗論英雄的。況且,給聽眾以影響的,除了演講內容外,還有演講者的心胸、氣度等因素。你若應付聽眾或拂袖而去,首先是不尊重聽眾,其次也是不尊重你自己。這樣一來,你得到的不僅是失敗,很可能還有聽眾對你做出“沒出息”的評價。

如果真出現這樣的情況,我們可以告訴聽眾:“講得不好,請多關照。”這時聽眾大多會被你的真誠、坦率感動。

給自己一個恰當的定位

遠離不正常心理的有效方法就是給自己一個恰當的心理定位。找好自己的位置以後就能避免許多不必要的心理問題。定位既包括心理的定位,也包括其他一些相關的定位。

一、演講者的心理定位

黑格爾曾經說過:“同一句話,由不同的人說出,其含義大不一樣。”這句名言的原意是指同一語言形式可凝聚深度廣度都相去甚遠的內容。同樣的話,凝聚著深度和廣度完全相等的內容,僅僅是因為它是由不同的人說出的,而使聽眾以為其含義大不一樣。

例如,一位威信較高的講師和一位研究生相繼講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那位講師的確講出了不少東西,而研究生講課的新意也不在其下,可課後大多數學生卻認為那個研究生的學術水平太低。這種情況是怎麼造成的?主要是由“注意層次”的不同造成的。

優秀的演講是思想深刻、觀點新穎、材料豐富、條理清晰、語言生動的。聽這種演講時,聽者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情緒高度興奮,既獲得啟迪,又欣賞了美。反之,糟糕的演講很少有可取之處,對聽眾來說必然無異於一種懲罰。其注意力無法集中,情緒也提不起來,心裏充滿了厭惡和抗拒。一個人對上述情況有了經驗之後,他會很自然地把演講者分成不同類型:優秀、一般、糟糕等。同時,他的注意也被訓練出與此一一對應的不同層次:主動配合、若即若離、抗拒。當一個新演講者站在麵前時,聽者會很自然地尋找一些標記,幫助確認演講者所屬的類型,同時決定自己的注意層次。假如發現的是些“糟糕型”標記,那麼他會不由自主地產生“抗拒”的情緒,同時對演講進行“惡劣化”的評價——即不再注意或不大注意演講可取的成分,而對演講中的錯誤缺點卻變得異常敏感;假如發現的是“優秀型”的標記,那麼他可能對演講者說出的一句平常的話都會感到餘味無窮,而演講者的若幹或隱或現的缺點卻被他悄悄地從大腦的“興奮灶”過濾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