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更好地調動聽眾的情緒(1 / 3)

找出聽眾的興奮點

使用興奮語言滿足聽眾的心理需求,找到聽眾的興奮點,提高演講刺激的強度,加大演講語言的力度,並且敢於標新立異,這樣的演講一定是成功的演講。找出聽眾的興奮點是演講成功進行的重要保證。

巧妙使用興奮語言,滿足聽眾心理需求

美國總統杜魯門在日本投降時發表的廣播演說中,首先把人們的注意力集中到了日本簽署無條件投降的美軍軍艦“密蘇裏”號上,接著又回顧了四年前的珍珠港事件,讓所有美國人的心都為之跳動,在緬懷親人的同時,闡明這是自由對暴政的勝利,並認定“勝利後的明天將是全世界和平與繁榮的希望”。整篇演講起伏有致,既肯定了民族的精神與意誌,又讓人民對明天充滿必勝的信心。

上麵的事例就是興奮點設置的範疇。興奮點的範疇包括所有能夠引起聽眾興趣和熱切關注的事例、名言、佳句和精辟獨到的見解等。在演講稿中,按照演講內容需要,有計劃、有目的地選取一些興奮語言,綿延不斷地“埋設”在演講稿中,讓它們像星星一樣閃爍,像眼睛一樣放射出睿智的光芒,會拉近演講者和聽眾的心理距離,滿足聽眾的心理需要,但要講求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千萬不能不顧對象,故弄玄虛,刻意求工。

提高演講刺激強度,加大演講語言力度

泰戈爾在清華大學的一次演講開頭就說:“我的年輕朋友,我眼看著你們年輕的麵目,閃亮著聰明與誠懇的誌趣,但是我們的中間卻是隔著年歲的距離。我已經到了黃昏的海邊,你們遠遠地站在那日出的家鄉。”相對陌生而又清新雅致的詩句從詩人的口中緩緩流出,哪一個青年能不為之動情動容,繼而為他的妙語連珠所吸引,他由此升華上去的保持純淨靈魂和自由精神的演講自然就異常深入人心。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最容易記住對自己有重大影響、對自己有利的、自己主觀願意記住的或給予自己重大刺激的信息。聽眾對演講反應強弱,或者說演講對聽眾興奮程度的影響,一定程度上取決於演講語言的強度。演講語言的強度主要取決於演講者對演講內容的熟悉程度、對事物的感悟程度、對問題分析的透徹程度和現實立場的鮮明程度。演講要盡最大努力把問題看得透徹、準確、鮮明,始終給聽眾一種壓力感和責任感。

敢於標新立異

外交場合的演講大多平穩有度,但1972年尼克鬆來華時,在一次演講中卻說“長城已不再是一道把中國和世界其他地區隔開的城牆。但是,它使人們想起,世界上仍然存在著許多把各個國家和人民隔開的城牆。長城還使人們想起,在幾乎一代人的歲月裏,中國和美國之間存在著一道城牆”。聽到這裏人們不知來意是善是惡,自然細心聆聽下文:“四天以來,我們已經開始了拆除我們之間這座城牆的長期過程。”一句話讓人輕輕放下提起來的心。

人都有好奇心,滿足人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本身就具有興奮作用。打破常規、標新立異是設置興奮點的很好方法。為了使演講吸引聽眾,在尊重文化傳統和思維習慣的基礎上,要對演講稿進行必要的創新,打破思維定勢,要敢於創造,善於借鑒,造清新之氣,樹時代新風。

醞釀感情,給聽眾留下掌聲空間

例如,聞一多《最後一次講演》中的:“這是某集團的無恥,恰是李先生的光榮!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殺,是李先生留給昆明的光榮!也是昆明人的光榮!”一種是寓情感於情理之中,發掌聲於妙語之外。例如,朱鎔基總理在就任伊始的記者招待會上說:“不管前麵是地雷陣還是萬丈深淵,我都將一往無前,義無反顧,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鏗鏘的話語贏得了滿堂的掌聲。

掌聲能夠活躍會場氣氛,給演講者以“感情回報”,使之心情更加愉快,思維更加敏捷,也能使之更加認真投入。掌聲的調劑會使演講產生強烈的現場感染力。因此起草演講稿時應有意識地給掌聲留出一定的空間。這就需要在演講稿中主動運用那些帶有濃厚感情色彩、充滿激情的語言,那些立場鮮明、見解獨到、能夠給聽眾以深刻啟迪的語言和那些熱情歌頌真善美、無情鞭撻假惡醜的語言。這些語言能讓聽眾受到激勵、鼓舞和啟發,從而自發地鼓掌。

使演講深入人心

隻有打動聽眾,能走進聽眾內心的演講才是真正的深入人心的演講。這樣的演講一定能讓聽眾更好地接受。要使演講深入人心,我們應該從自身背景出發,用心去演講,使自己的演講條理化,然後還要盡量和聽眾融為一體。

從自身背景出發

好奇心是聽眾的普遍心理。聽眾對演講者在成長過程中如何對待困境、如何戰勝困境一般都非常感興趣。在演講中,演講者最好能從自己的背景中尋找話題。

女作家張潔早年生活十分貧困。在一次演講中,她十分動情地向聽眾講述自己早年生活的情況:

“我的母親是一個很要強的人,我們最窮困的時候,有過把三頓飯變成兩頓或一頓的時候,但她從來沒有向人借過一分錢。她靠自己的勤勞,供養我上了大學,我沒有申請過一分錢助學金。每天下班以後,我要給手套工廠加工機器不能完成的部分,每副三分錢。……有一次,我帶女兒到商店裏買東西,她那時可能是6歲,我看到她站在一盒盒巧克力麵前,眼睛裏滿是渴望。但是她不對我說,媽媽,給我買一塊巧克力吧。她不說,因為她從小就知道,我們家每一分錢,都是計劃好的,什麼樣額外的支出,都會使我們月底沒有米下鍋。那一次女兒的眼神,給我的刺激非常之大。”

張潔把早年生活的貧困聲情並茂、栩栩如生地烙印在聽眾心上,她的那種與命運不屈不撓抗爭的精神,在逆境中對文學事業的執著追求,打動了在場的聽眾。

用心去演講

把你的心靈投入你的演講中,你所表現出來的誠實、熱情和真摯會使你的演講動人心弦、感人肺腑。那麼怎樣表現自己的誠實、熱情、真摯呢?

首先我們要講實話。演講者若能開誠布公、實話實說,演講的效果就會格外好。

一位當代作家在談及自己執筆從文的最初動機時,說:“母親年紀越來越大,日日勞作在風吹日曬下,為貼補我們的生活叫賣冰棍,讓我非常痛心。而我這個頂門立戶的人,卻沒有能力給她們一個比較安定、更不要說有質量的生活,還讓她們跟我一起在貧困線上掙紮。我開始想出路。我沒有錢做生意,也不會走上層路線。我麵前隻有一支筆和一張紙,還有我自己的智力。而我又不是學文學的,起步又晚,相當艱難。”

這樣坦誠真摯,推心置腹的演講,演講者與聽眾怎麼能不心心相通呢?

還有一個方麵,就是展示自己的個性風采。任何一個有思想有頭腦的演講者,決不會隨波逐流、人雲亦雲,他們的話總是富有個性而且充滿魅力。

在一次演講中,一個當紅女影星這樣評價自己的演藝路程:

“在商品社會中,什麼都可以用來交換,包括聲譽和所謂的‘成功’。在這種情況下,我也可以走一條比較容易的路。比如,以‘女’字做賣點。雖然很多人都說,在男性社會中,婦女所受到的待遇是不公正的,但這是一柄雙刃劍。一些婦女覺得不公正的同時,另一些婦女也可以用‘女’字做賣點,輕而易舉地得到她們想要的東西。那麼,這對一個具有同等競爭條件的男性對手,公正還是不公正呢?”

“我曾經為愛情冒天下之大不韙,但絕不會用‘女’字做賣點。如果把演藝比做‘金字塔’,那麼我的‘金字塔’是我自己一個腳印、一個腳印壘起來的,從未借助過其他手段。我一生做過很多錯事,但這一點,是我一生中最為自豪,也是可告慰自己的事。”

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女演員直麵人生的勇氣,她的自尊自愛、自強自立的人格魅力。女演員擲地有聲的話令人肅然起敬,她的潔身自好也為聽眾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把你的想法明細條理分明

清楚明了地表達自己的意見,讓觀眾聽清楚你的演講內容,是讓聽眾留下深刻印象的有效手段。

教育家陶行知有一次演講的題目就是《每天四問》,整篇演講圍繞以下四個問題展開:“第一問:我的身體有沒有進步?第二問:我的學問有沒有進步?第三問:我的工作有沒有進步?第四問:我的道德有沒有進步?”在演講中,演講者先擺總問題,再分四大層次論證,最後以一小段總結,這樣就使得觀點集中而明晰,內容安排有條不紊,結構開合有度,所提的四個問題不僅給聽眾留下鮮明印象,且引人深思,至今讀來還有現實意義。

和聽眾融為一體

慣於賣弄、總是以自己為中心的演講者一定得不到聽眾的喜歡。要想博取聽眾的好感,再有名望的人也不能居高臨下、趾高氣揚。隻有這樣,才能與聽眾融為一體。

比如,作家老舍在一次演講中是這樣說的:“聽了同誌們發言,得到很大好處,可惜前兩次沒來,損失不小。……今天來的都是專家,我很怕說話,隻好亂談吧。”

如此“抑己揚人”的開場白,如此謙遜坦誠的口吻,一下子拉近了演講者與聽眾之間的距離,消除了聽眾對一位名人可能產生的敬畏心理。另外,老舍說自己是“亂談”,也就表明自己不是居高臨下作演講,而是平等地和大家交流意見罷了,這樣平易近人的演講,自然能獲取聽眾的好感。

喚起聽眾的共鳴

引起聽眾的共鳴,讓聽眾感同身受,這樣一來演講者的觀點、意見自然會被聽眾接受。怎麼才能喚起聽眾的共鳴呢?我們可以采用巧妙使用對比法,善於喚起聽眾的情感,找到和聽眾利益的結合點,使用反問,適當使用演講手法等方法。

對比法的使用

在演講中,用對比的方式來喚起聽眾的心理共鳴,可以突出演講主旨的傾向性,引起聽眾對演講信息的高度重視,從而與演講者產生心理的交融。

某大學邀請一位老教授作關於演講技巧的報告,當時校園裏正同時舉行青年歌手大獎賽。老教授走上講台,發現台下雖有空位,但走廊上卻站著不少學生,可見這是心中猶豫不決的聽眾,他決定要爭取這部分人。他放棄了原來的開場白,這樣講道:

同學們,今天首先是你們鼓舞了我,你們放棄了青年歌手大獎賽,來這裏聽我演講,這說明你們嚴肅地做了選擇。在說的與唱的之間,一般人選擇唱的,而你們卻選擇了說的;在年輕小夥子、姑娘和老頭子之間,一般人選擇小夥子和姑娘,而你們卻選擇了我這半老頭子。這說明你們認定說的比唱的好聽,老頭子比年輕人更有魅力,這使我產生了一種返老還童之感。

開場白後報告廳響起了熱烈的掌聲,走廊裏的人擠進了座位,後麵的人又擠進了走廊。老教授先把說與唱、年輕人與老頭子對比,再把一般人與聽眾在二者之間的選擇作對比,既褒揚了聽眾,又巧妙地展示了自己的睿智,引起了聽眾的重視,使雙方心理相容,產生共鳴。

善於喚起聽眾的情感

演講隻有用真情實感的流動、跳躍和燃燒才能感動聽眾,演講者隻有用血、用淚、用自己生命的激情去呼喊、去敲擊才能叩開聽眾的心扉,震撼聽眾的靈魂,才能有效地喚起聽眾的心理共鳴。

例如,一次朱大可先生在四川大學做演講,述及他的一位上海音樂學院的朋友之死的情景,他深情地講道:他的兩個學生正在國外,聽說老師病危,中止合同,飛回上海,為老師臨終演出。那一天,有著許多毛病的上海人,正如我曾多次寫過的一樣,都激動起來、崇高起來,好多不懂音樂的人也買票去聽。小學生們的家長對記者說:“帶他們來,是為了讓他們明白什麼叫音樂,什麼叫老師……”幾天後,這位教授死了,龍華附近花店的花一售而空。病房裏堆滿了鮮花,樓梯上一層一層地疊滿了鮮花……

這發生在現實生活中感人的一幕,使聽眾分明感受到,那曾經在上海的帶了幾分悲愴和崇高的氣氛,此刻彌漫在演講會場。聽眾的靈魂在演講者動情的講述中得到了淨化和升華,產生了強烈的心理共振。

找到和聽眾利益的共同點

演講者與聽眾之間共同的地位、經曆、願望、誌趣、信仰、理想等,都具有趨同性;演講者可以從趨同的角度入手,去尋找和聽眾的共同語言,渲染與聽眾的共同體驗,縮短與聽眾的心理距離,喚起聽眾的心理共鳴。

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首相丘吉爾在美國做的聖誕演講:

我今天雖然遠離家庭和祖國,在這裏過節,但我一點也沒有異鄉的感覺。我不知道,這是由於本人的母親血統和你們相同,抑或是由於本人多年來在此所得的友誼,抑或是由於這兩個文字相同、信仰相同、理想相同的國家,在共同奮鬥中所產生出來的同誌感覺,抑或是由於上述三種關係的綜合。總之,我在美國的政治中心——華盛頓過節,完全不感到自己是一個異鄉之客。我和各位之間,本來就有手足之情,再加上各位歡迎的盛意,我覺得很應該和各位共坐爐邊,同享這聖誕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