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自身的教養
魯迅先生是思想家、文學家,他擅長於哲理性的思考、嚴峻的幽默加犀利的諷刺。他的演講就牢牢保持這種特色,分析深刻、幽默詼諧、富有哲理加上外冷內熱等,於細微處見功夫。而郭沫若是個詩人,靈感一來往往處於癲狂狀態,他的演講熱情洋溢,奔放不羈,其語言特征也是多用歡呼、呐喊之類的激烈言辭,他分析事物多是大處著眼,不拘小節。
教養包括演講者自身的文化修養、職業影響、經曆、見識的熏陶以及愛好、情趣等方麵。這些方麵也將影響到演講者的言語組織。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口語表達習慣,這種習慣往往不同於他人。你認真分析一下自己,如果自己的習慣中有某種長處,你就緊緊抓住它,發揚它,從而形成你的個人風格。縱觀演講史,大多數著名演講家都是根據自身條件揚長避短,最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的。
每個演講者,當他從初學進入了有一定的經驗這個階段時,他也就形成了某種表述習慣。當你發現自己有了一種與別人不一樣的表述習慣時,千萬不要以為它不成熟而趕緊去模仿別人修改自己。應該仔細體會一下,這種表述習慣是否完全沒有長處,若是,就淘汰之;若否,就總結一下長處所在,發揚之。這樣長期總結、修正、積累,自己的獨特風格也就形成了。
認識自己的聲音
一個有誌於演講的人,理所當然應該對著錄音機之類的設備,反複檢測一下自己的聲音,看看到底屬於哪一種類型。你如果對你自己的聲音有了正確的認識,那麼,你就具有了揚長避短,創造自己聲音風格的可能性了。
每個人的聲音,都與另外一個人不同。世界上連樹葉都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更何況人體這套幾乎完美無缺的發聲器官了。雖然我們每個演講者都具有聲帶、喉頭、口腔、舌頭、鼻腔這些共同的發聲器官,但它們之間發生配合,發出的聲音卻每一個人有每個人的特點。
吸引征服聽眾的方法
用友善的態度對待聽眾,縮短和聽眾的心理距離,讓聽眾進入演講角色,這都是為了吸引征服聽眾而不是打壓聽眾。在征服聽眾的同時我們要會使用迂回策略,使用群眾能夠接受的方法。
用友善的態度對待聽眾
古時的聖保羅就是一個說服性演講高手。他在馬斯山向雅典人發表的那篇有名的演講,就很熟練、很有技巧地引用了這個方法,因而得以永垂不朽。保羅是個受過完整教育的人,他的演講才能異常卓越。
一日,他來到雅典。那時,雅典已經度過了鼎盛時期,開始衰落。
沒有收音機,沒有電訊設備,沒有傳播新聞的渠道,那些雅典人不得不每天下午到處去打聽消息。這時,保羅來了,這正是他們喜歡的新事物。他們圍著保羅,覺得既新鮮又好奇,就把他帶到阿羅巴古去。他們向保羅說:“你所講的這些道理,我們也可以知道嗎?因為你有些奇怪的事傳到我們耳中,我們願意知道這些事是什麼意思。”
他們是在邀請保羅發表演講,保羅當然很願意。事實上,這正是他來到此地的目的。於是,他可能站到一塊木板或石頭上麵,清清喉嚨,然後開始了那篇不朽的演講:
“眾位雅典人哪,我看你們凡事都很敬畏神。你們都非常虔誠。因為我行經這裏的時候,觀看你們所敬拜的,我見到一座祭壇,上麵寫著:給未識之神。
看,這證明了雅典人是非常虔敬,深怕疏忽了任何一位他們所不認識的神,就將一座祭壇獻給未識之神。這就像某些綜合保險囊括了所有可能的保險一樣。
你們所不認識而敬拜的神,我現在告訴你們。”
於是,他成功了,這場演講也永載史冊。
所以說,要想說服別人,或想讓別人對你的話留下印象,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你的觀念植入到他們的心靈裏,並且避免讓對方產生對立的思想。能這麼做的人,必能在演講時發揮極大的力量去影響別人。
向你的聽眾表示善意,向這個世界表現善意……甚至向你的對手顯示,你的意見和他信仰的某些觀念類似,他就不會拒絕你的意見了。這個方法一般不會引起對方產生對立的情緒和意見。
人類心靈的運行是有自己的規則的。一般人通常缺乏這種敏感性,以至很難進入對方充滿防衛力量的根據地。一般人通常有個錯誤觀念,以為要進入那個根據地,就必須發動正麵的攻擊,猛烈摧毀那塊基地。但結果如何呢?對方會開始產生敵意,心靈也開始緊閉封鎖起來。然後穿著鎧甲的武士抽出長劍——一場言語之戰就開始了,雙方都不免傷痕累累。結果通常是兩敗俱傷,誰也沒法說服誰。
每個現實中生活的人幾乎每天都得麵對和你意見不同的人,並且就某些話題與人們相互討論。你是不是想盡力去影響這些人,使他們同意你的看法?無論是在家裏、辦公地點、或其他社交場合都如此?是要采用林肯模式或麥克米倫模式?果真這麼用心,你就真是兼具外交手腕和敏銳判斷能力的可貴人才了。請記住伍德·威爾遜總統的話:“假如你對我說:‘讓我們坐下來討論討,結果我們意見不同,不同之處在哪裏,問題症結在哪裏?’我們就會發現,其實我們隻是少部分觀點上不同,大部分還是一致的。隻要彼此有耐心,開誠布公,還是可以步調和諧的。”這也是我們人之為人共同的基礎。
縮短心理距離
美國的汽車製造業一直處於激烈的競爭之中。進入20世紀60年代後,一向很有名氣的美國汽車公司,受到福特、通用兩大汽車公司的聯合夾擊,銷售銳減,庫存嚴重,營業額直線下降。一天上午,公司會議室裏坐滿了神情嚴肅的股東,大家一言不發,在等一位據說能挽回敗局的神秘人物。片刻,會議主席引進一位看上去30多歲、相貌迷人、輕鬆自信的女士。主席說道:“我們討論如何奪回市場,應該聽聽廣告界人士的意見。這位是瑪麗·威爾斯女士。”沒有掌聲,隻有一雙雙冷漠的眼睛,一張張板著的麵孔。對此,瑪麗鎮定自若。隻見她親切一笑,滿含柔情地開始演講:“我非常理解各位的心情,也深切了解我的力量遠不足以為各位分憂。事實上,活力存在於各位自己,根本無需外人分擔。”
短短幾句話,看似平常,卻包含著巨大的心理作用。首先,它似春風,消融了會場的冰雪;其次,它不是生硬的說教,而是真誠的理解、平等的交換;再次,也是最重要的,這些股東們都是企業界的強人,雖身處逆境,但不甘心失敗,總想憑自己的力量擺脫困境。瑪麗的話一下子抓住了股東們的心。
“雖然貴公司的命運掌握在各位自己手中,但是別人的一點微不足道的小意見,也很有可能啟發各位的靈感,去找出挽回頹勢的良方。”瑪麗接著講下去,“坦白地說,貴公司的汽車在設計上、造型上都敵不過福特車,但有一點卻是可以不輸給它們的,那就是對顧客的愛心……”
瑪麗真誠、坦率地指出了公司的弱點與優勢,使股東們對自己的公司有了清醒的認識。此刻股東們不再懷疑演講者,而是對她佩服極了。他們看著瑪麗,急於想知道:改變自己公司的力量在哪裏呢?瑪麗乘勢擴大戰果,熱情講道:“各位千萬不可深藏不露,要想法把自己的優點強調出來,要讓消費者了解你們對顧客的愛心!”精彩!會議室裏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其後,美國汽車公司改造、更新了產品,銷路逐漸大開,終於走出了困境。
我們知道,演講的聽眾往往是多種多樣的,從對聽演講的態度上說,有願意聽的,有持無所謂態度的,也有不願意聽的,甚至還有持對立情緒的。麵對後幾種聽眾發表演講時,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改變聽眾的這種不良心理。而達此目標的一個有效途徑,就是設法縮短同聽眾的心理距離,使聽眾信任你、敬佩你、歡迎你,感到你是他們的知心人。
讓聽眾進入演講角色
美國演講家拉賽爾·康維爾博士有一個著名的演講題目——《大量的鑽石》,據說已經演講了將近6000次。也許有人會以為,一個重複了這麼多次的演講,恐怕會在演講者的頭腦中形成了一套固定不變的程式,甚至連演講的語調、態勢都不會走樣。然而,實際上並非如此。康維爾每次演講都有新的內容,而這新內容正來自每次演講的新的聽眾。他是如何做的呢?他說:“我去一個鎮子或是城市訪問,盡量早一點到達那裏,以便去訪問一下郵局的局長、理發師、旅店經理、小學校長以及一些部長們,然後我走進商店,跟人們交談,了解一下他們的曆史,他們都有哪些要求。接下來我就向那些人做演講,內容正好適合於當地聽眾的那些題目。”把聽眾拉進演講中,使他們感到這次演講就是專門為他們準備的,這就不能不引起他們的極大關注。
人們最感興趣的是什麼?當有人向素有“英國報界皇帝”之稱的威廉·拉道夫·希爾斯特提出這個問題時,他回答道:“他們自己。”
的確,對於聽演講的聽眾來說,如果演講的內容與他們毫不相關,他們是不會願意來聽的。相反,如果演講者講的是聽眾所關心的國家大事、社會問題和人生理想等諸如此類的話題,那麼,聽眾就會比較喜歡。然而,如果演講者直接把聽眾作為演講的話題,並且演講的內容直接涉及聽眾的切身利益,那麼,他們就會洗耳恭聽。
使用迂回策略,不壓服聽眾
大文豪莎士比亞在他的戲劇中有這樣一件事情。
公元前44年,羅馬執政者愷撒被布魯特斯及其同謀者殺害了。在愷撒的葬禮上,馬克·安東尼上台發表演講,其目的是向聽眾揭露布魯特斯的陰謀和罪行,使聽眾反對他而擁護自己。如果演講成功,安東尼就有希望成為愷撒的繼承人。但是,由於布魯特斯早已向群眾進行了宣傳,強調他們是為拯救羅馬才理所當然地殺了愷撒。而不明真相的聽眾則相信了布魯特斯,並將他及同謀者視為英雄。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安東尼一開始就直截了當地說:布魯特斯是陰謀家,是騙子;愷撒是好人,是不該死的。那麼,群眾不僅不會買他的賬,反而還會把他轟下台去,甚至把他絞死。安東尼沒有貿然行事,而是采取了迂回策略,欲擒故縱,欲進先退。
“我是來參加愷撒葬禮的,而不是來頌揚他的。”安東尼一開始表示了平和的、聽眾樂於接受的態度。接著,他很有禮貌地提到布魯特斯,認為“布魯特斯是一位高尚的人”,他為羅馬的利益殺害愷撒一事似有道理。而後,他才慢條斯理地向聽眾說了一遍。每說一點,就使聽眾對布魯特斯的看法改變一點,而向他自己的看法靠近一點。等到安東尼判定了聽眾已經疏遠了布魯特斯,而站到了和自己相同的立場時,才轉而直接地、猛烈地攻擊起布魯特斯的觀點及其為人。群眾聽後頓時義憤填膺,在會場上尋找布魯特斯及其同夥,並吼叫著要去燒布魯特斯的房子。安東尼的演講獲得了圓滿的成功。而如果安東尼直接拿出自己的觀點,抨擊布魯斯特如何有罪,恐怕就難以收到這樣好的效果。
在演講中,意想不到的事情隨時都可能發生。
也許由於演講者出現了失誤,也許由於會場上出現了意外情況,以致使某些聽眾做出不合適的舉動。在此情況下,作為演講者,你一定要謹慎從事,千萬不可貿然批評和指責聽眾。任何人都是不樂意在大庭廣眾之下遭到批評和訓斥的。如果演講者在台上直接批評聽眾,那就不僅使受批評者本人,也會使其他聽眾對你產生反感。“請注意聽講”、“不要交頭接耳”、“不要喧嘩”、“看書的人把書收起來”,類似這樣的話語,若是會議主持人說還可以,演講者最好不要這麼說。
一旦遇到上述情況,演講者應以善意的態度和委婉的語氣,說服和引導聽眾。不妨可以這麼說:“既然我已經講了,就請大家允許我把話講完吧”、“也許我講得很一般,但能使你們從中吸取點教訓,也是好的。”當然,更好的方法是立刻調整演講的內容和方式,增強對聽眾的吸引力。
當你以說服聽眾為目的而發表演講時,如果聽眾原有的觀點剛好與你的相反,那麼,你所麵臨的就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要想說服聽眾放棄他們原有的觀點,轉而接受你的觀點,那就必須使用特殊的技巧。如果采取迂回策略,即所謂欲擒故縱的方法,倒是有可能達到預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