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聖誕之夜的特定氛圍中,演講者娓娓述說共同的血緣、文字、信仰、理想,以及共同的奮鬥結下的同誌般的情誼。這些共同的體驗把彼此的心連在了一起,實現了雙向交流,喚起聽眾溫馨親切的心理感受。
使用反問法
演講中的反問句並不需要聽眾來回答,而是一種表達強烈情感、進行雙向溝通的手段,以反問的方式來喚起聽眾的心理共鳴,能激起聽眾心中的波瀾,把演講推向高潮,增強演講的鼓動性和感染力。
某青年的演講《我不願做這樣的飛鴿》中有這樣一段話:
“我們怎能嫌棄腳下的土地,難道她不是960萬平方公裏的組成部分?我們怎能嫌棄大別山貧窮,難道她本來就應該是這個模樣?難道祖國的兒女隻有躲開的理由,而沒有建設的義務?難道一個新時代的人,一個有血氣的青年能做這樣的‘飛鴿’”?
可以看出這一連串的反問,寓答於問,反複激發,句句扣人心弦,字字催人猛醒,使聽眾產生強烈的心理共鳴。
總之,演講者要善於根據不同的內容、形式、語境、對象等,選擇恰當的手法,叩擊聽眾的心扉,震撼聽眾的心靈,喚起聽眾的共鳴。當然,也可以綜合運用幾種手法,對聽眾進行多角度、多層次、多渠道的心理激發,打動聽眾、征服聽眾,取得最佳的演講效果。
適當使用想象手法
人的一切行為都離不開想象。在演講中,運用想象激發聽眾的心理共鳴,變演講者的有意想象為聽眾的無意想象,變演講者的創造想象為聽眾的再造想象。通過演講者繪聲繪色的描述和生動形象的比喻,使聽眾在內心再現演講者描述的藝術境界,從而心馳神往,深受感染。
使用想象手法更容易喚起聽眾共鳴,接受自己的演講。
更好地展現個人魅力
演講需要演講者表達自己的思想,它是一種口語表達的藝術活動,口語化是使演講產生魅力的訣竅。如果演講者不顧口語表達的實際需要,不顧時代進步的需要,一味咬文嚼字,堆砌詞藻,很容易使演講變得枯燥無味,倒人胃口。為了實現演講口語化,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麵的問題。
運用適合口語表達的句式
現代漢語句式多樣,為句子選擇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從句子的長短來說,在通常情況下,形體簡短、修飾成分和連帶成分少的短句比長句更適於口語表達。
聞一多先生在《最後一次演講》中的一段話:
“今天,這裏有沒有特務?你站出來!是好漢的站出來!你出來講!憑什麼要殺死李先生?殺死了人,又不敢承認,還要誣蔑人,說什麼桃色事件,說什麼共產黨殺共產黨,無恥啊!無恥啊!這是某集團的無恥,恰是李先生的光榮!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殺,是李先生留給昆明的光榮,也是昆明人的光榮!”
在這裏,聞一多先生用反問式、感歎式的小短句如連珠炮彈,頻頻射出,淋漓盡致地吐出了演講者的胸中塊壘,喊出了人民的憤怒吼聲。短句表達簡潔有力、明快曉暢的特點,由此可見一斑。
整句是一種講究句子結構整齊、勻稱的句式,演講中如果注意把短句和整句自然地結合起來,也很適合口語表達。
演講應避免使用那種帶著“學生腔”、“八股味”的過長句子,也要避免使用仿製的歐式句子。
例如,有這樣的演說詞:“同學們,我們一定要學習老山前線戰士那種像漫山遍野的小草一樣,無人知曉卻綠遍天涯的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句子過長,說起來拗口憋氣,聽起來也不容易把握語義的中心。又如:“作為被人們稱做‘時代幸運兒’的大學生的你們,應該為自己的美好理想而努力奮鬥了,如果你們已經確定了自己的奮鬥目標的話。”仿製的歐式句,很不適合中國大眾的口味,應盡量避免。
運用適合於口語表達的口氣
演講時說話的口氣及其表達方式對實現口語化也很重要。美國口才訓練專家桑迪·林弗說:“聽眾越是感到你在與他們交談,你演講的效果就越好。”用親切商量的口氣,采用與聽眾談心的方式來演講,話語就會來得自然、真切,就容易縮短與聽眾的距離,獲得“聲人心通”的效果。
演講大都是議論性的,說話的口氣往往帶著“論辯”的色彩。但是,如果一直用“論辯”口氣做演講,就會給聽眾一種居高臨下、傲視他人的感覺。如果能適當地采用敘述或抒情的方式,口氣就會變得和緩、親熱、平易起來。用親切的敘事和熱烈的抒情來代替抽象、空洞的議論,或在議論中插入生動的故事,已成為現代演講的共同特征。
另外,要實現演講語言的口語化,在運用修辭方式時也應注意與口語表達的特點相適應。比如,運用比喻,最好是因境設喻,淺易而直接;引用古典詩文,最好是翻譯成現代白話;使用借代辭格,最好是有通俗明了的解釋等。
選取有利於口語表達、能充分體現通俗曉暢風格的詞語
現代漢語的詞語,從音響效果來說,通常是雙音節或多音節詞比單音節詞容易讓人聽得清楚。為適應口語表達“口傳”、“耳收”的特點,演講應多用雙音節或多音節詞。比如,說“當我走上演講台時”就不如說“當我走上演講台的時候”順口入耳;說“因我沒經專門的演講訓練”就不如說“因為我沒有經過專門的演講訓練”舒緩清晰。當然,單音節或雙音節詞語的選用不是絕對的,這裏麵還有話語的音節配合問題。話語中詞語音節要搭配勻稱,一般單音節詞與單音節詞相配、雙音節詞與雙音節詞相配,或四音節詞組與四音節詞組相配。
除了聲音要配合勻稱外,用詞風格也很重要。演講時多用些經常出現在群眾口語裏的“現成話”,如俗語、諺語、歇後語等,要比書麵語常用的“典雅語”,如成語典故、外來詞語、專門術語等更顯得淺易通俗、生動活潑。
演講最忌不合時宜的文白夾雜和濫用深奧生僻的成語典故,因為它不僅說起來拗口憋氣,而且聽起來也晦澀難懂。
讓自己的演講語言易於被聽眾接受,喚起聽眾的共鳴,展現個人的魅力,這些都需要我們注意自己的口語表達技巧,努力使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不斷提高。
讓演講具有時代氣息
演講能準確地反映社會情況。隨著社會的發展,演講也不可能一成不變。而是要加強當時的時代特色。
要加強演講的時代特色,可著重從以下三方麵努力。
一、把時代特色融入演講內容
1.貼近現實舉新例
有的演講,一談“勤奮”,便是祖逖聞雞起舞,匡衡鑿壁偷光;一說“學雷鋒”,就是汽車上讓座位,令人體會不到其時代的特色。因此,演講中實例、數據等材料的選用,須盡力貼近現實、貼近聽眾,使大家明白你是今人在講今人事,絕非今人念著古人經。我們應充分利用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現代化傳播工具提供的信息,多多使用“前不久”、“昨天”、“今天”、“剛才”所獲知的實例,使我們演講的內容始終湧動著活潑的當代氣息。
2.確立富有時代特征的演講主題
演講者應充分考慮當今時代的新要求、新任務、新特點、新思潮,自然也包括黨和國家新的方針政策。要站在時代前列,敏捷地追蹤時代信息,大膽提出並回答廣大人民群眾關心的、現實生活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提煉出合乎社會曆史發展方向的、具有深刻時代性的主題。
3.善用舊材翻新意
巧妙選用舊材料,推陳出新,賦予新意,同樣可以表現深刻、新穎的思想內容,加強演講的時代特色。
二、選擇的演講形式要符合當時群眾的需求
演講語言作為傳播演講信息的重要工具,語言在演講形式中占據十分獨特、十分重要的地位。加強演講語言的時代特色,可從以下方麵著手。
1.演講的總體節奏變化要符合時代要求
不同類型的演講有不同的節奏,不能絕對化。但若站在曆史高度來看,現代人的語速、節奏比古代人要快,這已為事實所證明。所以,今天在講台上仍以一詠三歎、拖泥帶水、慢三拍的“之乎者也”,八股式的“起承轉合”,如此節奏,顯然不合當代人的接受習慣。節奏問題也涉及演講的結構布局。從宏觀上講,適當地加快語速,結構上來點不落窠臼的有跨度、有跳躍的安排,對突出演講的當代特色不無裨益。
2.詞彙的變化要引起注意
語言是隨著人類社會發展而發展變化著的,語言三要素中(語音、詞彙、語法),詞彙變化最大。新生詞不斷出現,原有的詞賦予新意時有所見。一般詞彙中的政治術語、習慣用語,有的時間性極強,隨著年代的演進而不斷變化。演講者應及時準確地把握這些變化,運用最能貼近現實,能引起同時代人共鳴的“現代語”、“習慣語”。
3.態勢語言要常更新
演講離不開適度的表情、手勢、姿態等態勢語言。一般地講,各民族有其相對固定的態勢語言,然而某些特定動作態勢,也往往帶有時間性,打上了一定時代的烙印。古代文人閉目捋須、一句三搖頭的迂腐姿態;“文革”中“一個大姑娘,穿件紅衣裳,站在高坡上,揮手指方向”的演講定勢;左手高舉,右手食指中指相並,直指地下,再猛一跺腳的“打翻在地,再踏上一隻腳,叫他永世不得翻身”的滑稽態勢,都具有其特定時代的色彩,今天肯定不能再用。而諸如食指拇指彎曲如“O”(OK!)以示滿意,食指中指斜立如“V”狀以示勝利等動作,在今天的演講中適時運用,對於體現其時代特征,自然有其作用。
三、重視演講的時代特色
時代特色不隻是在確立演講主題時應注意的問題。時代特色不僅是立意問題,它與演講的內容和形式都有著密切的聯係。
對於時代特色,應該從以下兩方麵來認識。
一方麵,指演講的內容(主題、材料等)必須源於當時時代所提出來的要求、問題和任務,代表千百萬群眾的意願和呼聲;另一方麵,指演講的形式(結構布局、語言調遣、表現手法等)應符合當代聽眾的接受習慣,與時代要求同步。
能否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是一次演講價值大小的重要尺度,我們必須高度重視,並應將此貫穿於從演講準備到演講實施的整個過程。馬克思和恩格斯早就認為:幫助聽眾弄清社會現實中的複雜現象,有助於解決迫在眉睫的社會問題,這是演講藝術的本質特征。他們的觀點,是對正確認識和高度重視演講的時代特色這一問題的最好說明。
形成獨特的演講風格
風格不是一兩天就能形成的,它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獨特的演講風格對於演講者的演講生涯可以說是至關重要的。形成自己獨特的演講風格,將使自己在眾多的演講者中出類拔萃,可是演講風格的形成要切合自己的性格、身份、教養、經曆等。不能盲目模仿他人的演講風格。
讓演講切合自己的性格
假如你是一個性格內向的人,你最好把這種穩重的深思熟慮的特點帶到你的演講中來,以看問題的深刻來說服聽眾。假如你是一個性格外向的人,你最好把這種直爽豪放、開誠布公的特點帶到你的演講中來,以洋溢的情感來感化聽眾。假如你憤世嫉俗,你就多說些慷慨激昂的言語。假如你通達世故,你就多說些蘊涵哲理的言語。人的性格千千萬萬,抓住自我,認識自我,發揮自我的長處,那麼,創造你的個人風格就有了良好的開端。
任何一個人與另一個人相比,其性格總有千差萬別。例如有的人穩重練達,有的人輕浮咋呼;有的人城府極深,有的人天真爛漫;有的人謙虛謹慎,有的人驕傲狂放;有的人虛偽奸詐,有的人真誠忠厚;有的人充滿信心,有的人自卑自棄;有的人機警靈活,有的人愚魯遲鈍……就是同一類型的人,其間又有著許許多多細微差別。講話時努力使語言切合自己的性格,這也是形成個人演講風格的一個重要手段。
切合自己的身份
你是一個教師、大學生、工人、農民,或是一個幹部,演講時都會與聽眾形成一種特定的臨時關係。注意,不管你在編寫演講詞時,還是即興發表意見,說話符合你的身份,就容易形成獨特的個人風格。所謂身份,就是演講者的年齡、輩分、社會地位、經濟地位以及在演講時與聽眾的關係中所處的位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