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說服聽眾的方法和技巧(1)(1 / 3)

說服聽眾的技巧

說服聽眾要講究一定的技巧。如果能把勸說的動機隱藏起來,重點安排有說服力的內容,把問題說到點子上,慢慢滲透,步步為營,這樣的說服能不成功嗎?

把勸說的動機藏起來

古希臘有個神話,說宙斯給潘多拉一個盒子,盒子裏麵裝著這個世界所有的罪惡和苦難。宙斯告訴她絕對不能打開。潘多拉很好奇,越是不讓打開,她就越想打開盒子,看看裏麵到底裝了什麼。結果她打開了盒子,放出了世界上所有的罪惡。

這種心理在現實生活中確實存在,越是禁止的東西,人們越感興趣,越難得到的東西,也就越顯得珍貴。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呢?心理學家認為:人類有一種探究的本能,遇事都想知道個究竟,以揭示其奧秘。就是這個本能激發了人們的好奇心,驅使人們去解開事物的真相。

利用這個道理,我們要勸說別人時,為了增強信息的影響力,就需要把勸說動機巧妙地“隱藏”起來,讓被勸說者感到“意外”地獲得了勸說的信息,可有效地增加信息的可信度。

在改變人們的態度時,也可以根據逆反心理的特點,把某種勸說信息以不宜泄露的方式表達給被勸說者,或者以不願讓人們多得的方式出現,就可能引起人們對這一信息的重視,使他們毫不懷疑地接受它。

有時候耳語也能起到這樣的效果,喃喃細語是富有情趣的。你看戀人隻有在很甜蜜的時候才會肩並肩地竊竊私語,吵架的時候絕不會如此。勸說他人也是如此。我國有個成語叫做“促膝長談”,意思就是靠在一起說知心話。坐在一起麵對麵和風細雨地談,比站著喊更能讓人感到親切。如果你說話的聲音由於情感的融合而逐漸變小,那麼心理的交流也就會逐漸順暢,兩個人的心靈溝通了,勸說自然也就容易起來。

重點安排有說服力的內容

在紮實的邏輯分析和了解聽眾態度的基礎上進行說服策略的規劃。選擇和安排更具說服力的演講內容。

我們對說服的藝術進行理論分析的做法受到兩位社會科學家的影響,他們是佩蒂和卡西波。他們在大量經驗證明的基礎上,提出有兩條截然不同的“說服途徑”。

在第一種情況下,某人對支持某個觀點的信息做出認真細致的考察,在認為它真實可靠後,他才被說服(理性途徑)。而第二種情況則可能僅僅是因為某些啟發性的提示,說服的目的就達到了。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沒有對支持觀點的相關信息做出必要審查就輕易地改變了態度(感性途徑)。

因為聽眾精力有限,所以他們無法對所有的問題給予一視同仁的重視。有些情況下,說服別人可能隻需稍作暗示,不需全麵論證。現在我們假定你的演講題目對聽眾非常重要,值得他們進行深入思考。我們一方麵期望演講者自己能具備說服他人的能力,另一方麵也期望聽眾有能力去理解他人的演講,但是訓練如何傾聽演講卻並非本書要旨所在。我們不能對聽眾有過多要求,因此在演講中采用理性的說服方式是最恰當的。

如果你能夠通過詳盡的分析來成功地說服別人,並且已經投入大量精力精心準備你的演講,那麼為什麼不采取這種方式呢?當然,如果采用某種富有感染力的演講風格去影響聽眾的情緒,希望他們不假思索就改變想法,這種做法通常會更容易一些。但是,對演講的主題進行全麵、詳實而充分的論證,往往能更有力地說服聽眾,其影響也更深遠。

說得多不如說得巧

明武宗時,秦藩請求加封陝邊地,而此地在戰略上十分重要,與國家社稷的關係更是緊密相連,但是皇上受人攛掇,已經同意了,叫大學士們起草一個加封的詔書。梁文康承命起草了這份詔書,他巧妙地采用正話反說的方法表達了勸阻皇帝、改變封地的意見。

他寫道:“過去皇太祖曾詔令說:‘這塊土地不能封給藩王,不是吝嗇,而是考慮到它的地廣物豐,藩王得到後一定會多養士兵馬匹,也一定會因富庶而變得驕縱。如果此時有奸人挑撥引誘,就會行為不軌,有害於國家。’現在藩王既然懇請得到這塊土地,那麼就加封給你吧!一旦得此地之後,不要在此收聚奸人,不要在此多養士兵馬匹,不要聽信壞人挑唆,圖謀不軌,擾亂邊境,危害國家。否則,那時想保全自己的妻子兒女都不可能了。請藩王在此事上慎之又慎,不要疏忽。”

皇上看到詔書很憂慮,覺得不把此地封給藩王為好。梁文康在這裏運用了巧妙的說服戰略,從而阻止了土地的濫封。

這個故事說明在說服的過程中,與其喋喋不休地進行勸說,不如通過巧妙的方法進行點撥。前者令人生厭,效果甚微;後者巧妙而簡潔,收效也很顯著。

曲徑通幽

我們在說服別人的過程中,若既不能速戰速決迅速找到最佳突破點,又無法正麵與其交鋒打消耗戰,那麼不妨繞繞彎,曲線救國。

清朝著名才子紀曉嵐很善於駕馭言語,一次,乾隆皇帝想開個玩笑考驗紀曉嵐的辯才,便問紀曉嵐:

“紀卿,‘忠孝’二字作何解釋?”

紀曉嵐答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為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是為孝。”

乾隆立刻說:“那好,朕要你現在就去死。”

紀曉嵐:“臣領旨!”

乾隆:“你打算怎麼個死法?”

紀曉嵐:“跳河。”

乾隆:“好吧。”

乾隆當然知道紀曉嵐不可能去死,於是靜觀其變。不一會兒,紀曉嵐回到乾隆麵前,乾隆笑道:“紀卿何以未死?”

“我碰到屈原了,他不讓我死。”紀曉嵐回答。

“此話怎講?”乾隆疑問道。

“我走到河邊,正要往下跳時,屈原從水裏向我走來,他說:‘曉嵐,你此舉大錯矣?遙想當年楚王昏庸,我才不得不死;可如今皇上如此聖明,你為什麼要死呢?你應該回去先問問皇上是不是昏君,如果皇上說他跟當年的楚王一樣是個昏君,你再死也不遲啊’?”

乾隆聽後,放聲大笑,連連稱讚道:“好一個如簧之舌,真不愧為當今的雄辯之才。”

紀曉嵐巧用“迂回出擊”的技巧,在毫不損害乾隆麵子的情況下,點出他的無理之處,一舉令他折服。很顯然,乾隆是根據紀曉嵐提出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為忠”之論叫他去死,此令順理成章。紀曉嵐臨陣進退皆無道理,隻有迂回出擊,方能主動創造契機,指出如果皇上承認自己是昏君,他就去死。而乾隆當然不可能承認自己是昏君,故紀曉嵐很自然地也就把自己從“死”中解脫出來,為自己找到了一個充分的不死理由。

公元前265年,趙國的趙太後剛執政不久,秦國就發兵前來進攻。趙國求救於齊國。齊國提出必須以趙太後的小兒子長安君作為人質,才肯發兵相救。但是趙太後舍不得小兒子,堅決不允。趙國危急,群臣紛紛進諫。趙太後依舊堅決地說:“從今日起,有誰再提用長安君當人質,我就往他臉上吐唾沫?”大臣們便不敢再多說什麼。

有一天,左師觸讋要麵見趙太後,趙太後認為觸讋一定是為了勸諫而來,於是她便擺開了吐唾沫的架勢。不想觸讋慢條斯理地走上前,見了太後,關心地說:“老臣的腳有毛病,行走不便,因此好久未能來見太後,我擔心太後的玉體,今天特地來看望。最近太後過得如何?飯量沒有減少吧?”

太後答道:“我每天都吃粥。”觸讋又說:“我近來食欲不振,但我每天堅持散步,飯量才有所增加,身體才漸漸好轉。”

趙太後聽觸讋不提人質的事,怒氣也漸漸消了。兩人於是親切、融洽地聊了起來。

聊著聊著,觸讋向趙太後請求道:

“我的小兒子叫舒祺,最不成才,可是我偏偏最疼愛這個小兒子,懇求太後允許他到宮中當一名衛士。”

太後趕緊問觸讋:“他幾歲了?”

觸讋答:“十五歲。他年歲雖小,可是我想趁我在世時,趕緊將他托付給您。”

趙太後聽到觸讋這些愛憐小兒子的話,深有同感,便忍不住與他閑談。

太後說:“真想不到你們男人也疼愛小兒子呀?”

觸讋說:“恐怕比你們女人更愛小兒子。”

觸讋見時機已到,於是把話題深入一步,說:

“老臣認為太後愛小兒子愛得不夠,遠不如太後愛女兒那樣深。”太後不同意觸讋的這個說法。

觸讋解釋道:“父母愛孩子,必須為孩子作長遠的打算。想當初,太後送女兒遠嫁燕國時,雖然為她的遠離而傷心,可是又祈禱她不要有返國的一日,希望她的子子孫孫相繼在燕中為王。太後為她想得這樣長遠,這才是真正的愛。”

太後信服地點了點頭。觸讋接著說:“太後如今雖然賜給長安君許多土地、珠寶,但若不使他有功於趙國,太後百年之後,長安君能自立嗎?所以我說,太後對長安君不是真正的愛護。”

觸讋這番話說得趙太後心服口服,同意給長安君準備車馬、禮物,送他去齊國當人質,並催促齊國出兵。而齊國也很快就出兵解了趙國之圍。

觸讋說服趙太後的方法,便是運用曲徑通幽、以迂為直策略的典範。

英國軍事家哈利也曾說過:“在戰略上,漫長的迂回道路,常常是達到目的的最短途徑。”

點滴滲透

一點一滴地把自己的意見和想法傳達給對方,讓對方慢慢接受你的觀點和想法是說服的一個技巧。通過點滴滲透我們才能一步一步走進對方的心裏。具體來說,點滴滲透有下麵這些方法可以采用。

一、了解對方的想法

想要讓對方同意你的意見,第一點就是要設法先了解對方的想法與憑據來源。曾經有一位很優秀的管理者說:“假如客戶很會說話,那麼我就有希望成功地說服對方,因對方已講了七成話,而我們隻要說三成話就夠了?”事實上,我們大多數人為了要說服對方,就精神十足地拚命說,說完了七成,隻留下三成讓客戶“反駁”。這樣如何能順利圓滿地說服對方?因此,應盡量將原來說話的立場改變成聽話的角色,去了解對方的想法、意見,以及其想法的來源或憑據,這才是最重要的。

二、接受對方的想法,同時也讓對方接受你

如果對方反對你的新提議,是因為他仍對自己原來的想法保持不舍的態度,且他的看法尚有可取之處,那麼此時最好的辦法,就是先接受他的想法,站在對方的立場想問題,最好能說出對方想講的話。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當一個人的想法遭到別人一無是處的否決時,極可能為了維持尊嚴或咽不下這口氣,反而變得更倔強地堅持己見,排拒反對者的新建議。若是說服別人淪落到這地步,成功的希望就不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