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怎樣讓聽眾樂於接受(2)(1 / 3)

二、恭維聽眾

在向一個教師工作小組發表演講時,其中一位演講者采用了這個辦法:

你們放棄了星期六上午的閑暇時間來到這裏,這可不是普通老師的典型做法。很多研究表明,誌願參加教師技能培養工作小組的老師是最出色的教師。那些最需要改進技能的教師不是在座的各位,不對嗎?但是稍微再溫習一下總是有好處的。一流的教師希望精益求精做得更好。也許我們可以共同想辦法,幫助那些水平一般卻沒有來參加學習的老師。

每個人都願意受人恭維,隻要這種恭維是針對個人的,並且不太拙劣。如果聽眾覺得你喜歡和佩服他們的某些特點,可能會更加積極地做出反應。

三、提及介紹人或某位聽眾

與一群人建立關係的一個好辦法是表明你和他們當中一位受人歡迎的成員關係密切。

張教授,謝謝你在介紹中講了我很多好話。你們知道,提到某些發言人,人們會說“這個人不需要介紹”。我不是這樣的人,我需要別人的介紹。張教授知道這一點,所以他很體貼地沒有提到,在我們相交十五年的過程中,曾經有許多次他不得不幫助我脫離困境,這樣說既是比方也是實情。

四、講幽默故事

在企業溝通課上,一位學員這樣開始比較曆史成本會計與重置成本會計:

一名法國氣球飛行家曾經飛越了英吉利海峽,在一片麥田裏降落下來。他看到一個英國人,問道,“對不起,您能告訴我我現在在什麼地方嗎?”英國人回答說,“當然可以,你站在一塊麥地中間。”“你一定是一位會計師。”氣球飛行家說道。“太奇怪了,”英國人說,“你怎樣知道的呢?”“很容易,”氣球飛行家說“你的回答非常典型:完全正確而毫無用處。”

相似的幽默感可以成為建立良好關係的基礎,不管是人際交往還是與一群人的接觸。向你的聽眾表明,你和他們嘲笑同樣的事情。但是,這個辦法尤其有風險。

引人入勝的訣竅

有些人說話雖然在內容上不占優勢,但他的說話方式卻會給人一種非常迷人、令人舒服的感覺。畢竟說話者有其本性,每次對話會因為說話技巧的不同而有各種不同的回響和反應。那麼,使對方願意聽我們說話並把他步步引入對話的絕佳境地有什麼技巧呢?

1.風格明快

生活中大多數人不喜歡晦暗的事物,即使草木也需要陽光才能生長。同樣,給人陰沉感的談話,會讓人有疑慮感、厭惡感及壓迫感。反之,說話簡潔明快,則容易讓人接受。

2.聲音獨特

有的人說話的聲音給人一種享受,因為他的嗓音實在是很動人。他們談話時,非常注意說話的聲音,而選擇說話的聲音,完全依靠他們的天賦、個性及所要表達的情感而變化。有條件的話,你可自我充當對象,把自己的話錄下來再仔細地聽,你可能會吃驚地發現,自己說話竟有那麼多毛病。這樣經常檢查,發音的技巧就會不斷提高。

3.語氣肯定

每個人都有自尊心,很容易因為某些微不足道的事就感到自尊心受損。如此一來,你要在談話中稍不注意說話的方式、方法,他(她)會立即反射性地表現出拒絕的態度。所以要對方聽你說話,首先得先傾聽對方要表達些什麼。所謂“說話語氣肯定”並不是指肯定對方說話的內容,而是指留心對方容易受傷害的感受。

4.語調自然

自然的聲音總是悅耳的,在交談中我們應該注意,交談不是演話劇,無論你是什麼樣的語調,都應自然流暢,故意做作的聲音隻能事與願違。當你交談的對象不是一個人,而是許多人時,應采用以下的技巧:當前一個人聲音很大時,你開始說話時就可以壓低聲音,做到低、小、穩;當前一個人音量較小時,你的開始句就要略提高嗓門,清脆響亮,以引起大家的注意。

5.習慣用法

人類生存在當今的語言環境中,對於語言擁有自己的運用標準,一旦不符合標準,就會產生不協調的感覺,其中包括語氣與措辭。在人際關係中,確實有必要根據實際情況或對方是誰而分別使用適當的語言。如果不分親疏遠近,一律以和同事談話時的措辭來談,那麼對方將不會老老實實地聽我們說話。

“太好了!”“好棒喲!”“真可怕!”這些都是一般女孩子說話時常會冒出來的感歎詞。當然,這也是一種感情洋溢的表現。一句話若沒有抑揚頓挫,則流於平淡,引不起對方的興趣,若能添一些感歎詞,則能增加彼此之間談話的氣氛,但要適可而止,過多的感歎詞,也會抹殺言辭的重要性,使對方不能分辨你的意思。

6.思路清晰

當之前的談話爭論不休,而且沒有頭緒時,你站出來講話,就要力求語句簡短,聲音果斷,有條理。

在大眾場合發言時,你要想清楚自己講什麼,怎麼講,講到什麼程度。再者最好不要夾在中間,要麼趕在前麵,要麼最後再講,這樣才能使人印象深刻。

把聽眾引入情景的幾個方法

怎樣才能讓聽眾實實在在的參與到演講情境中來呢?怎樣才能更好的激發起聽眾聽演講的欲望呢?我們可以給聽眾一定的心理暗示,也可以喚起聽眾的想象,從聽眾感興趣的事情出發,用幽默的方法表達出來……這些都是把聽眾引入情境的有效方法。

給聽眾心理暗示

馮玉祥當旅長時,有一次駐防四川順慶,恰巧另外一支“友軍部隊”也在附近駐紮。“友軍”將驕兵惰,官長上街都穿著黑花緞子馬褂,藍花緞子袍子,青緞的刺花雲子靴,在街上搖搖擺擺,像當地的富家公子一樣。這同素樸而紀律嚴明的馮部軍隊形成了鮮明對照。有一天,馮將軍聽到這樣的報告:“我們的士兵在街上買東西,第四混成旅的兵見到了,就譏罵我們,說我們穿得不好,罵我們是孫子兵。”馮聞之,隻是淡淡一笑,說:“由他們罵去,有什麼可氣的,不要理它。”但見官兵餘怒未消,他感到有可能出亂子,便立即集合全體官兵,做隊前講話:

剛才你們來報告,說第四混成旅的兵罵我們是孫子兵,聽說大家很生氣,可是我倒覺得他們罵得很對。按曆史的關係說,他們的旅長曾做過二十鎮的協統,我是二十鎮裏出來的,你們又是我的學生,算起來你們不正是差兩輩嗎?他們說你們是孫子兵,不是說對了嗎?再拿衣服來說,緞子的兒子是綢子,綢子的兒子是棉布,現在他們穿緞子,我們穿布衣,因此他們說我們是孫子兵,不也是應當的麼?不過,(語調提高)話雖這麼說,若有朝一日開上戰場,那時就能看出誰是爺爺,誰是真的孫子來了。

幾句話把官兵們講得大笑起來,而且怒氣全消。

這篇演說詞通篇不見駁,卻句句是駁;通篇不見斥,卻句句是斥;沒有說教,卻令人深受教育。寓剛於綿,寓蔑視於詼諧,寓教於趣,欲抑先揚,層次分明,語言通俗,疏通了士兵鬱悶的心結。演講者雖不直言敘意,然而聽者個個明其理;判斷性的結論講者不說,聽者卻個個都可做出:是否是孫子兵不取決於穿著,而在於能否打勝仗或是否能征善戰。

“心理暗示法”也可稱為“含蓄法”或“曲說法”,即演講者不直說或不明說自己的意識,而是采取“曲線救國”或“歪打正著”的方式來說話。最典型的實例也許要算馮玉祥將軍的一次演講。

喚起人們的想象

美國的亞倫·亞達在康涅狄克大學畢業典禮上,向青年學生縱談人生哲理,雖然充滿“玄機”但十分鮮活可人,使人樂於接受、回味。因為同學們用形象思維饒有趣味地“看到”了在抽象思維裏沒有形狀的、費人思量的真理。他說:

這是一個錯綜複雜的世界。我希望你們學會明辨的功夫。不要隻看到桃子皮上的毛,不要隻看到蛤蟆身上的疙瘩,不要隻看到一個人古怪的脾氣。如果我們能明辨,我們就知道容忍。我們就可以抓住問題的核心,而不至於老是在一些枝節問題上糾纏不清。當你養成明辨的習慣後,你就會開始懷疑你的假設。你的假設是對世界敞開的窗戶,這扇窗戶有時也需要洗一洗,否則光線進不來。

人的想象遠比邏輯推理活躍,也是極易調動的方麵,因為想象是“內在感官”的看、聽、觸等活動。說理要作形象的論證,敘事要有傳神的細節,造語要用生動的修辭,這都是為了讓聽眾“感覺”到什麼而浮想聯翩。即使最抽象最深奧最精微的道理,也可以借助事例或比喻或富於“蒙太奇效應”的類比,活靈活現地讓人有所“感”。

使用幽默讓聽眾進入情境

浩雲的《論男子漢》就運用了這一手段。

在講到魯迅請客時,小海嬰吐掉了肉丸子,說是變味了,魯迅並未責怪孩子,而是夾起來親口嚐了嚐,感慨地說:“小孩總有小孩的道理。”講到這裏,演講者適時地幽了一默:

“倘若那時,他老先生不分青紅皂白……或是橫眉冷對,嚇得海嬰有苦難言,或是斥聲嗬責,要保姆把這小小的‘不法分子’押到一邊去隔離審查……(笑聲)那我可真要對不起了,要把他老人家在我心目中男子漢的座位,從第一把交椅往後挪一挪,挪多挪少,那就得視情節輕重而定了(笑聲)。”

這種輕鬆愉快的“雙向交流”,使得原來陌生的雙方都有一種妙不可言的親近感。聽眾這時自然是配合演講人的,而且眉開眼笑,興致很高。

絕大部分人都接納妙趣,幾乎所有的人(尤其是青年)都不喜歡說教,明白這一點,許多演講者都想到用幽默風趣的表達來縮短說、聽雙方的心理距離。

從聽眾感興趣的事情出發

馬丁·路德·金在林肯紀念堂前,麵對“我的朋友們”,特別是那些來自禁錮自由的牢房或獸行肆虐的地區的同胞,號召黑人兄弟奮起反抗,從今天的“巨大的痛苦和磨難”中走向“夢想”。他口中所吐出的“五個夢想”,都是飽經苦難的黑人們痛切和渴求的心聲,對聽眾發生了無法抗拒的牽引力、感染力和鼓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