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現場情況調整演講
演講的現場情況比較混亂,各種情況都有可能發生,根據變化來調整演講的內容和與聽眾的距離,能幫助演講者更好地控製現場的氣氛,有利於演講活動的順利進行。
適應聽眾調整演講
演講者通過創造共同基礎和做戰略計劃來適應聽眾,這種戰略包括激發或建立聽眾的興趣,適應聽眾的理解力水平,以及適應聽眾對演講者和演講目標的態度。
創造共同基礎包括使用人稱代詞、修辭性問題、共同經驗、假設情景和與聽眾共同特點相聯係的個人化信息。
大多數人的興趣取決於他們是否相信某信息與他們特別相關。這樣的戰略包括強調信息的合乎時宜,強調信息對聽眾個人空間的影響,以及強調該影響的重要性。
適應聽眾信息理解力的調整戰略取決於聽眾的現有知識水平。如果聽眾缺乏對具體話題的知識,那麼得填入必要的背景知識。在演講的其餘部分使用定義、例子和比較。
如果聽眾對你是肯定的態度,那麼要盡量維持那個態度;但是,如果態度為中立或出於某種理由為否定,那麼就要想辦法改變那個態度。對待演講者的態度取決於聽眾對演講者可信性的看法,或聽眾所持有的信任水平。雖然介紹人做的肯定性介紹可以起些作用,但演講者可以通過充分準備演講來建立他們的可信性,包括強調他們對使聽眾滿意的真切關注,使自己穿著打扮和舉止有魅力,微笑並且用一種愉悅的聲調講話。
聽眾對演講目標的態度可分為沒意見、讚成或反對。如果聽眾對你的話題沒有意見、讚成或隻有一點兒反對,那麼努力創造和建立注意力、照顧聽眾的理解力水平也對改善態度有作用。如果聽眾反對你的話題或目標,那麼,你需要想辦法改變他們的意見。
對於你的頭幾次演講,寫出演講提綱以具體陳述你將如何適應具體聽眾來調整演講,可能會對你有所幫助。
把握好和聽眾的空間距離
空間方位意義說的創始人——美國著名學者愛德華·霍爾於1959年出版了他的成名作《無聲的空間》,正式提出了“空間交往”理論。霍爾把人際交往的空間分為四種:親室空間,距離為15~46厘米;個人空間,距離為75~125厘米;社交空間,距離為215~365厘米;公共空間,距離為365~765厘米。
演講是一種社會交往,因此演講一般在社交空間中進行。演講者根據演講內容、演講感情、演講環境靈活調節與聽眾的距離。聽眾多、內容明朗、感情激烈、場景大,可離聽眾遠些;聽眾少、內容含蓄、感情平穩、場景小,可離聽眾近些。演講者演講時要充分利用空間因素,以便更好地發揮自己。
印度尼西亞總統蘇加諾一次應邀到北京大學演講,言語不通、年齡懸殊、地位差異、閱曆不同以及民族、信仰、生活習慣諸多方麵的不同決定了他與聽眾之間心理距離的遙遠。因此縮短與聽眾的心理距離,取得聽眾的情感認同是演講成功的根本點。蘇加諾不愧為經驗豐富的社會活動家與演講家,他是這樣開始他的演講的:
“同學們,請大家往前挪幾步,我想挨大家近點,好嗎?”
親切的話語,含笑的表情得到了學生的認可,學生心裏為之一熱,向前走了幾步。
“請大家臉帶微笑,因為我們麵對的是一個光輝燦爛的明天。”
帶有哲理的調侃不僅縮短了與聽眾的交往距離,更是拉近了心理距離,學生報以熱烈的掌聲。
演講空間距離的確定對演講的成功有很大的影響。我們可以這麼想象:如果演講場地很小,熱情的聽眾又濟濟一堂,你與他們完全挨在一起,是不是有一種壓迫感?相反,如果你站在大廳裏演講,下麵隻有二三十個人,且稀稀拉拉地坐得老遠,是不是又有一種空虛感?
演講中基本位置確定好以後,可以隨演講內容、感情及聽眾情緒的變化而變化,可以適當地前走、後退、左移、右轉等。
其他讓聽眾樂於接受的方法
聽眾是演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演講活動的直接參與者,怎樣讓聽眾樂於接受演講者的觀點是每個演講者都要注意的問題,除了前文已經論述的方法外,我們還能找出其他一些方法。比如使用真實的姓名,在表述時盡量使用對話等。
把對話引入演講中
剛才有一個人來辦公室找我,商談上周替他安裝電器一事,因為電器顯然不佳,他很生氣。我告訴他,我們一定負責維修好,他的怒氣才稍稍緩和下來,因為他了解了我們公司會盡力幫助他。
同樣的一件事情我們也可以選擇下麵這種敘述方式:
上周二,我辦公室的大門忽然被人一腳踢開,我吃驚地抬頭一看,原來是顧客傑克,他怒氣衝衝地向我走來。我還來不及請他坐下來喝茶,他就咆哮如雷地吼道:“湯姆,我警告你,這是最後通牒,請你趕快派車拉回那台洗衣機。”
我問他,“到底是怎麼回事?”
“太不像話,你們的破機器”,他又開始大聲吼叫。“衣服一放進去就被絞在一起,我的太太也總覺得倒黴,直嘮叨我不會買東西。”他憤怒地敲著桌子,水杯被震落到地上。
如此敘述顧客的神態、心理,栩栩如生。而第一種敘述方式相比之下是何等的抽象,原因就在於人名的有無,細節的描述是否具體,采沒采用對話這一手法。
雖然演說不一定都要插入對話,但具有某些情節和衝突的事例,直接引用對話,會產生生動的效果。如果演說者有模仿的能力,改變一下腔調,會更有情感。使用對話來增加親切感和真實性,聽眾仿佛是和演說者同在一桌上用餐一樣,不會讓人感到枯燥乏味。
使用真實姓名
在公共場合,特別在演講中,許多人都特別忌諱使用真實姓名。這些人都沒有意識到使用真實姓名的必要性。盡力將事件中涉及的主要人物的姓名和職務說出,如果不方便說出,也可用假名來代替,例如,張三、李四等一般無個性的名字,這比代詞的效果要好得多。
有名字就容易有所區別,也會形成有個性的真實印象。杜路夫利西說:
“有名字的故事最具有真實性,隱名是非真實性的作風。想想看,讀一本沒有任何主角名字的小說,會有怎樣的感受……”
編入聽眾關心的事情
經驗證明,與聽眾切身相關的事物必定能使聽眾全神貫注,演講者借此也一定能將自己的意識順利傳達給聽眾。
演講者的成功正是在於他明確聽眾聽講的目的,即聽眾期望你能提供解決難題的知識、態度和方法。如此,你才會尋找到聽眾的真正疑惑和需求,也才能有的放矢地演說。如果你是位會計師,你可以談有關申報所得稅的最簡易方法;如果你是位律師,則不妨教聽眾如何寫有關法律的文件……這些話題都是你專業範圍的知識,因此你有權威性的發表權,聽眾也會大受裨益。
作為演講者,抓住與聽眾息息相關的話題,聽眾才能對你有熱切的期望。如果心中沒有聽眾,僅以自我為中心,聽眾就會感到事不關己,而產生看表、張望等不耐煩的動作和表情。
使用具體、親切的語言
實際上,凡能引起聽眾聽講欲望的演說者,都善於在形象化的修辭上花工夫,當然不是塑造模模糊糊令人無聊的形象。
古代的諺語很富有形象色彩,如“兩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傾盆大雨”等。又如一些生動形象的比喻,“像狐狸般狡猾”“像圖釘一樣無聲地釘下”“像煎餅一樣扁平”“像岩石一樣堅硬”等。
林肯總是喜歡用視覺性的語言來描述事物。有一次,一份冗長而煩瑣的文件送到總統辦公室,林肯頗為不快,但他沒有用枯燥、乏味之類的話來形容,而是說:“對於如何選購一匹良駒的報告書,我並不希望在報告上寫明馬尾有幾根毛,隻要提供判斷良駒的方法就足夠了。”
不要忽略細節。《文體要素》的作者威廉·S.朱利亞說:“學過作文技巧的人,如果說有什麼一致看法的話,那就是詳細、明確、具體地描寫情節,才能吸引讀者。”
法國哲學家亞洛說:“抽象的概念不論任何情況都不符合文章需要,你應當多多使用桌子、椅子、石頭、金屬、動物、男人、女人等具體事物來充實文章。”
給出正確誠懇的評價
有一位演說者發現聽眾是俱樂部的會員,其中有曾擔任過國際總會會長的,有擔任國際總會經理的,於是他針對一般會員不甚知道的特殊之點,這樣說道:“貴俱樂部分會,是此會的十萬零一千八百九十八分之一……”聽眾頓時墜入雲裏霧中。“為什麼我會說出如此肯定而精確的數字呢?這是因為,你們的俱樂部曾出現過擔任國際總會會長和經理的人……這是霍布斯博士詳細推算出來的。”
但是,若改說:“在座的都是有教養的”、“尊敬的女士們、先生們”、“今天我十分榮幸見到你們,因為你們一向給我好感……”如此露骨的曲意奉承隻會倒人胃口。
偉大的演講家瓊斯德比認為:“你說的應該是聽眾想不到,而你居然知道的事。”
聽眾是由一群個體組成的,他們會從各自的立場出發對演說產生反應,如果你不尊重他們,聽眾就會憤怒。所以,如果聽眾有值得稱讚的表現,就應不失時機地予以肯定,這樣一來,就等於拿到了自由出入聽眾心理的通行證了。當然,讚揚有讚揚的技巧,否則弄巧成拙,過分奉承也會使人產生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