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怎樣讓聽眾樂於接受(2)(2 / 3)

得人心者得配合。如果能觸嗅到聽眾心中感興趣的或困惑的或苦惱的或憂慮的東西,就能引起極大的關注。這時就抓住了聽眾的心,使大家出於自我關切而全身心地投入演講所蘊涵的理與情之中。

不直接給出結論

演講者的話語有時要留出讓聽眾可以想象的空間,讓他們能憑理解、情感和想象,把握到言外之意。那種闡發道理不是咀嚼得過爛而是留有思考餘地的做法,那種表達感情引而不發或揚中有抑的做法,那種用事實本身說話,讓聽眾悟其要義暗下結論的做法,那種妙語驚人點到為止的做法,那種隻問不答佯裝不知,將“回答權”讓給聽眾的做法,都是這一方法的運用。

打動聽眾的情感

李瑩潔《我願做一支燃燒的蠟燭》的演講中就有一段撩撥情感的話:

“有位郭老師在上課時經常跑廁所,直到醫院通知學校,大家才得知他患膀胱癌已到晚期。臨死時他說:‘我不能請假啊!大家都忙,我落下的課,什麼時候補啊!’”

聽了這段話,聽眾心靈受到極大震撼,心悅誠服地聽演講人說下去,並把情緒體驗投射到下麵的議論裏:

“沒有一句豪言壯語。郭老師不是黨員,也不是勞模,死後沒有也不可能追授任何稱號,然而他卻盡到了一個教師的責任,為了自己的追求,他做出了最大的奉獻。”

聽眾的情感世界包含著親情、愛情、故鄉之情,對醜惡的憤怒之情……人們都有喜怒哀樂的情感經曆,甚至備嚐大喜大悲、生離死別的情味。在某種社會背景下或在某些事件上,大眾會有情感上的共同性。隻要觸動聽眾的情感,就能引起共鳴,加強氣氛,並使聽眾在投入感情之後,其理智也隨之積極參與。

從聽眾的經驗入手

約翰·羅克在要求解放黑人奴隸的演講中就是運用這一手段來描述蓄奴主與黑人奴隸的關係的。他在演講中說道:

你們知道,如果沒有這些人為他們做工,他們就必須離開他們的金碧輝煌的沙龍,脫去外衣,卷起袖子,到世間去撞運氣了。……以至他們發誓,隻要他們能夠依靠掠奪為生,就決不工作。

在聽眾看來,“金碧輝煌的沙龍”和“脫去外衣,卷起袖子”,是他們再熟悉不過的。尤其是經驗上升為發聾振聵的見解,更具啟示力。這段話貼近人心、發人深省,使人聯想到所見所經曆的一切,更深更廣更具體地印證和擴展了演講內容。

演講求新但並不避“熟”。提起聽眾最熟悉的東西他們會感到很親切。暗合和激活聽眾的情緒經驗、生活經驗、知識經驗,他們就會視演講人為“知音”,並且主動地開掘自己的經驗寶庫,在心裏豐富演講的內容。

把注意力轉化成興趣

在演講過程中,僅僅能吸引聽眾的注意力還不夠,聰明的演講者還懂得如何把聽眾的注意力轉化成興趣。比如結合聽眾的需求和價值觀來組織材料,講一些精彩的故事,通過適當的方法激發起聽眾的熱情。這些都能幫助聽眾把注意力轉化成興趣。

結合聽眾的需求和價值觀

很多時候人們會說“那又怎麼樣”,實際上他們在說“這和我有什麼關係”。不要想當然地認為你的某些做法所帶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把它的優點一一列舉出來,激發聽眾繼續聽下去的興趣。要認真進行聽眾分析,盡可能把聽眾的需求和價值觀結合起來。

如果你們花時間了解一些汽車養護的基本知識,你們就再也不必聽命於機械師了。你們可以自己到各個地方購買便宜而可靠的汽車保養服務,心裏也會更加踏實,知道如果汽車出現問題,自己都會提前察覺。

結合聽眾的需求和價值觀來表現自己的觀點和意見,能找到聽眾聽講的興趣點,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調動聽眾聽講的興趣。

講述引人入勝的故事

引人入勝的故事對任何人都有很大的吸引力。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事情,我們在睡覺前打開一本書,預先完全不知道書中的內容,打算在睡覺之前讀上幾頁。結果到了第二天早晨天亮了,兩眼大睜的讀者還感到欲罷不能,即使書的主要內容並不是自己平常感興趣的話題,或者與讀者的切身生活沒有任何關聯。結構緊湊、引人入勝的故事,不管是關於小精靈、穴居矮人還是國際金融陰謀活動中的特務,幾乎都會引起每個人的興趣。講故事的人能夠把日常生活的千頭萬緒編成故事,永遠都會吸引聽眾。

如果一則演講能像小說那樣充滿懸念、衝突、風趣的描繪以及機智的對白,並且高潮迭起,那麼即使是年度彙報,也可以將聽眾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如果你的演講引人入勝,即使演講內容與他們的生活沒有密切的關係,不能給他們實際的幫助,聽眾也一樣會喜歡。

在演講中給聽眾設置角色

演講是有演有講的一種活動。如果能夠運用戲劇舞台的表演技巧,把聽眾吸引到演說詞的情境中去,讓他們扮演其中的某個角色,或者幹脆指定一兩個聽眾,臨時當個幫手,這對加強聽眾的注意力,提高其興趣,是一個上乘之法。

曾有一個演說者,想要向聽眾說明從踩刹車到車子完全停止之間的行車距離。這個問題僅靠演說者的話,往往是極抽象枯燥的。所以這位演說者就請一位坐在最前排的聽眾站起來,協助他說明車距與車速的關係。被指定的聽眾拿著卷尺站在台上,按著演講者的解釋前進或後退。看到這個情況,相信演說所要表達的論點一定已深入人心。那卷尺不僅具體表現了演說者的觀點,同時也成為了與聽眾溝通的橋梁。

為達到讓聽眾扮演一個角色的效果,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就是向聽眾提出疑問,啟發他們去思考回答。通常,演講者會先讓聽眾重複一遍自己的話,或者要他們舉手回答提問。《富有幽默感的作文與說話》的作者巴西·H.懷汀一再強調:“要讓聽眾直接參與表決,或讓聽眾幫助你解決問題。”並且認為:“要有正確的思維方向,如果你用背誦講稿的方式去演說,則所得到的聽眾反應必定不會強烈,應把聽眾當成你共同事業的合作夥伴。”

演講中數字的使用

演講中經常用到數字,對於在演講中使用的數字,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精確,隻有精確的數字有最強的說服力。要想讓數字更加的形象、生動,演講者還可以把數字轉化成實例。

演講中數字的使用要求——精確

“《報告》認為,從1949年到1966年的17年,是中國數學走向獨立與成熟的形成時期。這17年比曆史上任何時候更活躍。根據統計資料,1949年至1959年這10年,中國共有342位數學家發表了983篇論文。1959年至1966年每年發表的論文總數是遞增的,所以從1949年至1966年這17年,至少有450位數學家發表了1800篇論文。而1949年以前,總共隻有74位數學家發表了342篇論文。這就是說,數學家與論文數量均為新中國成立前總和的6倍。再以設備看,1949年以前,中國最好的大學的數學係所具有的圖書雜誌極為貧乏。以浙江大學數學係為例,係圖書館隻有20平方米,藏書與雜誌不到2000冊。其他有些大學恐怕隻有幾本大學教科書。1949年以後,國家花了一些錢購置圖書,不少大學與研究所的藏書與雜誌都超過萬冊。根據《報告》看來,中國在數論、拓函數論、代數、計算數學與經典幾何方麵都有很好的成績。中國的《數學學報》被美國數學會全文譯成英文出版。”

這是一篇王元闡述中國數學界現狀與未來的演講。在介紹現狀時,演講者把新中國成立前的狀況和當前加以比較,並引用了統計資料中的一些精確的數據,使事實的闡述顯得十分真實可信。

恰當的引用數據不僅能夠使演講變得形象生動,而且能夠大大增強演講本身的說服力。在人們的意識中,富含精確統計數字的事實是不容置疑的,定量的說明比定性的描述更具可信性。演講者應當抓住聽眾的此種心理,恰當地引用精確的數據來增強事實的可信度。

把枯燥的數字換成生動的實例

在演講中,經常會列舉一些數字。但光念一些數字,聽起來很枯燥,它絕不可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使人感動,所以,需把數字化為實例。實際運用得好,可以產生驚人的、打動人心的效果。

例如,人壽保險公司的經理講保險的好處,他說每天節省一點點,又如少請人刮一次臉,少抽幾根煙,就會在30年內籌措一大筆保險費,使人人受益,這不比說一大堆數字更打動人心嗎?再如,一個電話公司的職員,要說服市民及時接電話,不要浪費時間,他就把看來很短的時間,通過簡單運算加在一起,使之顯得巨大,他說:台北每100萬接上的電話之中,總有7個人在聽見鈴聲之後要過1分多鍾才拿起話筒聽話,每天如此耗損了28萬分鍾。

數字通過這種類比的方法,能非常有力地說服聽眾。

下麵是一件事的兩種說法,哪一種較為有力?

“世界上最大的宮殿有屋子15000間。”

“有那麼多的屋子,可以使一個人每天換一間屋住,而40年也住不完。”

“英國在歐戰中耗費約達7000萬英鎊或340萬美元。”

“你會不會吃驚,英國在歐戰中所耗費的金錢數額,為自哥倫布發現美洲以來,日夜不停地每分鍾平均花34美元。總共達340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