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被掩藏的以及被追問的新聞中的“毒”食(3 / 3)

凝固點鑒別地溝油是否靠譜?

事件

2011年4月,據報道,上海向明中學高二學生林立旖在北京發明創新大賽中以參賽作品“用物理方法鑒別地溝油”獲銀獎。獲獎者解釋說,因地溝油大都反複使用,其中動物油含量高,相比植物油,其黏度、冰點不同,所以他采用半導體製冷片,設計不同結構組合,通過溫度鑒別油的成分。

“橄欖油零下十多攝氏度才凝結,普通植物油也要零度,而地溝油在8攝氏度即凝結。將自家購買的食用油放進溫度8攝氏度左右的冰箱,如凝結,即為‘地溝油’。”

——這種簡易鑒別法真的靠譜麼?

從科學原理角度來說,這位高中生解決問題的思路是對的。“地溝油”和正常食用油在物理性質方麵有許多差異,凝固點是其中之一。如果一種油的凝固點比它“應該”具有的凝固點相差很大,那麼其中肯定有“貓膩”。許多地溝油確實含有動物油,導致在8攝氏度甚至更高的溫度下凝固。這樣的油,用這位發明者的方法來檢測,確實可以被判斷為“地溝油”。

不過,作為一個“檢測方法”,它是否靠譜需要考慮兩個問題:一是有沒有正常的食用油在8攝氏度下凝固?如果有,這樣的正常油就會被“冤枉”;二是有沒有地溝油在8攝氏度下依然不凝固?如果有,就會導致這樣的油“漏網”。

食用油的凝固點主要由油中的飽和脂肪與不飽和脂肪的比例來決定。植物油以不飽和脂肪為主,凝固點較低,比如大豆油、葵花籽油、菜籽油的凝固點都在-10攝氏度以下,花生油和棉籽油相對高一些,也是在零度附近。而動物油中的飽和脂肪含量高,凝固點就比較高,通常在室溫下都以固態存在。不過,植物油中也有飽和脂肪含量高因而凝固點很高的種類,比如棕櫚油和椰子油,凝固點都在25攝氏度以上。油的凝固點並不是一個確定的溫度,而是一個範圍。一方麵,它會從某一個溫度開始出現固體,溫度降低也不見得全部凝固。另一方麵,即使是同一種植物的油,組成也不完全一樣,其凝固特性也會有一定差異。現在,市場上還有“調和油”,它們的凝固溫度會由被混合的油的品種和比例來決定。顯而易見,棕櫚油、椰子油之類的植物油會被這種檢測方法直接“冤殺”。如果調和油中含有棕櫚油或者椰子油等凝固點很高的油,那麼也可能導致“調和油”的凝固點大大升高而“含冤而死”。

出於“寧可錯殺,不可放過”的原則,第一個問題還不是那麼關鍵。如果真是地溝油“蒙混過關”,被當作“正常油”,才是更大的問題。所謂“地溝油”,並不是一個“標準”的商品——正常的油有相對一致的指標,而“地溝油”則“地溝”得各不相同。最“地溝”的可能是下水道裏撈出來的,而一般“地溝”的可能是從飯店的泔水中搜集,而輕微“地溝”的可能隻是反複炸過幾次薯片的植物油。反複使用,並不會大量地把不飽和脂肪轉化成飽和脂肪——要知道,不飽和脂肪的加氫飽和是要在催化劑的幫助下才能有效發生的。“地溝油”中,飽和脂肪的含量主要取決於混入了多少動物脂肪。如果是隻炸過薯片或者油條的廢油,那麼飽和脂肪的含量與“新鮮油”相比並不會明顯增加。如果混入了大量的火鍋底料,那麼動物油的含量就會高得多。也就是說,“地溝油”的凝固點,從稍高於“正常油”到十幾攝氏度都有可能。此外,如果把7攝氏度或者8攝氏度凝固作為“地溝油”的判斷指標,不法商販完全可以把通不過這一檢測的“地溝油”用正常油稀釋,把它的凝固點降低至“判斷指標”以下。

結論:這種“簡易鑒別法”能夠“判斷出”一些地溝油。但是,作為一種檢測方法,它既可能“冤枉”好油,也可能“放過”壞油。對於那些能夠用這種方法“檢測”出來的“地溝油”,可能黏度等其他指標差異已經大到肉眼可以識別的地步了。其實,利用這種方法用不著專門的裝置來實現——如果你買了精煉的低熔點油,比如大豆油、葵花籽油、菜籽油、玉米油等,可以在冰箱保鮮層(一般是4攝氏度左右)中放一段時間。如果凝固了,說明有問題。但是,需要記住的是:沒凝固並不意味著就沒有問題,而花生油的凝固點就在那附近,凝不凝固都說明不了什麼問題。

“皮革奶”,問題不僅僅是重金屬

事件

2011年2月,據媒體報道,中國農業部發現“皮革奶粉”死灰複燃,疑有不良商人竟將皮革廢料的動物毛發等物質加以水解,再將產生出來的粉狀物摻入奶粉中,意圖提高奶類的蛋白質含量蒙混過關。

作為一個研究食品的“學院派”人士,我也經常被中國食品行業的“創造力”和“勇氣”弄得目瞪口呆。大概是幾千年的“考試”傳統讓我們具有了超常的“應試”能力——隻要是明確列出了“考試大綱”,就有人能夠找出“應試秘籍”。

牛奶是一個經典的例子。在世界各國的牛奶常規檢測中,都是測出氮含量,然後乘以一個轉換係數得到蛋白質含量。於是,最初的牛奶商們就往裏麵加尿素——“定氮法”不論出身,對於什麼氮都一視同仁,於是尿素也就能瞞天過海騙取“蛋白含量”。因為尿素會產生刺激性氣味,檢測也不困難,很快也就“不靈”了。緊接著一種替代品橫空出世,獨領風騷若幹年,幾乎摧毀人們對中國奶製品的信心——三聚氰胺,這種跟牛奶幾乎扯不上關係的化工原料,居然成了中國牛奶的常規檢測項目,實在是太有“中國特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