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紅在寫作和家務中,支撐著病弱的身體,樂觀地參加了一些社會活動。9月10日,由胡風、陳子展發起,“中華文藝界抗敵協會北碚聯誼會”在黃槲樹的王家花園成立。參加的17人中,除了擔任複旦教授的那些著名作家之外,還有作家何容(老談)、老向(王向辰、《文藝》月刊主編胡紹軒等。蕭紅和端木一起,參加了這次聯誼會。電影劇作家王林穀在北碚還組織了“火焰山文藝社”,半月出壁刊一期,蕭紅以稿件支持,還應“火焰山文藝社”之邀,為文學愛好者講座。
經常來的還有家鄉淪陷的東北老鄉,李滿紅、姚奔、趙蔚青都有著刻骨銘心的喪失故土之痛。他們既喜歡唱歌,又愛寫詩,早就知道端木與蕭紅,因此常到“秉莊”來看望他們。李滿紅身體不好,有青年詩人之稱,還會舞劍,有時特意帶了劍來舞給他們看。姚奔也經常在報上發表詩,非常熱情,除了幫助蕭紅記錄資料,還自告奮勇地為端木複寫文章。他們來的時候,遇到吃飯就吃飯,遇到包餃子,就和蕭紅一起包餃子。端木什麼都不會做,蕭紅就笑他生來就有“坐享其成”的福氣。李滿紅說能伺候兩位老師,還是他們學生的福氣呢。因為他會舞劍,說將來要為兩位老師當保鏢。他們當時都在重慶東北青年教育救濟處辦的東北青年升學補習班學習,準備考大學,住地在離黃槲樹鎮不遠的文筆坨。李滿紅寫詩,端木為他修改推薦詩稿,後來又設法幫他出版詩集,獲取幣值高的港幣稿費,補貼清貧的學生生活。蕭紅和端木都鼓勵他們學外語,姚奔和趙蔚青考上了複旦大學英語係,李滿紅改考俄文,進入遷到山西固城的西北聯大。
10月19日,是魯迅先生逝世3周年。搬入秉莊之後,蕭紅就著手編輯《回憶魯迅先生》的長篇回憶錄。她對端木說:“我不願意寫長篇大論的文章,我覺得魯迅先生就是在日常生活上,也隨時在關心青年。我要憑著記憶,一點一滴都寫下來。沒有見到魯迅先生的人,會覺得魯迅先生一定會很嚴厲。但見到魯迅先生之後,時間越長,就會覺得魯迅先生是非常慈祥的。懷著對魯迅先生的無限懷念與崇高的敬仰,蕭紅已經寫了不少回憶魯迅的短文。剛到北碚的時候,她身體衰弱,體力不濟,為了趕時間寫作,蕭紅就請姚奔幫助做了部分的記錄,先由蕭紅口述,然後再整理成文。他們有時在嘉陵江邊大樹下的露天茶館裏,有時在自己的小屋裏,邊回憶邊講述邊寫作。此時,她把以往寫作的零散文章重新整理、修訂,完成了長篇回憶錄《回憶魯迅先生》。1939年10月26日脫稿後,蕭紅把它寄到上海,請許廣平先生審訂。這篇文章1940年7月由重慶婦女生活出版社出版的時候,還有魯迅先生的老朋友許壽裳先生所作的《魯迅先生的話》和許廣平先生的《魯迅和青年》兩篇文章。蕭紅在後記中寫道:‘右一章係記先師魯迅先生日常生活的一麵,其間關於治學之經略,接世之方法,或未涉及。將來如有機會,當能有所續記。’蕭紅曾要端木用她的名義寫一篇後記,裏麵曾有過這樣的話:關於魯迅先生治學思想等方麵,等將來有機會時,容再續寫。端木寫這幾句話時,也是受到壽裳先生的啟發才寫的。但是,蕭紅不同意。她說,你怎麼敢這樣說呢?她要端木把這話刪去。端木說,個人有個人的感受和理解,把個人的感受如實記錄下來,對將來研究魯迅先生的人,還是能提供一些有參考價值的資料呢。許壽裳先生也說,不要刪,將來寫續篇時,知道多少說多少,知道什麼寫什麼,怎樣理解就怎樣寫,讀者還可以從你的理解中多得到一些看法呢。所以還是沒有刪去。”
蕭紅在寫作和家務中,支撐著病弱的身體,樂觀地參加了一些社會活動。9月10日,由胡風、陳子展發起,“中華文藝界抗敵協會北碚聯誼會”在黃槲樹的王家花園成立。參加的17人中,除了擔任複旦教授的那些著名作家之外,還有作家何容(老談)、老向(王向辰、《文藝》月刊主編胡紹軒等。蕭紅和端木一起,參加了這次聯誼會。電影劇作家王林穀在北碚還組織了“火焰山文藝社”,半月出壁刊一期,蕭紅以稿件支持,還應“火焰山文藝社”之邀,為文學愛好者講座。
經常來的還有家鄉淪陷的東北老鄉,李滿紅、姚奔、趙蔚青都有著刻骨銘心的喪失故土之痛。他們既喜歡唱歌,又愛寫詩,早就知道端木與蕭紅,因此常到“秉莊”來看望他們。李滿紅身體不好,有青年詩人之稱,還會舞劍,有時特意帶了劍來舞給他們看。姚奔也經常在報上發表詩,非常熱情,除了幫助蕭紅記錄資料,還自告奮勇地為端木複寫文章。他們來的時候,遇到吃飯就吃飯,遇到包餃子,就和蕭紅一起包餃子。端木什麼都不會做,蕭紅就笑他生來就有“坐享其成”的福氣。李滿紅說能伺候兩位老師,還是他們學生的福氣呢。因為他會舞劍,說將來要為兩位老師當保鏢。他們當時都在重慶東北青年教育救濟處辦的東北青年升學補習班學習,準備考大學,住地在離黃槲樹鎮不遠的文筆坨。李滿紅寫詩,端木為他修改推薦詩稿,後來又設法幫他出版詩集,獲取幣值高的港幣稿費,補貼清貧的學生生活。蕭紅和端木都鼓勵他們學外語,姚奔和趙蔚青考上了複旦大學英語係,李滿紅改考俄文,進入遷到山西固城的西北聯大。
10月19日,是魯迅先生逝世3周年。搬入秉莊之後,蕭紅就著手編輯《回憶魯迅先生》的長篇回憶錄。她對端木說:“我不願意寫長篇大論的文章,我覺得魯迅先生就是在日常生活上,也隨時在關心青年。我要憑著記憶,一點一滴都寫下來。沒有見到魯迅先生的人,會覺得魯迅先生一定會很嚴厲。但見到魯迅先生之後,時間越長,就會覺得魯迅先生是非常慈祥的。懷著對魯迅先生的無限懷念與崇高的敬仰,蕭紅已經寫了不少回憶魯迅的短文。剛到北碚的時候,她身體衰弱,體力不濟,為了趕時間寫作,蕭紅就請姚奔幫助做了部分的記錄,先由蕭紅口述,然後再整理成文。他們有時在嘉陵江邊大樹下的露天茶館裏,有時在自己的小屋裏,邊回憶邊講述邊寫作。此時,她把以往寫作的零散文章重新整理、修訂,完成了長篇回憶錄《回憶魯迅先生》。1939年10月26日脫稿後,蕭紅把它寄到上海,請許廣平先生審訂。這篇文章1940年7月由重慶婦女生活出版社出版的時候,還有魯迅先生的老朋友許壽裳先生所作的《魯迅先生的話》和許廣平先生的《魯迅和青年》兩篇文章。蕭紅在後記中寫道:‘右一章係記先師魯迅先生日常生活的一麵,其間關於治學之經略,接世之方法,或未涉及。將來如有機會,當能有所續記。’蕭紅曾要端木用她的名義寫一篇後記,裏麵曾有過這樣的話:關於魯迅先生治學思想等方麵,等將來有機會時,容再續寫。端木寫這幾句話時,也是受到壽裳先生的啟發才寫的。但是,蕭紅不同意。她說,你怎麼敢這樣說呢?她要端木把這話刪去。端木說,個人有個人的感受和理解,把個人的感受如實記錄下來,對將來研究魯迅先生的人,還是能提供一些有參考價值的資料呢。許壽裳先生也說,不要刪,將來寫續篇時,知道多少說多少,知道什麼寫什麼,怎樣理解就怎樣寫,讀者還可以從你的理解中多得到一些看法呢。所以還是沒有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