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朝北的天空出現了虹(第四節)(2 / 3)

馬文忠說:“五千兩碼原木,鸚鵡洲到處都是,可五千兩碼板材就難覓了,你得需你費心!”

陳孝林說:“沒問題,無非多請一些蓋匠,我想請一百名,大約一天可加工五十兩碼,三個月就是四千五百兩碼,除去一萬兩銀子工錢,還有四萬兩買木材足夠。”

“好!”馬文忠給陳孝林酒杯裏酌滿酒,但給自己和唐正才的酒杯裏倒的是茶水,然後舉杯說:“來,為我們馬到成功幹了!”

陳孝林感到疑惑,“這......”

馬文忠笑著說:“天軍有禁令,凡所有將領與士兵一律戒色、戒酒,所以我們也隻能以水代酒了。”

陳孝林說:“那我也入鄉隨俗吧!”

唐正才和馬文忠一笑,三人舉杯,一飲而盡。

唐正才剛才對陳孝林說有重要的事要辦,無非是和馬文忠趕赴嶽州籌集大批船隻,搶在農曆十二月把數十萬太平軍從嶽州運往鸚鵡洲,然後把這些

船用在長江上架浮橋,為太平軍奪取武昌與漢陽作戰前準備。

其實唐正才加入太平軍也就是今年春上的事。當時唐正才回祁陽老家收購木材,正趕上太平軍出廣西,挺進湖南,途中遇到湘水阻隔。唐正才便在家鄉召集一百多名棑工在湘江上架起了兩座浮橋,幫太平軍順利地渡過了湘江。太平軍將領楊秀清十分賞識唐正才的才幹,以冊封他為典水將軍,統管水師作承諾,動員他加入天國義軍。

唐家的祖輩都是在湘江上靠打漁為生,別說祖上出將軍,就是個小小把總也未曾有過。雖說這典水將軍不是朝廷冊封,但官位之顯赫,足以給唐氏家族添光耀祖的。

唐正才雖說隻有三十來歲,但經曆卻不平凡,十幾歲就以販運木材和糧食為業,行走在兩湖山水間,不管遇何等艱難險阻,憑他的智慧和膽識化險為夷,道上人隻要聽說是唐囉子的貨,立馬放行。唐正才在生意場上也是個高手,道光年間,唐正才去湖南辰洲與當地人一起開辟了一條販運木材的水道。他們以低價在黔東清水江苗區收購上等木材,紮成木筏放到湖南黔陽,又紮成中小型木排,走沅水,在常德的諏溪拚成大棑,然後出洞庭,漂長江,把大棑放到鸚鵡洲出售。唐正才從課稅官手裏買下鸚鵡洲中段的一片蘆葦灘地,並在該灘地上建起辰洲人自己的碼頭。唐正才經過十多年的經營,賺了不少的錢,這次為太平軍東征所籌集木材和船隻,其費用全部由他個人出資。

唐正才與陳孝林的師父交往始於道光十九年。當時陳寶銘任崇陽縣學武生,而且在當地很有名望。唐正才有意結識他,是想借助他的名氣在當地打開楠竹收購場麵。後來兩人在交往中發現彼此誌向與性格相投,於是結拜為把兄弟。

道光二十一年,崇陽縣官府加收糧稅,激起民怨。陳寶銘與好友鍾人傑、汪敦族率眾人圍攻糧房。官府以聚眾造反罪緝拿他們。於是他們便彙合全縣四十八保的農民,組成三千多人的隊伍,於臘月初十這天奪取縣城,殺死知縣,開倉濟糧;打開監獄釋放囚犯,並舉起勤王大旗。鍾人傑被擁為勤王大元帥。陳寶銘和汪敦族被擁為副元帥。起義軍迅速擴充到上萬人以上。

當時,唐正才和馬文忠正好在崇陽縣談一筆買賣。陳寶銘便動員他們加入起義軍隊伍。出於朋友的麵子,他們隻好答應下來,並在義軍中做一些出謀獻策之事。他們沒有隨義軍東征西討,而留在了崇陽。義軍在圍攻蒲圻時,遭到清軍的夾擊,返回祟陽。

朝廷得知此事,急忙命令湖廣總督率領五千人馬,彙合從陝西和甘肅調來的兩千多名清軍,對起義軍進行圍剿。起義軍分兵兩路迎戰,被裝備精良的清軍所擊敗。

三月,崇陽縣城被清軍攻破,義軍作鳥散。陳寶銘與鍾人傑、汪敦族被俘。唐正才和馬文忠得知消息,連夜把陳寶銘的妻子和女兒接到鸚鵡洲。為躲避官府追查,便以馬家姑母和表妹的身份安排在馬家住下。

陳寶銘的女兒秀姑從小生性豪爽,在父親的調教下,練得一身好武藝。如今十多年過去,秀姑雖然已長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但那種好打抱不平的豪爽氣質非但沒蛻變,反而愈加強烈。

馬文忠忽然想起了秀姑,便問陳孝林:“你認識陳秀姑吧?”

陳孝林吃驚地望著馬文忠,“秀姑是我師妹,莫非馬大哥知道她的下落?”

自從師父的女兒失蹤後,陳孝林對師妹的思念始終難以抹去。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思念在陳孝林腦海裏越來越強烈,以致經常對著妻子的背影發呆,把妻子想象成師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