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校漢藝文誌第十
鄭樵校讎諸論,於《漢誌》尤所疏略,蓋樵不取班氏之學故也。然班、劉異同,樵亦未嚐深考,但譏班固續入揚雄一家,不分倫類而已。其劉氏遺法,樵固未嚐討論;而班氏得失,樵議亦未得其平允。夫劉《略》、班《誌》,乃千古著錄之淵源,而樵著《校讎》之略,不免疏忽如是;蓋創始者難為功爾。今欲較正諸家著錄,當自劉《略》、班《誌》為權輿也。
──右十之一
鄭樵以蕭何律令,張蒼章程,劉《略》、班《誌》不收,以為劉、班之過;此劉氏之過,非班氏之過也。劉向校書之時,自領《六藝》、《諸子》、《詩賦》三略,蓋出中秘之所藏也。至於《兵法》、《術數》、《方技》,皆分領於專官;則兵、術、技之三略,不盡出於中秘之藏,其書各存專官典守,是以劉氏無從而部錄之也。惟是申、韓家言,次於諸子,仲舒治獄,附於《春秋》;不知律令藏於理官,章程存於掌故,而當時不責成於專官典守,校定篇次,是《七略》之遺憾也。班氏謹守劉《略》遺法,惟出劉氏之後者,間為補綴一二;其餘劉氏所不錄者,東京未必盡存,《藝文》佚而不載,何足病哉?
──右十之二
《漢誌》最重學術源流,似有得於太史敘傳,及莊周《天下》篇、荀卿《非十子》之意。(韓嬰詩傳引荀卿《非十子》,並無譏子思、孟子之文。)此敘述著錄,所以有關於明道之要,而非後世僅計部目之所及也。然立法創始,不免於疏,亦其勢耳。如《封禪群祀》入禮經,《太史公書》入《春秋》,較之後世別立儀注、正史專門者,為知本矣。《詩賦》篇帙繁多,不入《詩經》,而自為一略,則敘例尚少發明其故,亦一病也。《諸子》推本古人官守,當矣。《六藝》各有專官,而不與發明,豈為博士之業所誤耶?
──右十之三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善法具舉,(徒善徒法,皆一偏也。)本末兼該,部次相從,有倫有脊,使求書者可以即器而明道,會偏而得全,則任宏之校《兵書》,李柱國之校《方技》,庶幾近之。其他四略,未能稱是。故劉《略》、班《誌》,不免貽人以口實也。夫《兵書略》中孫、吳諸書,與《方技略》中內外諸經,即《諸子略》中一家之言,所謂形而上之道也。《兵書略》中形勢、陰陽、技巧三條,與《方技略》中經方、房中、神仙三條,皆著法術名數,所謂形而下之器也。任、李二家,部次先後,體用分明,能使不知其學者,觀其部錄,亦可了然而窺其統要,此專官守書之明效也。充類求之,則後世之儀注,當附《禮》經為部次,《史記》當附《春秋》為部次;縱使篇帙繁多,別出門類,亦當申明敘例;俾承學之士,得考源流,庶幾無憾。而劉、班承用未精,後世著錄,又未嚐探索其意,此部錄之所以多舛也。
──右十之四
或曰:《兵書》、《方技》之部次,既以專官而能精矣。《術數》亦領於專官,而謂不如彼二略,豈太史尹鹹之學術,不逮任宏、李柱國耶?答曰:此為劉氏所誤也。《術數》一略,分統七條,則天文、曆譜、陰陽、五行、蓍龜、雜占、形法是也。以道器合一求之,則陰陽、蓍龜、雜占三條,當附《易經》為部次,曆譜當附《春秋》為部次,五行當附《尚書》為部次;縱使書部浩繁,或如詩賦浩繁離《詩經》而別自為略,亦當申明源委於敘錄之後也。乃劉氏既校六藝,不複謀之術數諸家,故尹鹹無從溯源流也。至於天文、形法,則後世天文、地理之專門書也。自立門類,別分道法,大綱既立,細目標分,豈不整齊而有當乎?
──右十之五
天文則宣夜、周髀、渾天諸家,下逮安天之論,談天之說,或正或奇,條而列之,辨明識職,所謂道也。《漢誌》所錄泰一、五殘星變之屬,附條別次,所謂器也。地理則形家之言,專門立說,所謂道也。《漢誌》所錄《山海經》之屬,附條別次,所謂器也。以此二類,專門部勒,自有經緯,而尹鹹概收術數之篇,則條理不審之咎也。(《山海經》與相人書為類,《漢誌》之授人口實處也。)
──右十之六
地理形家之言,若主山川險易,關塞邊防,則與兵書形勢之條相出入矣。若主陰陽虛旺,宅墓休咎,則與《尚書》五行相出入矣。部次門類,既不可缺,而著述源流,務要於全,則又重複、互注之條,不可不講者也。任宏《兵書》一略,鄭樵稱其最優。今觀劉《略》重複之書,僅止十家,皆出《兵略》,他部絕無其例。是則互注之法,劉氏且未能深究,僅因任宏而稍存其意耳。班氏不知而刪並之,可勝惜哉?
──右十之七
後世法律之書甚多,不特蕭何所次律令而已也。就諸子中掇取申、韓議法家言,部於首條,所謂道也。其承用律令格式之屬,附條別次,所謂器也。後世故事之書甚多,不特張蒼所次章程而已也。就諸子中掇取論治之書,若《呂氏春秋》,(《漢誌》入於雜家,非也。其每月之令文,正是政令典章,後世會典會要之屬。)賈誼、董仲舒(治安之奏,天人之策,皆論治體。《漢誌》入於儒家類矣。)諸家之言,部於首條,所謂道也。其相沿典章故事之屬,附條別次,所謂器也。例以義起,斟酌損益,惟用所宜;豈有讀者錄部次,而不能考索學術源流者乎?
──右十之八
或曰:《漢誌》失載律令章程,固無論矣。假令當日必載律令章程,就劉、班之《七略》類例,宜如何歸附歟?答曰:《太史公書》之附《春秋》,《封禪群祀》之附《禮經》,其遺法也。律令自可附於法家之後,章程本當別立政治一門,《漢誌》無其門類;然《高祖傳》十三篇,《孝文傳》十一篇,(班固自注,高祖與大臣述古語及詔策也。)皆屬故事之書,而劉、班次於諸子儒家,則章程亦必附於此矣。大抵《漢誌》疏略,由於書類不全,勉強依附;至於虛論其理與實紀其跡者,不使體用相資,則是《漢誌》偶疏之處;(《禮經》、《春秋》。《兵書》、《方技》便無此病。)而後世之言著錄者,不複知其微意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