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十之九
鄭樵議章程律令之不載《漢誌》,以為劉、班之疏漏;然班氏不必遽見西京之全書,或可委過於劉《略》也。若劉向《別錄》,劉歆《七略》,則班氏方據以為《藝文》之要刪,豈得謂之不見其書耶?此乃後世目錄之鼻祖,當時更無其門類,獨不可附於諸子名家之末乎?名家之敘錄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著錄之為道也,即於文章典籍之中,得其辨名正物之意,此《七略》之所以長也。又雲:“敫者為之,則苟鉤釽析亂而已。”此又後世著錄,紛拏不一之弊也。然則凡以名治之書,固有所以附矣。(後世目錄繁多,即可自為門類。)
──右十之十
鄭樵誤校漢誌第十一
鄭樵譏班固敘列儒家,混入《太玄》、《法言》、《樂》、《箴》三書為一,總謂揚雄所敘三十八篇,謂其胸無倫類,是樵之論篤矣。至謂《太玄》當歸《易》類,《法言》當歸諸子,其說良是。然班固自注:“《太玄》十九,《法言》十三,《樂》四,《箴》二。”是《樂》與《箴》,本二書也;樵誤以為一書。又謂“《樂》、《箴》當歸雜家”;是樵直未識其為何物,而強為之歸類矣。以此譏正班固,所謂楚失而齊亦未為得也。按《樂》四未詳。《箴》則《官箴》是也;在後人宜入職官,而《漢誌》無其門類,則附官《禮》之後可矣。
──右十一之一
鄭樵譏《漢誌》以《司馬法》入《禮》經,以《太公》兵法入道家,疑謂非任宏、劉歆所收,班固妄竄入也。鄭樵深惡班固,故為是不近人情之論。凡意有不可者,不為推尋本末,有意增刪遷就,強坐班氏之過,此獄吏鍛煉之法;亦如以《漢》誌書為班彪、曹昭所終始,而《古今人表》則謂固所自為者惟此;蓋心不平者,不可與論古也。按《司馬法》百五十五篇,今所存者,非故物矣。班固自注:“出之兵權謀中,而入於《禮》。”樵固無庸存疑似之說也。第班《誌》敘錄,稱《軍禮司馬法》,鄭樵刪去“軍禮”二字,謂其入禮之非;不知《司馬法》乃周官職掌,如考工之記,本非官禮,亦以司空職掌,附著《周官》,此等敘錄,最為知本之學。班氏他處未能如是,而獨於此處能具別裁;樵顧深以為譏,此何說也?第班氏入於《禮》經,似也。其出於兵家,不複著錄,未盡善也。當用劉向互見之例,庶幾禮家不為空衍儀文,而兵家又見先王之製,乃兩全之道耳。《太公》二百三十七篇,亦與今本不同。班氏僅稱《太公》,並無兵法二字,而鄭樵又增益之,謂其入於道家之非,不觀班固自注:“尚父本有道者。”又於兵權謀下注雲:“省《伊尹》、《太公》諸家。”則劉氏《七略》,本屬兩載,而班固不過為之刪省重複而已。非故出於兵,而強收於道也。(注省者,劉氏本有,而班省去也。注出入者,劉錄於此,而班錄於彼也。如《司馬法》,劉氏不載於《禮》,而班氏入之。則於《禮》經之下注雲,入《司馬法》。今道家不注入字,而兵家乃注省字,是劉《略》既載於道,又載於兵之明徵。非班擅改也。)且兵刑權術,皆本於道,先儒論之備矣。劉《略》重複互載,猶司馬遷《老莊申韓列傳》意也。發明學術源流之意。況二百三十七篇之書,今既不可得見,鄭樵何所見聞而增刪題目,以謂止有兵法,更無關於道家之學術耶?
──右十一之二
鄭樵譏《漢誌》以《世本》、《戰國策》、《秦大臣奏事》、《漢著記》為《春秋》類,是鄭樵未嚐知《春秋》之家學也。《漢誌》不立史部,以史家之言,皆得《春秋》之一體,故四書從而附入也。且如後世以紀傳一家,列之正史,而編年自為一類,附諸正史之後。今《太史公書》列於《春秋》,樵固不得而譏之矣。至於國別之書,後世如三國、十六國、九國、十國之類,自當分別部次,以清類例。《漢誌》書部無多,附著《春秋》,最為知所原本。又《國語》亦為國別之書,同隸《春秋》,樵未嚐譏正《國語》,而但譏《國策》,是則所謂知一十而不知二五者也。《漢著記》,則後世起居注之類,當時未有專部,附而次之,亦其宜也。《秦大臣奏事》,在後史當歸故事,而《漢誌》亦無專門,附之《春秋》,稍失其旨。而《世本》則當入於曆譜,《漢誌》既有曆譜專門,不當猶附《春秋》耳;然曆譜之源,本與《春秋》相出入者也。
──右十一之三
以劉歆、任宏重複著錄之理推之,《戰國策》一書,當與兵書之權謀條,諸子之縱橫家,重複互注,乃得盡其條理。《秦大臣奏事》,當與《漢高祖傳》、《孝文傳》(注稱論述冊詔。)諸書,同入《尚書》部次;蓋君上詔誥,臣下章奏,皆《尚書》訓誥之遺;後世以之攙入集部者,非也。凡典章故事,皆當視此。
──右十一之四
焦竑誤校漢誌第十二
自劉、班而後,藝文著錄,僅知甲乙部次,用備稽檢而已。鄭樵氏興,始為辨章學術,考竟源流,於是特著《校讎》之略;雖其說不能盡當,要為略見大意,為著錄家所不可廢矣。樵誌以後,史家積習相沿,舛訛雜出;著錄之書,校樵以前其失更甚;此則無人繼起,為之申明家學之咎也。明焦竑撰《國史經籍誌》,其書之得失,別具論次於後。特其《糾繆》一卷,譏正前代著錄之誤,雖其識力不逮鄭樵,而整齊有法,去汰裁甚,要亦有可節取者焉。其糾《漢誌》一十三條,似亦不為無見;特竑未悉古今學術源流,不於離合異同之間,深求其故;而觀其所議,乃是僅求甲乙部次,苟無違越而已。此則可謂簿記守成法,而不可為校讎家議著作也。今即其所舉,各為推論,以進於古人之法度焉。
──右十二之一
焦竑以《漢誌》、《周書》入《尚書》為非,因改入於雜史類。其意雖欲尊經,而實則不知古人類例。按劉向雲:“周時誥誓號令,孔子所論百篇之餘”,則《周書》即《尚書》也。劉氏《史通》述《尚書》家,則孔衍《漢魏尚書》,王卲《隋書》,皆次《尚書》之部。蓋類有相仍,學有所本;六藝本非虛器,典籍各有源流;豈可尊麒麟而遂謂馬牛不逮走部,尊鳳凰而遂謂燕雀不隸飛部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