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3 / 3)

──右六之一

若求之於古而不得,無可如何,而求之今有之書,則又采輯補綴之成法,不特如鄭樵所論已也。昔王應麟以《易》學獨傳王弼,《尚書》止存偽《孔傳》,乃采鄭玄《易》注《書》注之見於群書者,為鄭氏《周易》,鄭氏《尚書》注;又以四家之《詩》,獨《毛傳》不亡,乃采三家《詩》說之見於群書者,為《三家詩考》。嗣後好古之士,踵其成法,往往綴輯逸文,搜羅略遍。今按緯候之書,往往見於《毛詩》、《禮記》注疏及《後漢書》注;漢魏雜史,往往見於《三國誌》注;摯虞《流別》及《文章誌》,往往見於《文選》注;六朝詩文集,多見采於《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唐人載籍,多見采於《太平禦覽》、《文苑英華》;一隅三反,充類求之,古逸之可采者多矣。

──右六之二

鄭樵論書,有不足於前朝而足於後世者,以為《唐誌》所得舊書,盡《梁書》卷帙而多於隋,謂唐人能按王儉《七誌》、阮孝緒《七錄》以求之之功,是則然矣。但竟以卷帙之多寡,定古書之全缺,則恐不可盡信也。且如應劭《風俗通義》,劭自序實止十卷,《隋書》亦然,至《唐誌》乃有三十卷,又非有疏解家為之離析篇第,其書安所得有三倍之多乎?然今世所傳《風俗通義》,乃屬不全之書,豈可遽以卷帙多寡定書之全不全乎?

──右六之三

校讎條理第七

鄭樵論求書遣官、校書久任之說,真得校讎之要義矣。顧求書出於一時,而求之之法,亦有善與不善;徒曰遣官而已,未見奇書秘策之必無遺逸也。夫求書在一時,而治書在平日。求書之要,即鄭樵所謂其道有八,無遺議矣。治書之法,則鄭樵所未及議也。古者同文稱治;漢製,吏民上書,字或不正,輒舉劾。蔡邕正定石經,以謂四方之民,至有賄改蘭台漆書,以合私家文字者。是當時郡國傳習,容有與中書不合者矣。然此特就小學字體言之也。若紀載傳聞,《詩》、《書》雜誌,真訛糾錯,疑似兩淆;又書肆說鈴,識大識小,歌謠風俗,或正或偏;其或山林枯槁,專門名家,薄技偏長,稗官脞說;其隱顯出沒,大抵非一時徵求所能彙集,亦非一時討論所能精詳;凡若此者,並當於平日責成州縣學校師儒講習,考求是正,著為錄籍,略如人戶之有版圖。載筆之士,果能發明道要,自致不朽,願讬於官者聽之。如是,則書掌於官,不致散逸,其便一也。事有稽檢,則奇邪不衷之說,淫詖邪蕩之詞,無由伏匿,以幹禁例,其便二也。求書之時,按籍而稽,無勞搜訪,其便三也。中書不足,稽之外府;外書訛誤,正以中書;交互為功,同文稱盛,其便四也。此為治書之要,當議於求書之前者也。(書掌於官,私門無許自匿著述,最為合古。然數千年無行之者,一旦為之,亦自不易。學官難得通人,館閣校讎未必盡是,向、歆一流,不得其人,則窒礙難行,甚或漸啟挾持訛詐、騷擾多事之漸,則不但無益而有損矣。然法固待人而行,不可因一時難行,而不存其說也。)

──右七之一

校書宜廣儲副本。劉向校讎中秘,有所謂中書,有所謂外書,有所謂太常書,有所謂太史書,有所謂臣向書,臣某書。夫中書與太常太史,則官守之書不一本也。外書與臣向臣某,則家藏之書不一本也。夫博求諸本,乃得讎正一書,則副本固將廣儲,以待質也。夫太常領博士,今之國子監也。太史掌圖籍,今之翰林院也。凡官書不特中秘之謂也。

──右七之二

古者校讎書,終身守官,父子傳業,故能討論精詳,有功墳典。而其校讎之法,則心領神會,無可傳也。近代校書,不立專官,眾手為之,限以程課,畫以部次,蓋亦勢之不得已也。校書者,既非專門之官,又非一人之力,則校讎之法,不可不立也。竊以典籍浩繁,聞見有限,在博雅者,且不能悉究無遺,況其下乎?以謂校讎之先,宜盡取四庫之藏,中外之籍,擇其中之人名地號,官階書目,凡一切有名可治,有數可稽者,略仿《佩文韻府》之例,悉編為韻,乃於本韻之下,注明原書出處及先後篇第,自一見再見以至數千百,皆詳注之,藏之館中,以為群書之總類。至校書之時,遇有疑似之處,即名而求其編韻,因韻而檢其本書,參互錯綜,即可得其至是。此則淵博之儒,窮畢生年力,而不可究殫者,今即中才校勘,而坐收於幾席之間,非校讎之良法歟?

──右七之三

古人校讎,於書有訛誤,更定其文者,必注原文於其下:其兩說可通者,亦兩存其說;刪去篇次者,亦必存其闕目,所以備後人之采擇,而未敢自以謂必是也。班固並省劉歆《七略》,遂使著錄互見之法,不傳於後世;然亦幸而尚注並省之說於本文之下,故今猶得從而考正也。向使自用其例,而不顧劉氏之原文,今日雖欲複劉歆之舊法,不可得矣。

──右七之四

《七略》以兵書、方技、數術為三部,列於諸子之外者,諸子立言以明道,兵書、方技、數術皆守法以傳藝,虛理實事,義不同科故也。至四部而皆列子類矣。南宋鄭寅《七錄》,猶以藝、方技為三門,蓋亦《七略》之遺法。然列其書於子部可也;校書之人,則不可與諸子同業也。必取專門名家,亦如太史君鹹校數術,侍醫李柱國校方技,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之例,乃可無弊。否則文學之士,但求之於文字語言,而術業之誤,或且因而受其累矣。

──右七之五

著錄殘逸第八

凡著錄之書,有當時遺漏失載者,有著錄殘逸不全者。《漢書藝文誌》注,卷次部目,與本誌不符;顏師古已雲“歲月久遠,無由詳知”矣。今觀蕭何律令、叔孫朝儀、張霸《尚書》、尹更始《春秋》之類,皆顯著紀傳,而本誌不收。此非當時之遺漏,必其本誌有殘逸不全者矣。《舊唐書經籍誌》集部內,無韓愈、柳宗元、李翱、孫樵之文,又無杜甫、李白、王維、白居易之詩,此亦非當時之遺漏,必其本誌有殘逸不全者矣。校讎家所當曆稽載籍,補於藝文之略者也。

藏書第九

孔子欲藏書周室,子路以謂周室之守藏史老聃,可以與謀,說雖出於《莊子》,然藏書之法,古有之矣。太史公抽石室金匱之書,成百三十篇,則謂“藏之名山,副在京師。”然則書之有藏,自古已然,不特佛老二家,有所謂道藏、佛藏已也。鄭樵以謂性命之書,往往出於道藏,小說之書,往往出於釋藏。夫儒書散失,至於學者已久失其傳,而反能得之二氏者,以二氏有藏,以為之永久也。夫道藏必於洞天,而佛藏必於叢刹;然則尼山、泗水之間,有謀禹穴藏書之舊典者,抑亦可以補中秘之所不逮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