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課時,老師先給學生們講述了這麼一個故事。一個聾啞人到五金行買釘子,他先用左手作持釘狀,提著兩個手指放在櫃台上,然後右手作錘打狀。售貨員先遞過把錘子,聾啞人搖了搖頭,指了指作持釘狀的兩個手指,這回售貨員終於拿對了。
這時,又來了一位盲顧客,他想買一把剪刀,“那位盲人又怎樣用最簡單的方法買到他要的剪刀?”教授問。教授話音剛落,一個學生就搶著回答:“隻要伸出兩個指頭模仿剪刀的樣子就可以了。”其他同學也紛紛點頭一致認同他這一“最簡單的方法”。不料,教授卻搖搖頭。“其實,盲人隻要開口說一聲就行了。”教授提高嗓門說。
同學們恍然大悟。老師語重心長地說:“一個人進入思維的死角,那智力就會在常識之下。”
在日常生活中常見人們在思考問題時“左思右想”,說話時“旁敲側擊”,這就是側向思維的形式之一。如果我們隻是順著某一思路思考,往往找不到最佳的感覺而始終不能解決問題,甚至讓自己走入思維的死角,而導致一些常識性錯誤的發生。這時可以讓思維向左右發散,或作逆向推理,有時能得到意外的收獲,從而促成思維的完善和問題的解決。
逆向思維是超越常規的思維方式之一。按照常規的思路,有時我們便會缺乏創造性,或是跟在別人的後麵亦步亦趨。當你陷入思維的死角不能自拔時,不妨嚐試一下逆向思維法,打破原有的思維定勢,反其道而行之,開辟新的境界。
有一天動物園的管理員們發現袋鼠從籠子裏跑出來了,於是開會討論,一致認為是籠子的高度過低。他們決定將籠子的高度由原來的十公尺加高到二十公尺。結果第二天他們發現袋鼠還是跑出來,所以他們又將高度加高到三十公尺。沒想到隔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麵,於是管理員們大為緊張,決定一不做二不休,將籠子的高度加高到一百公尺。
一天長頸鹿和幾隻袋鼠在閑聊。“你們看,這些人會不會再繼續加高你們的籠子?”長頸鹿問。“很難說,”袋鼠說,“如果他們再繼續忘記關門的話!”
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也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必須變化地去看事物。抱著舊觀念、舊框框去看待新情況,必然是行不通的。事情發生了總會有解決的方法的——換個角度思考問題,通常就會使一些困擾我們的問題迎刃而解。我們通常都會犯同一個錯誤——在同一麵牆上撞來撞去,直到撞得頭破血流。從相反的角度去觀照你所要解決的問題,你也許會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這是個挺有趣的實驗,實驗對象必須是受過教育的成年人,文盲和兒童是不行的。
提問:三點水右邊加一個“來”字,念什麼?
答曰:念“淶”。
再問:三點水右邊加一個“去”字呢?被問者至少有一半以上頓時語塞,有的甚至當即斷然回答:根本就沒有這個字!
這個“法”字的使用頻率遠比“淶”字高得多。認識“淶”字的人不會不認識“法”字。那麼問題出在哪裏呢?這就是思維定勢。
三點水加一個“來”念成“淶”,這是漢字中典型的“左形右聲”字。當你回答了這個簡單的問題之後,一種思維定勢便悄悄地左右了你的思路,當提問者借漢字中“來”與“去”相對應的定勢發問時,你多半會立即按照“左形右聲”的思維方式加以考慮,而“法”卻並不念“去”,於是立即否定了這個常用字的存在。
問題就是這麼簡單,卻又如此令人不可思議。當然,這種“定勢”有其成因——形成這種定勢所需要的知識結構。若以同樣的問題向小學三四年級的學生發問,“上當”的人就幾乎沒有。這是因為他們還不具備形成這種定勢的知識結構。
這是“慣性”造成的定勢,在取舍、肯否之間很容易形成“定而不移”之勢。惟一可行的解除定勢的辦法,就是開闊我們的視野,改變我們既有的思維方式,時刻警惕陷入“經驗”中去。
現實生活中卻有太多的人誤以為無論什麼時候堅持都是一種美德,而讓自己最終走向了悲壯的人生。有的時候,即使你滿懷雄心壯誌、毅力非常堅強,但是由於不會進行新的嚐試,成功依然隻是一個夢想。條條道路通羅馬,所以在人生道路上,你應當學會堅持,但是更應當學會變通,當感覺到確實不行時,嚐試另外一種方式吧!
歡迎你的奇思妙想
美國的萊特兄弟是一對愛別出心裁、搞點花樣的人。兄弟倆本來是靠修理自行車過活,可以守攤混飯吃,但他倆並不滿足現狀。
一天,兄弟倆在門前馬路上試騎剛修好的自行車,由於車閘失靈、路陡坡大,自行車一下衝了出去,嚇得路上的雞、鴨到處亂飛。
“哎?要把咱們的自行車變得能往天上飛,那該多好”,“把汽車、火車都安上翅膀,就都能上天了”……兄弟倆真想搞點花樣了。
孩子都明白,鐵跟空氣比誰重誰輕,想讓很重的發動機飛上天,那不成了神話了嗎?萊特兄弟的“花樣”受到很多人的反對。
但是,萊特兄弟不被困難嚇倒。他們一邊學習理論知識,一邊經常觀察雄鷹盤旋、燕子高飛,花了大量的時間在家鑽研。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終於製成了第一架雙翼飛機。兄弟倆高興地把這架用內燃機做動力、用木料做骨架、用帆布做機篷的飛機叫做“飛行者號”。從此,萊特兄弟給人類開辟了航空學的新紀元。
富有想像力的孩子都有著旺盛的求知欲和強烈的好奇心;而缺乏想像力的孩子總是堅信自己所學的知識是對的,卻很少想到這些知識有什麼不對之處。因此,孩子總是用前人用過的傳統方式去看待事物。這樣,他們隻能見到前人已見到過的東西,隻能想到與前人已經發現了的東西有什麼聯係,卻容易忽略有什麼新的聯係。而有旺盛求知欲和強烈好奇心的孩子卻不這樣,他們對新鮮事物特別感興趣,並且發現有意義的問題以後,能夠請教老師和父母,因此他們進步很快。
愛因斯坦說:“想像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老師提問:“雪化了變成什麼?”
“變成水!”大家異口同聲。
一個小孩子回答:“變成了春天!”這個回答是多麼富有想像力,又是多麼富有藝術性,可居然被判為零分。因為老師認為,這個問題的標準答案不是這樣。
父母問孩子:“樹上有五隻鳥,被人用槍打死一隻之後,樹上還剩下幾隻鳥?”提出這個問題的目的當然是想讓孩子回答:“一隻也不剩下,都被槍聲嚇跑了。”據說這是一道“腦筋急轉彎”的試題,可以測試你的聰明程度。
孩子回答:“還有三隻。”父母愕然:“怎麼可能?”孩子解釋:“爸爸被打死了,媽媽嚇跑了,剩下三個孩子不會飛。”這是一個充滿情感的回答,又是一個極現實的回答。可是,父母卻大聲嗬斥:“什麼亂七八糟的?你腦袋裏從來就沒想過正經事兒!”
孩子記住了“標準答案”,可誰來計算他們失去的東西?
想像力是人類獨有的才能,是人類智慧的生命線。在創造發明和探索新知識的過程中,想像力是一切希望和靈感的源泉。它不僅引導我們發現新的事實,而且激發我們做出新的努力,使我們預言未來,看到可能產生的後果。
任何一個孩子都是極具想像力的天才。還未經文明熏染和汙染的孩子,其思維模式還沒有被納入社會公認的體係中,他們天馬行空、稀奇古怪的想法其實正是可貴的想像力的火花。
創新,給你柳暗花明
美國有一位工程師和一位邏輯學家是無話不談的好友。一次,兩人相約赴埃及參觀金字塔。到埃及住進賓館後,邏輯學家仍然習以為常地寫起自己的旅行日記,工程師則獨自倘佯在街頭,忽然他耳邊傳來一位老婦人的叫賣聲:“賣貓啊,賣貓啊!”
工程師一看,在老婦人身旁放著一隻黑色的玩具貓,標價500美元。這位婦人解釋說,這隻玩具貓是祖傳寶物,因孫子病重,不得已才出賣以換取住院治療費。工程師用手一舉貓,發現貓身很重,看起來似乎是用黑鐵鑄就的。不過,那一對貓眼則是珍珠的。
於是,工程師就對那位老婦人說:“我給你300美元,隻買下兩隻貓眼吧!”
老婦人一算,覺得行,就同意了。工程師高高興興地回到了賓館,對邏輯學家說:“我隻花了300美元竟然買下兩顆碩大的珍珠!”
邏輯學家一看這兩顆大珍珠,少說也值上千美元,忙問朋友是怎麼一回事。當工程師講完緣由,邏輯學家忙問:“那位婦人是否還在原處?”
工程師回答說:“她還坐在那裏。想賣掉那隻沒有眼珠的黑鐵貓!”
邏輯學家聽後,忙跑到街上,給了老婦人200美元,把貓買了回來。工程師見後,嘲笑道:“你呀,花200美元買個沒眼珠的鐵貓!”
邏輯學家卻不聲不響地坐下來擺弄琢磨這隻鐵貓,突然他靈機一動,用小刀刮鐵貓的腳,當黑漆脫落後,露出的是黃燦燦的一道金色的印跡,他高興地大叫起來:“正如我所想,這貓是純金的!”
原來,當年鑄造這隻金貓的主人,怕金身暴露,便將貓身用黑漆漆了一遍,儼然是一隻鐵貓。對此,工程師十分後悔。
此時,邏輯學家轉過來嘲笑他說:“你雖然知識很淵博,可就是缺乏一種思維的藝術,分析和判斷事情不全麵深入。貓的眼珠既然是珍珠做成,那貓的全身會是不值錢的黑鐵所鑄嗎?”
可見,缺乏創造性的思維聯想,將會帶來多麼大的損失。
一個城裏男孩凱尼移居到了鄉下,從一個農民那裏花100美元買了一頭驢,這個農民同意第二天把驢帶來給他。
第二天農民來找凱尼,說:“對不起,小夥子,我有一個壞消息要告訴你,驢死了。”
凱尼回答:“好吧,你把錢還給我就行了。”
農民說:“不行,我不能把錢還給你,我已經把錢給花掉了。”
凱尼說:“OK,那麼就把那頭死驢給我吧。”
農民很納悶:“你要那頭死驢幹嘛?”
凱尼說:“我可以用那頭死驢作為幸運抽獎的獎品。”
農民叫了起來:“你不可能把一頭死驢作為抽獎獎品,沒有人會要它的。”
凱尼回答:“別擔心,看我的。我不告訴任何人這頭驢是死的就行了。”
一個月以後,農民遇到了凱尼,農民問他:“那頭死驢後來怎麼樣了?”
凱尼說:“我舉辦了一次幸運抽獎,並把那頭驢作為獎品,我賣出了500張票,每張2塊錢,就這樣我賺了998塊錢。”
農民:“哇!那群人沒有把你打死!?”
凱尼驕傲地回答:“隻有一個人會來打我,就是那個中獎的。所以我把他買票的錢還給他就沒事了!”
許多年後,長大了的凱尼成為了安然公司的總裁。
思維的獨創性是創造思維的根本特征,創新就是要敢於超越傳統習慣的束縛,擺脫原有知識範圍的羈絆和思維過程的禁錮,善於把頭腦中已有信息重新組合,從而發現新事物,提出新見解,解決新問題,產生新成果。
升級你的思考力
一個會思考的人總能把握住機會,並妥善地解決問題,成功離不開睿智的創意。
讓自己比別人多想一點,讓自己的思維與眾不同,也許你想出來的就是一個無與倫比的好點子!很顯然,如果人的思維開闊,會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就很容易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
這是一個關於曲別針的用途的故事:
在一次有許多中外學者參加的旨在開發創造力的研討會上,日本一位創造力研究專家應邀出席了這次活動。
在這些創造思維能力很強的學者同仁麵前,風度瀟灑的村上幸雄先生捧來一把曲別針:“請諸位朋友,動一動腦筋,打破框框,看誰能說出這些曲別針的用途,看誰創造性思維開發得好!”
不久來自河南、四川、貴州的一些代表踴躍回答著:“曲別針可以別相片;可以用來夾稿件、講義。”“鈕扣掉了,可以用曲別針臨時鉤起……”七嘴八舌,大約說了二十幾分鍾,其中較奇特的是把曲別針磨成魚鉤去釣魚,大家一陣大笑。
村上對大家在不長時間講出好幾十種曲別針的用途很稱道。人們問:“村上您能講多少種?”
村上莞爾一笑,伸出3個指頭。
“30種?”
村上搖頭。
“300種?”
村上點頭。人們很驚異,不由得佩服其聰慧敏捷的思維。眾人都拭目以待。
村上緊了緊領帶,掃視了一眼台下那些透著不信任的眼神,用幻燈片映出了曲別針的用途……
這時中國的一位以“思維魔王”著稱的怪才許國泰先生向台上遞了一張紙條,人們對此十分驚奇。
“對於曲別針用途,我能說出3000種、3萬種!”
鄰座對他側目:“吹牛不罰款,真狂!”
第二天上午11點,他“揭榜應戰”,輕鬆地走上講台,他拿著一支粉筆,在黑板上寫了一行字:村上幸雄曲別針用途求解。
原先不以為然的聽眾被吸引過來了。
“昨天,大家和村上講的用途可用4個字概括,這就是鉤、掛、別、聯。要啟發思路,使思維突破這4種格局,最好的辦法是借助於簡單的形式思維工具——信息標與信息反應場。”
他把曲別針的總體信息分解成重量、體積、長度、截麵、彈性、直線、銀白色等10多個要素。再把這些要素,用根標線連接起來,形成無數條信息連線。
然後,再把與曲別針有關的人類實踐活動要素進行綜合分析,連成信息標,最後形成信息反應場。
這時,借助於現代思維之光,超常思維射入了這枚平常的曲別針,馬上變成了孫悟空手中的金箍棒,神奇變幻而富於哲理。
他從容地將信息反應場的坐標,不停地組切交合。
通過兩軸推出一係列曲別針在教學中的用途,把曲別針分別做成阿拉伯數字。再做成+-÷的符號,用來進行四則運算,運算出各種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