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用活你的“歪”心眼——沒有辦不到,隻有想不到(1 / 3)

世界上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也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必須變化地去看事物。事情發生了總會有解決的方法,換個角度思考問題,通常就會使一些困擾我們的問題迎刃而解。

如果隻是順著某一思路思考,往往因找不到最佳的感覺而始終不能解決問題,甚至讓自己走入思維的死角,而導致一些常識性錯誤的發生。這時可以讓思維向左右發散,或作逆向推理,有時能得到意外的收獲,從而促成思維的完善和問題的解決。

按照常規的思路,有時我們會缺乏創造性,或是跟在別人的後麵亦步亦趨。當你陷入思維的死角不能自拔時,不妨嚐試一下逆向思維法,打破原有的思維定勢,反其道而行之,開辟新的境界。

思路決定出路

成功從根本上講,是“想”出來的。隻有敢“想”,會“想”,善於思考,才會是成功者的候選人。傑出人士是善於思考,把別人難以辦成的事辦成,把自己本來辦不成的辦成。當別人失敗時,你如果可以從他人的失敗中得出正確的想法,並付諸行動,你就可能成功。當你自己失敗了,你能夠轉換到一個正確的想法上,再付諸行動,你同樣可以獲得成功。

如果你想要少做一些工作但仍能得到想要的東西,那麼你就一定要比普通人思考的更多。當然,如果你的思考本來就是錯誤的,那再多的思考也是無益。你所想的一定要具備高質量、積極向上並具有創造性。

平庸的人往往不是懶得動手腳,而是不愛動腦筋,這種習慣製約了他們的發展。相反,那些成績優異的人無一不具有善於思考的特點,善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讓問題成為人生難題。可以講,任何一個有意義的構想和計劃都是出自於思考。一個不善於思考的人,會遇到許多舉棋不定的情況;相反,正確的思考者卻能運籌帷幄,做出正確的決定。

1999年蓋茨在接受中央電視台專訪時談到他作為微軟公司的總裁,再也沒有編寫軟件的時間了。但是無論多麼忙,他每周總會抽兩天時間,到一個寧靜的地方呆一呆。為什麼呢?他說,麵對繁重的工作和激烈競爭的IT市場,他作為管理者,不能把精力浪費在煩瑣的小事上,他必須在專門的時間去思考,以作出具有戰略意義的決策。

我國近代史上的名臣曾國藩也有這樣的習慣。無論戰事多麼緊張,或政務多麼複雜,他每天都會擠出一個時辰在一間靜室裏靜坐,有時是為了平靜自己的情緒和心態,有時是為了理清自己的思路。

從上麵的兩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成大事者不善於思考是不行的。隻有專注的思考才能集聚自身的力量、勇氣、智慧等去攻克某一方麵的難題,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所有計劃、目標和成就,都是思考的產物。你的思考能力,是你惟一能完全控製的東西。你可以以智慧,或是以愚蠢的方式運用你的思想,但無論如何運用它,它都會顯現出一定的力量。沒有正確的思考,你不可能克服壞習慣,也防止不了挫敗。

一個人要想做出一番特別的大事,必須善於思考,多向自己提問。青年人要成就大事,首先得先思考你的事業,思考你自己,向自己問問題,隻有養成了這樣的習慣,在事業的開創過程中,不斷地思考自己,思考自己所做過的、正在做的和將要做的事情;不斷地向自己提出問題,看一看哪些是需要彌補的不足之處,哪些是應該改正的錯誤之處,哪些是該向人請教的不明處……隻有這樣,才會不斷前進,走向成功。

向你自己或別人提出迷惑不解的問題,可能使你獲得豐厚的報酬。這種方式曾經導致了世界最偉大的科學發現之一。

我們都知道這樣一個故事:從前一個年輕的英國人在他家的農場裏度假休息,他仰臥在一棵蘋果樹下思考問題,這時一隻蘋果掉到了他的頭上。

“蘋果為什麼會朝下落呢?”他問自己。這個年輕人就是牛頓。從此他對這個問題進行了不懈的研究,終於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

尤其是青年人,都要養成的最有價值的習慣就是在下決心之前,—定要對自己多發問,注意整理自己的思路。這可以讓人有一次機會,來合理地整理自己的思緒,或回想自己為什麼或怎樣會有這種決定,這個過程雖然看起來簡單,但卻會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收到實效。

積極思考是現代成功學非常強調的一種智慧力量,如果做一件事不經過思考就去做,那肯定是魯莽的,也是會栽跟頭的,除非你特別地幸運。但幸運並非總是光顧你,所以,最穩妥的辦法是三思而後行。

思考習慣一旦形成,就會產生巨大的力量。19世紀美國著名詩人及文藝批評家洛威爾曾經說過:“真知灼見,首先來自多思善疑。”愛因斯坦也非常重視獨立思考,他說:“高等教育必須重視培養學生具備會思考、探索的本領。”人們解決世上所有問題用的是人腦的思維本領,而不是照搬書本。

麵對著複雜而又規律的工作,我們一定要保持思維的靈活性。

其實要保持工作的高效率,就必須保持頭腦的正常運轉,思維的靈話。比如說,工作之餘可以看看“腦筋急轉彎”(雖然那些答案通常都是傻傻的),多思考一些人生哲理和未來計劃,或者看完一部電影後,和朋友討論、分析它的優缺點。重點是,要經常用腦進行積極思考,並訓練自己對周圍事物的敏感度。

靈活的頭腦有助於記憶力的增長,而記憶力又是工作效率不斷提高的可靠保障。雖然有很多事情可以記在備忘錄上,但是如果每天都要花很多時間填寫、查看備忘錄的話,也不是很有效率的做法,因此,還要靠自己的頭腦比較經濟實惠。

問問看,弄清楚自己的左腦與右腦哪一邊比較常用或是比較發達。一般來說,左腦發達的人通常在數理或分析能力方麵較強;而右腦發達的人則是對美術、藝術等感性的東西敏感度更高。

經常使用左腦的人,要多做一些鍛煉右腦的運動。例如多聽聽音樂、多看一些展覽、多做一些趣味性的活動。隻要能“極盡感性之能事”,就可以調節一下自己過去理性的生活。而對於已經頗具藝術感的人來說,右腦已經練得差不多了,應該著重對左腦做一些有建設性的訓練。例如盡量多用心算,少用計算器;多閱讀,多對事情做理性的分析、判斷。還有一些小小的運動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起到鍛煉腦部的作用。

比方說,一個左腦發達的人在下班時可以坐在公交車左邊的座位,然後試著用左眼去看窗外的事物,借以鍛煉自己的右腦。

隨時為自己的左手創造鍛煉機會。因為大部分的人經常使用右手,這樣,右腦所管轄的左手運動量就大大地減少了,因此,習慣性地使用自己左手是一種很好的開發右腦的方法。

除此以外,還可以練習用左手做一些簡單的事,像拿杯子喝水、換電視頻道、撥電話號

碼等。

無論如何,多做運動總沒有什麼壞處,又可以達到“頭腦不簡單,四肢很發達”的效果,何樂而不為呢?

記憶力也是可以通過加強訓練而提高的。

比如說,你同時有三件事要辦,雖然這三件事本身毫無任何聯係,但是如果你以這三件事的辦理地點連成一個路線圖來記憶,可能就會簡單得多。

從小到大,人們都是被訓練成一個死記硬背的人,而忽略了可以激發創造力的右腦的開發。所以,有機會要努力嚐試做一個“印象派”的人,盡量用“畫麵”來代替文字記憶。用“畫麵印象”的方法來記憶東西,不但可以激發右腦潛能,啟發人的創造力,還可以增強記憶力,節省時間,實在是提高效率的好方法。

固執的“思維定勢”

很多人走不出思維定勢,所以他們走不出宿命般的可悲結局;而一旦走出了思維定勢,也許可以看到許多別樣的人生風景,甚至可以創造新的奇跡。因此,從舞劍可以悟到書法之道,從飛鳥可以造出飛機,從蝙蝠可以聯想到電波,從蘋果落地可悟出萬有引力……常爬山的應該去涉水,常跳高的應該去打打球,常劃船的應該去駕駕車,常當官的應該去為民。換個位置,換個角度,換個思路,也許我們麵前是一番新的天地。

公元前657年,晉國君主晉獻公聽信夫人驪姬讒言,逼死太子申生,逼公子重耳出逃在外。重耳立誌回國繼位,振興家園。後來,他在齊國娶了妻子,又接受了齊桓公饋贈的20輛馬車,很感滿足。其妻見狀,痛心疾首,勸勉他:“行也!懷與安,實敗名!”意思是:您且行動吧,滿足現狀是會毀掉一個人的前途的!重耳從此振作起來,幾年後奪回了王位。根據這個故事,引申出“懷安喪誌”這個成語,告誡人們:迷戀、苟安於享受,就會變成碌碌無為的庸人。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順境和逆境,在一定條件下是會互相轉化的。麵臨厄運時我們如果能夠適當地變換思維的角度和方式,多從其他方麵重新評價和審視遭遇的挫折,將有助於擺脫的困境。

譬如照相,同一景物,從不同角度拍攝,就會得到不同的形象。對待厄運也是這樣。我們應當看到,偶然的不幸是生活的組成部分,但它僅僅是生活的一小部分。在我們的整個生活中,還有那麼多的歡樂和幸福的事情,我們為什麼不去注意它們,而要對自己的一些創痛念念不忘呢?有的人在厄運襲來時,就覺得自己是天底下最倒黴的人。其實,事情並不完全是這樣。也許你在某件事上是“倒黴”的,但你在其他方麵可能依然很幸運。和那些更不幸者相比,你或許還是一個十分幸運的人。英國作家薩克雷有句名言:“生活是一麵鏡子,你對它笑,它就對你笑;你對它哭,它也對你哭。”的確,如果我們以歡悅的態度微笑著對待生活,生活就會對我們“笑”,我們就會感受到生活的溫暖和愉快。而我們如果總是以一種痛苦的、悲哀的情緒注視生活,那麼生活的整個基調在我們心中也就會變得灰暗了。

但是,逆境也可以砥礪人生,增長人的才幹,使人通過破除障礙和不良情緒而得到新的突破與發展,心理達到更高層次的平衡;而順境,則也可能使人懷安喪誌,一事無成。

法國著名科學家法伯發現了一種很有趣的蟲子,這種蟲子都有一種“跟隨者”的習性,他們外出覓食或者玩耍,都會跟隨在另一隻同類的後麵,而從來不敢換一種思維方式,另尋出路。發現這種蟲子後,法伯做了一個實驗,他花費了很長時間捉了許多這種蟲子,然後把他們一隻隻首尾相連放在了一個花盆周圍,在離花盆不遠處放置了一些這種蟲子很愛吃的食物。一個小時之後,法伯前去觀察,發現蟲子一隻隻不知疲倦地在圍繞著花盆轉圈。一天之後,法伯再去觀察,發現蟲子們仍然在一隻緊接一隻地圍繞著花盆疲於奔命。七天之後,法伯去看,發現所有的蟲子已經一隻隻首尾相連地累死在了花盆周圍。

後來,法伯在他的實驗筆記中寫道:這些蟲子死不足惜,但如果它們中的一隻能夠越出雷池半步,換一種思維方式,就能找到自己喜歡吃的食物,命運也會迥然不同,最起碼不會餓死在離食物不遠的地方。

人的思維也一樣。人一旦形成了習慣的思維定勢,就會習慣地順著定勢的思維思考問題,不願也不會轉個方向、換個角度,這是很多人的一種愚頑的“難治之症”。

這種思維習慣定勢的影響很大。我們總是經年累月地按照一種既定的模式運行,從未嚐試走別的路,這就容易衍生出消極厭世、疲塌乏味之感。不換思路,生活也就乏味。

世上的事情有時就這麼簡單得讓人難以置信:如果你墨守成規,等待你的隻有失敗;相反,如果你稍微動一下腦筋,對傳統的思維方式進行一番創新,就能獲得成功。比如,那種具有“跟隨者”習性的蟲子為什麼就不能動動腦筋,對自己固有的習性進行一下創新——不跟在別人身後漫無目的地奔跑,而是換一種思維方式呢?

大象是世界上最強壯的動物之一,當一頭年輕的野生大象被抓到時,獵手們會用金屬圈套住它的腿,把它用鏈子捆到附近的榕樹上。自然,大象會一次又一次地試圖掙脫,但盡管做出了巨大努力,它還是不能成功。幾天掙紮並且傷了自己之後,它意識到它的努力是徒勞的,最後它放棄了。從此刻起,這頭大象再也沒有掙脫過,即使是別人隻用了一條小繩和木樁。

一種被稱為梭魚的魚類中也存在僵化的傾向。通常情況下,梭魚會就近攻擊在它範圍內遊泳的鰷魚。作為一個實驗,研究者們把一個裝有幾條鰷魚的無底玻璃鍾罐放入一條梭魚的水箱中。這條梭魚立刻向罐子裏的鰷魚發動了幾次攻擊,結果它敏感的鼻子狠狠地撞到了玻璃壁上。幾次慘痛的嚐試之後,梭魚最終放棄,並完全忽視了鰷魚的存在。鍾罐被拿走後,鰷魚們可以自由自在地在水中四處遊蕩,即使當它們遊過梭魚鼻子底下的時候,梭魚也繼續忽視它們。由於一個建立在錯誤信念基礎之上的死結,這條梭魚會不顧周圍豐富的食物而把自己餓死。

這兩個實驗是否會給您某些啟示呢?當人類也像其中的大象和梭魚一樣被安排了一個圈套,當他們不能夠掙脫的時候,就會選擇順從和視而不見。一位教授曾說過,人類的思維過程其實就是自己為自己下套,當人們鑽進了自己禁錮自己的思維定勢,人類的思想就再也無法自由了。

還在上“慣性思維”的當嗎

一個非常著名的公司要招聘一名業務經理,豐厚的薪水和各項福利待遇吸引了數百名求職者前來應聘。經過一番初試和複試,剩下了10名求職者。主考官對這10名求職者說:“你們回去好好準備一下,一個星期之後,本公司的總裁將親自麵試你們。”一個星期之後,10名做了準備的求職者如約而至。結果,一個其貌不揚的求職者被留用下來。總裁問這名求職者:“知道你為什麼會被留用嗎?”這名求職者老實地回答:“不清楚。”總裁說:“其實,你不是這10名求職者中最優秀的。他們做了充分的準備,比如時髦的服裝、嫻熟的麵試技巧,但都不像你所做的準備這樣務實。你用了一種超常規的方式,對本公司產品的市場情況及別家公司同類產品的情況做了深入的調查與分析,並提交了一份市場調查報告。你沒被本公司聘用之前,就做了這麼多工作,不用你又用誰呢?”

在生活中,我們總是習慣於遵循一貫的觀點和想法,習慣於按常規的思維去做一些事情,卻不知道機遇往往就蘊藏在我們的靈機一動之中。

平時不妨經常問一下自己:為什麼我們總是習慣於做大家都會做的事情,為什麼不給自己一個突破思維困惑的機會呢?

在人的思想裏麵,有千萬個叫做靈感的精靈,它們隨時可能跳出來,但是也可能永遠都在天堂裏麵睡覺,而這一切都取決於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