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塑造豁達心胸——心態放寬一切簡單(3 / 3)

要善於發現機會。很多的機會好像蒙塵的珍珠,讓人無法一眼看清它華麗珍貴的本質。踏實的人並不是一味等待的人。要學會為機會拭去障眼的灰塵,不要總是為自己找借口。沒有目標,沒有勇氣,一個膽小鬼即使與機會相遇,也根本不敢邁出成功的第一步,隻知道成功不會屬於自己。

等待最佳時機

當然,成功是需要機遇的。有了優勢這張王牌,你還要等待有用武之地的好機會。在等待時機的過程中,積蓄自身的力量是必要的,正所謂蓄勢待發。

時機乃是超乎人類能力的大自然的力量。無論你怎麼渴望,在春天未來臨之前,櫻花絕不可能盛開;無論你怎樣焦急,在時機尚未成熟的時候,做事必然無法成功。嚴冬來了,春天就不遠了。櫻花即使是被凜冽的寒風吹打,或遭遇到壓彎樹枝的大雪,仍然寧靜地等待春天的駕臨,充分表現了對於大自然恩惠的信賴。

一個名叫尤爾加的美國人的故事就很好地說明了這個道理。

尤爾加在底特律生活了一段時間以後搬到了新奧爾良。他在底特律時隻是一個鉛管匠,努力了好多年,也沒有發展起自己的事業,原因是缺乏資金。

剛搬到新奧爾良的時候,他帶著老婆、三個孩子和120元錢,那是他全部的家當和資產。搬來後的第一天,他找了八家鉛管公司,可是沒有人願意雇傭他,那些人隻是告訴他人手已經夠了。

無奈,第二天他跳上了一輛公共汽車,走過了一條長長的、繁忙的大街。那條街上有幾家快餐店,他記下了窗口上張貼征聘店員廣告的店名。走到路盡頭時,他跳上了另一輛返回家的車,一路上去了四家快餐店,可是都沒有找到工作。

最後,總算第五家的經理對他有點興趣。他向那個經理保證,他工作勤奮,而且做人誠實。那個經理告訴他,薪水相當低。但他告訴經理待遇不成問題,他會為顧客提供一流的服務。

他的工作一直做得都很努力,結果在六個星期之內他成了那家快餐店的營業部經理。在那期間,他結識了不少顧客,根據他們的要求,他改善了服務質量,提高了工作效率。九個月後,這家快餐店的老板把他叫到了辦公室。原來這個老板除了經營餐飲業之外,還有別的投資項目,尤其是在房地產方麵也搞得不錯。這個老板看他的能力很強,也很敬業,就想派他去一座有90戶的大廈當助理經理。

他當時就愣住了,然後告訴這個老板,他隻當過鉛管匠,對管理大廈一無所知。但老板笑著對他說:“我查過你在快餐店的記錄,利潤增加了83﹪。管理大廈與管理快餐店的道理是一樣的——樂於助人、推行計劃和委派。我想你一定能讓大廈保持客滿,準時收到房租,而且保養良好。”

結果他接受了那個工作——工資是他在快餐店時的三倍,還有一間漂亮的公寓。兩年後,他已經升為了高級經理,不久以後,他就有足夠的錢來開創他自己的事業——創辦一家大規模的鉛管企業。

尤爾加選擇了一份很少人願意去做的工作,但他最終卻成就了自己的事業。所以從哪裏開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知道自己是要到哪裏去。即使你選擇了最不起眼的工作,如果你能讓自己的目標明確起來,那你就能在平凡的崗位上為不平凡的事業做出充分的準備,就能為自己的事業打下堅實的基礎,就可能實現自己的夢想,成為一個成功的人。

不如意的事情過去了,好的時機必然來臨。因此,凡是成大事的人,無不等待時機的來臨。既不焦急,也不慌張,靜靜地處理眼前的工作。偉人等待時機的心情,恰似等待春天的櫻樹。然而,消極地等待,無異是企求僥幸。櫻樹雖然靜靜地等候春天,卻無時不在養精蓄銳。沒有儲蓄潛力,時機縱使到了,仍然一無所成。

愈需要等待,則內心愈是焦慮,這是人之常情。然而,自然的法則,卻不能被人情所左右。這不是冷淡,時機對於靜靜等待它的人,無不以溫暖的雙手去迎接。因此,我們要能養成“善待時機”的心理。

獨立思考,果斷出擊

人們順應環境,往往最後卻成了環境的奴隸。

“要想成為真正的‘人’,必須先是個不盲從因襲的人。你心靈的完整性是不可侵犯的……當我放棄自己的立場,而想用別人的觀點去看一件事的時候,錯誤便造成了……”

這是最不盲從的拉爾夫·瓦多·愛默生所講的名言。這對喜歡強調“由別人的觀點來看事情”以增進人際關係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大震撼。

也許,我們可以把愛默生的話做如下詮釋:“要盡可能由他人的觀點來看事情——但不可因此而失去自己的觀點。”假如成熟能帶給你什麼好處的話,那便是發現自己的信念及擁有實現這些信念的勇氣——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因素。

年輕人或涉世未深的人,常常會害怕自己與眾不同……無論是穿著、行動、言談或思考模式,都盡量與自己所屬的圈子相同。小孩喜歡與同年齡的人做相同的事,他們很在乎朋友或玩伴對自己的看法。他們需要被自己的同伴接受——這是他存在的最重要證據。當我們身處不熟悉的環境,又沒有過往的經驗可以參考的時候,最好的方法便是順應一般人的標準——直到我們自己的經驗和信心足以給我們力量,然後才能照著自己的信念和標準去做。

大部分的人寧願順應環境,躲在人群當中接受保護,對各種上司或領導毫不質疑或提出任何反對——我們不敢做與眾不同的事。但是,我們並沒有認識到,這種安全其實是虛偽的。大眾心理其實最脆弱,最容易被牽著鼻子走。像追求安全感一樣,人們順應環境,往往最後變成了環境的奴隸。

其實生活中很多人到了十六七歲的時候,也還不曾自己獨立自主思考過。自那以後,雖然也變得稍微懂得一點思考,但是所想的卻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事。隻是在一個勁兒囫圇吞棗地吸收著書本上的內容,對於朋友們所說的話,也不斟酌是否正確,就一味地接受。與其費盡周折地去追究有真實意義的東西,倒不如順其自然來得省事,這就是很多人懶得思考的原因。由於那樣,當發現自己擁有判斷力時,已經被偏見誤導了。雖然自己並未察覺,但是卻養成了錯誤的想法,它已取代了對真理的追求。

“要是我早點開始用自己的判斷就好了!”這是很多人到了一定年齡後的感歎。所以,為了避免將來後悔,最好及早開始。當然,人的判斷力不可能永遠正確,偶爾也有失誤的時候。不過,以失誤最少者為指針,則是不變的方法。能夠彌補這種失誤的,就是不斷學習和與人交往。可是,也不能過於相信這兩者而囫圇吞棗。因為,這兩者終究隻是上天賦予人的判斷力之補助。而良好的判斷力來自獨立、深入的思考能力。

當一個人一旦立誌自我思考,並開始嚐試時,對事物的看法就會有驚人的改變。與過去用別人教的想法去看事情,以及把抽象的幻覺誤當作真實的事物比起來,此時我們對任何事物的看法都顯得井然有序。

對於頭腦裏冒出來的想法,首先要重新評估一下,它是否真的是自己的意見。雖然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養成用自己的頭腦,仔細思考事情的習慣是值得的。首先,你要把現在的想法一一加以檢討,想想看,是自己真的那麼想,還是照別人告訴你的去想的?會不會是偏見或錯誤的信念?就從這些問題開始思考吧。如果沒有偏見,就請你用自己的頭腦,聽聽各種人的意見,想想看是對或錯,或者有哪個地方不對,然後再綜合各種意見,歸納出自己的看法。

洛克菲勒曾對兒子說:“與他人生活得不一樣,這是成功的必要條件之一,而敢於進行嚐試的人卻非常稀少。我所下的重要決定,多數都招致過朋友們的批評,他們全都出自善意的提醒。我所進行的一切非常危險,缺少成功的希望的事情,以及我的輕率程度是何等嚴重。我在取得律師的資格之後,為了進入一家毫不起眼的小公司工作,而辭去大企業的職位時,就遭到了同事的嘲笑。而今天我們的企業都是當時所下決定的直接結果。

堅持一項並不讓人支持的原則,或不隨便遷就一項普遍為人支持的原則,都不是件容易的事。當一個不願隨波逐流的人,在受到攻擊的時候仍然堅持信念到底,的確需要極大勇氣。戴爾·卡耐基曾講過這樣一件事:

有一次,我參加某個社交聚會,話題正轉入最近發生的某個議題。當時,在場的人均讚成某個觀點,隻有一位男士表示異議。他先是客氣地不表示意見,後來因為有人單刀直入地問他的看法,他才微笑道:“我本來希望你們不要問我,因為我是與各位站在不同的一邊,而這又是一個愉快的社交聚會。但既然你們問了我,我就把自己的看法說出來。”接著,他便把看法簡要地說明一下,立即遭到大家的圍攻。隻見他堅定不移地固守自己的立場,毫不讓步。結果,他雖然沒有說服別人同意他的看法,卻贏得大家的尊重。因為他堅守自己的信仰,沒有做別人思想的應聲蟲。

如今,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專家的時代。由於我們已十分習慣於依賴這些專家權威性的看法,因此便逐漸喪失對自己的信心,以致不能對許多事情提出意見或堅持信念。這些專家之所以會這麼輕易取代我們的地位,是因為我們讓他們這麼做。

我們現今的教育趨勢,是針對一種既定的性格模式來設計,因此這種教育方式很難訓練出什麼領導人才。由於大部分的人都是跟從者,不是領導者,所以我們雖然很需要領袖人才的訓練,但同時也很需要訓練一般人如何有意識、有智慧地去遵從領導。如此,才不至於盲目地隨波逐流。

大部分人(無論是男是女),都沒有想到自己其實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專家——在他們自己本身、家庭或事業的世界裏,他們做某些事,隻不過是因為某些“專家”這麼說,或因為那是一種流行,跟著做也可以湊個熱鬧。

而我們應該做的是:保持自己的真麵目。普林斯頓大學校長哈洛·達斯在1955年的學生畢業典禮上,以《成為獨立個體的重要性》的題目發表演說,指出:“人們隻有在找到自我的時候,才會明白自己為什麼會到這個世界上來,要做些什麼事,以後又要到什麼地方去等這類問題。”

所以,年輕人,堅持你的獨立性,做一個不盲從,能獨立思考、有自己的主見的人吧!

可以按自己的方式來做事

請問,你曾為你的假期製定過怎樣的計劃?是一個電視計劃、一個戲劇計劃或一個旅遊計劃?還是……更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時間。但是,如果速度比方向更重要的時候,不是很可笑嗎?一邊爭分奪秒,一邊卻在大把大把地揮霍著歲月,甚至正在埋葬自己的夢想,這種做法難道不危險嗎?這是因為他對於自己想要前進的方向考慮得太少的緣故。因為他不相信自己明天可以成為一個完全不同的人,做著與昨天和今天完全不同的事情。

我們的夢想和目標足以成為一種磁石,吸引萬物和所有的人,使我們能逐漸將它變成現實。的確,這並非一件容易的事,可是每一位成功人士都有類似的經驗。

但是,僅僅是心血來潮是不夠的,我們必須將自己的目標納入自己的思想中。我們必須不斷地想著自己的目標,相信它能實現。這裏有一個簡單的竅門:我們想象著已經達到了自己的目標,這就是說,我們不光在思想上實現了它,並從感情上去享用它。

每當我們以這種方式將注意力集中在我們的夢想上的時候,我們就在現有的起點與我們想要達到的目標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每一次的想象都會加深我們的夢想成為現實的必然性,這種確信會轉化為促成成果的實際行動。自信也會在此過程中得以加強,從而激勵我們去尋找可行的方式和機會。

吉爾貝特·卡普蘭在25歲的時候創辦了自己的第一份雜誌。他是一個完全醉心於工作的人,在15年的時間裏,他把自己的雜誌辦成了發行量巨大的知名雜誌之一。他幾乎夜以繼日地工作著。可是在他40歲的時候,他突然出售了自己的企業,出什麼事了?

有一天,他聽了馬勒的第二交響曲,樂曲深深地吸引了他,喚醒了他內心深處沉睡已久的東西。更重要的原因是他認為應該重新演繹馬勒的第二交響曲,他覺得缺了點什麼,他聽到的演奏不符合馬勒的原意。

他出售了自己的企業,決定要成為一個指揮家。所有的專業人士都一致認為他的做法是一次希望渺茫的冒險。因為卡普蘭在此之前從來沒有做過指揮,也根本不會演奏任何樂器。一個甚至連樂譜都讀不懂的經理——40歲——當指揮,這簡直可笑極了。可是,這些批評意見動搖不了卡普蘭的決心,他甚至將目標定得更高了:他要以一種全新的方式來演繹馬勒的作品。

然後他就開始學習,他向最優秀的指揮家求教。他請了老師,不斷地為自己的夢想而奮鬥,隻過了兩年,他的夢想就成為了現實。1996年,吉爾貝特·卡普蘭就演奏了美國最成功的古典作品集,在同一年裏,他作為一名受人仰慕的指揮家出席了薩爾茨堡音樂節的開幕式。

諾曼·文森特·皮爾一針見血地說:“大多數人不願意相信他們本身具備著所有可以讓夢想成真的素質。因此,他們試著滿足於那些與他們不相配的東西。”本傑明·迪斯雷裏也說過:“對於那些為了實現自己的誓言甚至不惜拿生命去冒險的人來說,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摧毀他們的意誌。”

為什麼有的人能讓別人為自己工作,而另一些人卻甘願為別人賣力呢?區別就在於我們追求自己夢想的程度。當兩個人相遇的時候,通常那個作出了真正的決策,並竭盡全力要實現自己的目標的人總是能最終影響另一個人,而且或多或少地讓他跟隨自己的腳步前進。將夢想抓得越緊,我們就會越堅強,連上天都似乎在以一種神秘的方式幫助那些目標明確的人。

生命中沒有比實現自己的夢想更讓人滿足的了。從另一方麵說,世界上也沒有比背叛並最終放棄自己的夢想更令人沮喪的事情了。

聰明的年輕人總是每隔一段時間就停下來問自己:“我是在體驗我的夢想,還是在畏懼不前?”他們知道,作為自己生活的設計師,可以創造自己夢想中的未來。他們為自己規劃與自己匹配的生活藍圖,他們懂得,過去以及現在都不等同於未來。即使手中握有的始終是同樣的畫筆,我們也能每時每刻描繪出一幅新的畫卷。但丁說過:“熊熊烈火是從微弱的火苗中產生的。”

你要以你的方式來生活。就像弗蘭克·西納特拉在歌中唱到的那樣:“更多、甚至更多的,是我以自己的方式來行事。”西納特拉先生是這樣生活的,也是這樣辭世的。因此,美國總統在他的葬禮上說道:“他以自己的方式而行事。”

靠自己拯救自己

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夢想奇跡的發生是靠不住的。唯一能夠相信的隻有你自己,隻有你的勤奮與努力才能夠使你擺脫困境。生活中總有許多人,不相信自己,總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以為別人比自己做得更好,能幫助自己。殊不知,別人是最靠不住的,他們能否幫助你,效果如何全都是未知數。隻有你自己的努力才是實實在在的,勤奮是把握自己命運的鑰匙。而處處依賴於別人,無異於坐以待斃。

當理想在你身上實現時,世人會感歎又一個奇跡的出現。然而,奇跡不是上帝的力量,而是你自己奮力拚搏的結果。

四歲的小克萊門斯上學了。教書的霍爾太太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每次上課之前,她都要領著孩子們進行祈禱。有一天,霍爾太太給孩子們講解《聖經》,當講到“祈禱,就會獲得一切”的時候,小克萊門斯忍不住站了起來,他問道:“如果我祈禱上帝呢?他會給我想要的東西嗎?”

“是的,孩子,隻要你願意虔誠地祈禱,你就會得到你想要的東西。”

小克萊門斯特別想得到一塊很大很大的麵包,因為他從來沒有吃過那樣誘人的麵包。而他的同桌,一個金頭發的小姑娘每天都會帶著一塊這麼誘人的麵包來到學校。她常常問小克萊門斯要不要嚐一口,小克萊門斯每次都堅定地搖頭,但他的心是痛苦的。

放學的時候,小克萊門斯對小姑娘說:“明天我也會有一塊大麵包。”回到家後,小克萊門斯關起門,無比虔誠地進行祈禱,他相信上帝已經看見了自己的表情,上帝一定會被自己的誠心感動的!然而,第二天起床後,當他把手伸進書包的時候,除了一本破舊的課本什麼也沒有發現。他決定每天晚上堅持祈禱,一定要等到麵包降臨。

一個月後,金頭發的小姑娘笑著問小克萊門斯:“你的麵包呢?”

小克萊門斯已經無法繼續自己的祈禱了。他告訴小姑娘,上帝也許根本就沒有看見自己在進行多麼虔誠的祈禱,因為,每天肯定有無數的孩子都進行著這樣的祈禱,而上帝隻有一個,他怎麼會忙得過來?小姑娘笑著說:“原來祈禱的人都是為了一塊麵包,但一塊麵包用幾個硬幣就可以買到了,人們為什麼要花費這麼多的時間去祈禱,而不是去賺錢買麵包呢?”

小克萊門斯決定不再祈禱。他相信小姑娘所說的正是自己想要知道的——隻有通過實際的工作來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而祈禱,永遠隻能讓你停留在等待中。小克萊門斯對自己說:“我不要再為一件卑微的小東西祈禱了。”他帶著對生活的堅定信心走向了新的道路。

多年以後,小克萊門斯長大成人,當他用筆名馬克·吐溫發表作品的時候,他已經是一名為了理想勇敢戰鬥的作家了。在無數個艱難的日子中,他都記著:不要為卑微的東西祈禱!隻有奮鬥和努力是真實的,隻有自己的汗水是真實的。祈禱天堂裏的上帝,不如相信真實的自己;祈禱虛無的上帝,不如付出誠實的勞動。

討好別人還是做自己

人際關係大師卡內基曾經說過一個故事。

從前有個女孩,她出身平凡(是公車調派員的女兒),天生擁有非常動聽的聲音,確實有當歌星的潛能,可惜嘴巴長得很不好看:她的嘴很大,又有暴牙,這看來確實是當歌星的致命傷。

當她第一次在美國新澤西的一家夜總會獻唱時,為了讓自己看來比較優雅,一直企圖用上唇遮住暴牙。當然,這麼做使她無法淋漓盡致地發揮自己的歌藝,也使別人很快地看出,她正做作地遮掩自己的缺陷。

還好當晚有個說話很直的人,馬上給她一個忠告:“我知道你覺得暴牙很難看,所以故意要掩飾你的牙齒。其實,你越掩飾,大家越會注意到它,如果你不在意,大大張開嘴來唱,聽眾並不會在意你的牙齒不好看,隻會聽到你美妙的聲音!”

這個女孩雖然覺得難堪,但接受了那人的直言無忌,勇敢地張開嘴,開懷唱出自己最完美的聲音。後來,這個女孩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頂尖歌手,她的暴牙也成為她醒目的個人商標,別人想模仿那種韻味都不成!

“討好別人”的原則常和“做自己”是衝突的。也許以前當“順民”可以減少不少麻煩,但在這個個性化的時代,一個毫無個性的人,不可能脫穎而出。如果真的想當一隻捕捉人們聽覺的雲雀,你不能和所有的麻雀發出同樣的叫聲。

而事實上,一個還沒有學會做自己的人,往往也不能長期討好到別人。有一位負責某大公司人事招考的朋友就曾說過:“求職的人所犯的最大錯誤,就是失去自己,不能以自己的話來回答問題,隻拚命地想給你他認為你喜歡聽的答案。”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質,隻是,很多人一輩子都沒有發現屬於自己的天籟。沒有一個人應該糟到放棄自己,去模仿別人。

討好別人,使你找不到自己生命的真正指標。著名的心理學家榮格曾經如此分析:“我的病人之中有三分之一以上在醫學上找不到任何病因,他們隻是找不到自己生命的意義,拚命自憐而已。”

我們該自愛,但自憐卻不是好東西;該對別人好,但一味討好,恐怕沒有人認為該真正尊敬你。

哈利教授少年時就認識一個非常在乎別人看法的人。那時候他很喜歡在星期天上教堂,因為教堂的音樂總使人心情舒暢。但這家夥未免有點討厭,他雖然眉清目秀,待人也非常客氣,卻總是每隔幾個禮拜,就要發給同年齡的人一份問卷。他總是問:你會給我打幾分?你認為我的優點是什麼?有哪些缺點需要改進?

這人勇於自我檢討的精神也許值得嘉獎,但他看見問卷的反饋信息後,卻屢屢變得更不快樂。試想,別人在白紙黑字上誠實地寫下你的缺點,除非聖賢,誰會真的開心?

看到他那麼不開心,過幾個禮拜,他再發問卷給哈利時,哈利幹脆昧著良心給他一百分,缺點欄下填:無!

沒想到他並不因此而高興,他把哈利拉到一旁,指責哈利不是個誠實的朋友:“我從你的眼神中可以看得出,你並不認為我十全十美,既然這樣,你為什麼口是心非地給我一百分?”

“因為你實在很煩!”年輕氣盛的哈利衝口而出。

這時,牧師走了過來,傾聽了他們的爭執之後,微笑地對那個人說出一句妙語:“下一次,不要再麻煩你的朋友為你打分數,請上帝為你打分數吧!”

是的,就讓我們心中的上帝為我們的表現打分數吧,何必斤斤計較別人給你幾分呢?

放心,你永遠不會讓全世界都滿意。也沒有必要。

在一次討論會上,一位著名的演說家沒講一句開場白,手裏卻高舉一張20美元的鈔票,麵對會議室裏的20個人,他問:“誰要這20美元?”一隻隻手舉了起來。他接著說:“我打算把這20美元送給你們當中的一位,但在這之前,請準許我做一件事。”他於是把鈔票揉成一團,問:“誰還要?”仍有人舉起手來。他又說:“那麼,假如我這樣做又會怎麼樣呢?”他把鈔票扔到地上,踏上一隻腳,並用腳碾它。爾後他拾起鈔票,鈔票已變得又髒又皺。“現在誰還要?”還是有人舉起手來。

“朋友們,你們已經上了一堂很有意義的課。無論我如何對待那張鈔票,你們還想要它,因為它並沒有貶值。它依舊值20美元。人生路上,我們會無數次被自己的決定或碰到的逆境擊倒、欺淩,甚至碾得粉身碎骨。我們覺得自己似乎一文不值。但無論發生什麼,或將要發生什麼,在上帝眼中,你們永遠不會喪失價值。在他看來,你們始終是無價之寶。生命的價值不依賴我們的所作所為,也不仰仗我們結交的人物,而是取決於我們本身!你們是獨特的——永遠不要忘記!”

看完這篇文章的人,常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是啊,隻要有能力,又何必在意別人怎麼看,怎麼說呢?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是的,酒香不怕巷子深,是金子總會發光的。能作為警世之言遺留下來的中國俗話,在感化人類心靈上很是溫馨,很是慈祥。它沒有強求,它但求自然;它沒有過多的欲望,它有清淡淨化的領悟。

你一定要相信自己,你是最好的。隻要你是最好的,世界上美好的事物就自動會向你靠攏。喬丹打籃球成為世界頂尖籃球巨星,不但一年收入幾千萬美金,而且有人找他拍電影,有人找他拍廣告,有人找他出書,請問他的運動鞋需要自己買嗎?不用,耐克會提供;他穿的西服需要自己買嗎?當然也不用,別人不但免費提供,還要付他廣告費,甚至香水廠商還借喬丹的名字與肖像生產喬丹牌香水。喬丹什麼事都不用做,隻要出名字與頭像,別人就送他30%的股份。為什麼?因為喬丹相信自己:他早年被校籃球隊拒絕過,但他一定是最好的。

成龍拍電影時,各個汽車廠商主動爭取免費提供汽車的機會,讓成龍在電影裏麵表演特技。成龍選中日本三菱跑車,三菱立刻提供上百台新車讓成龍拍攝賽車鏡頭,成龍將車撞得稀爛,三菱也分文不取,為什麼呢?因為成龍是最棒的,他的電影總是最賣座的。

成龍拍一部電影需要許多特技鏡頭,拍攝時有的當地政府派出警察幫他開道,甚至封閉路段也不收取成龍費用,隻為了協助成龍拍電影。為什麼呢?因為成龍是世界最頂尖的特技明星,他的電影在國際上非常賣座。

成龍在馬來西亞拍電影,意外將“萬寶路香煙”的廣告招牌撞壞,萬寶路公司不但不要求賠償,還決定不必將招牌修好,因為是成龍撞的,宣傳價值更大。

有誰相信成龍也曾不過是個默默無名的替身演員呢?成龍從小練功,為了進入戲班子演戲,7歲開始吃苦頭。後來當上電影替身演員從事危險動作,當時他替李小龍做特技替身,立誌要超越李小龍成為國際巨星。在曆經了40年後,他成為了國際巨星。他拍電影的收入都以提成方式獲取,雖然片酬本身不高,但提成收入總是超越別人的片酬。因為電影一旦賣座,全世界的電影院都在替他賺錢,連好萊塢的巨星開餐廳,都來香港要求成龍合夥,他不但賺錢,出名,拍電影省成本,有人替他出書,甚至連香港政府都要頒獎給他,這到底是為什麼?不是他去爭取來的,而是他早就立誌要成為行業中最頂尖的人。他做到了,你也可以做到。

平庸還是卓越,由你定

在一次關於市場經濟問題的學術報告會上,一位專家提出這樣一個觀點:人之初,性本惰。也就是說,人具有的一種惰性很難改變。這種惰性常常使人不思進取,容易滿足,讓人陷入瑣事中而碌碌無為。

改變惰性,則要幾經磨礪,人才能有“大“的意境。人類社會的進步,生存環境的改變,向人的惰性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是滿足平庸,還是追求卓越?

我們有理由讓自己認同後一點。因為——

追求卓越意味著你的價值觀比別人明晰高遠。人生價值的實現是在追求卓越的社會實踐中完成的。人的理想隻有通過不懈的追求,自強不息的奮鬥才能實現,而小富即安滿足平庸者的人生隻能是殘缺的人生。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邁誓言,雷鋒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的高尚情操,以及國內外科學家和知名企業的成功道路,從多個側麵無一不映射出人類追求卓越的奮鬥軌跡。世界領帶大王曾憲梓曾經說:“屋簷下的麻雀是不可能有遠大和崇高的目標的,隻會在低矮的田間吃上幾粒糧食就心滿意足了;隻有山巔上的雄鷹,才敢於頂風鬥雨,在無邊無際的天空翱翔,才能獵獲重大的目標。”正是有著卓越的追求,曾憲梓一步步地實現了人生目標,讓“金利來,男人的世界”風靡全球。

追求卓越意味著你總是能出其不意地擺脫困境。齊白石經常對他的學生說:“學我者生,似我者死。”19世紀英國詩人王爾德曾經講過一句流傳極廣的話:“第一個用花比喻美的人是天才,第二個這樣比喻的是庸才,第三個就是蠢才了。”話雖然尖刻,但道理很深:總是縮手縮腳、不敢超過前人一步,總是重複別人,至多是個“庸才”,搞得不好還要被歸入“蠢才”之列。隻有敢於創新,才有可能超過別人,取得成功。企業進步的第一推動力是企業家的創新,日本本田公司創始人本田宗一郎,從一開始經營就為公司訂立基本方針:不步他人後塵,要創世界第一技術水準。他公開提出:“本田是以全世界為目標的理想。”這裏麵,既飽含創新的理念,又充滿追求卓越的大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