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裏的馬謖,自稱“自幼熟讀兵書,頗知兵法”,但在街亭之戰中,隻背得“憑高視下,勢如破竹”、“置之死地而後生”幾句教條,而不聽王平的再三相勸以及諸葛亮的叮嚀告誡,將軍營安紮在一個前無屏蔽、後無退路的山頭之上,最後落得一個兵敗地失、狼狽而逃、被斬首示眾的下場。
在中國現代史上,也有過很慘痛的教訓。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以教條主義為特色的王明“左”傾機會主義,頑固地堅持先攻打大城市、然後再向農村進攻的路線方針,給中國革命帶來了巨大的損失。
所以,會學,更要會用。學習的知識隻有有效地運用到生活和實踐中去,才會發揮其效用,否則就是一些死的沒有用的東西。
如果隻知道書本上的知識,而不能學以致用,是一種片麵的、無用的知識。要強調學習要與實際相聯係,還要看書本知識的正確與否,並通過“致用”來對其進行檢驗,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書中的東西,往往會瑜瑕參差,人們在學習中如果不辨真偽地對其兼收並蓄,肯定會造成學習效率的下降和認識上的混亂。
怎樣才可以不接受或者少接受錯誤的“書本知識”呢?這就要求我們要把讀書聯係到實際中,把從學習之中學得的知識,在聯係實際的過程中做一個檢驗,看看是否能經得起“致用”的考查。
善於從日常生活中學習
豐富的閱曆是成大事者不可缺少的資本,所以,我們不但要注重書本知識,也要注重生活中的知識。
古人雲:“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讀書學習獲取知識誠然重要,但實踐獲真知也是必不可少的。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打破了往日對知識的理解。人們已認識到:知識與能力並不完全是相等的,知識並不等於能力。21世紀對能力的新要求,迫使人們重新審視自己所學的知識。但不管時代怎樣發展,你都應使頭腦保持清醒,你必須清晰明了地理解知識與能力的關係。
培根在提出“知識就是力量”的口號以後,又明確地指出:“各種學問並不把它們本身的用途教給我們,如何應用這些學問乃是學問以外的、學問以上的一種智慧。”
有了知識,並不等於有了與之相應的能力,運用與知識之間還有一個轉化過程,即學以致用的過程。中國有句諺語:“學了知識不運用,如同耕地不播種。”
如果你有很多的知識但卻不知如何應用,那麼你擁有的知識就隻是死的知識。死的知識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因此,你在學習知識時,不但要讓自己成為知識的倉庫,還要讓自己成為知識的熔爐,把所學知識在熔爐裏消化、吸收。
你應結合所學的知識,參與學以致用的活動,提高自己運用知識和活化知識的能力,使你的學習過程轉變為提高能力、增長見識、創造價值的過程。你還應加強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培養,並把兩者的關係調整到黃金位置,使知識與能力能夠相得益彰、相互促進,發揮出你巨大的潛力和作用。
所以,每個人不僅應該苦讀與愛好、興趣、職業有關的“有字之書”,同時還應該領悟生活中的“無字之書”。通過閱讀“有字之書”,你可以學習前人積累的知識、前人學以致用的經驗,並從中加以借鑒,避免走岔道、走彎路;通過讀“無字之書”,你可以了解現實,認識世界,並從“創造曆史”的人那裏學到書本上沒有的知識。
如果你想能盡快、更好地讀透“有字之書”,必須結合讀“無字之書”,才能記憶深刻、牢固。
重視“讀世間這一部活書”,讀“無字之書”,是魯迅先生的主張。
魯迅少年時代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在農村度過,而且也樂於與農村少年為友,喜歡到農村看社戲。他從農村少年、農村社戲中了解了很多農村生活,也因此增長了不少見識,他後來創作的《故鄉》、《社戲》等短篇小說的生活素材都是在那時積累的。
魯迅一生寫了很多針砭時弊的雜文,其犀利的語言,也來自對“無字之書”的知識積累。如果不注意讀社會現實這部“無字之書”,隻知閉門做學問,他又怎麼會從中看出“世人的真麵目”,怎麼會成為“一個偉大的畫家”,怎麼會“用他手中那支強而有力、潑辣而幽默的筆,畫出黑暗勢力的醜陋麵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