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說的學習不僅僅是指一種對新知識的學習,而且包括了對各種新經驗、新觀念的接受。對這些新事物的接受是避免失敗的前提。沒有新的經驗,麵對新的工作項目,你可能會繞很大的圈子才能獲得微小的成功,而更大的可能是,在你獲得這些小小的成功之前,你便已經因為缺少經驗又不願學習而在工作中招致了失敗。如果沒有新的觀念,在你麵對新的形勢時,便沒有思想上的準備。沒有思想上的準備,你便不可能有創造性的行動。在現代商業社會中因不願學習而導致工作效率低下,甚至最終失敗的例子比比皆是。
遠大空調集團總裁張躍擁有2億美元以上的資產,1989年創業時隻有25歲,張躍的座右銘是“要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識。”當然這裏不是指那種很刻板的知識,還包括生活方式的認知和品位、感受,這是決定一個人是否幸福的重要方麵。要在知識中找到美感,體會到享受。
那些追求成功的人都堅持學習,我們又為何不能呢?如果你認為自己學會了一切,可以放鬆了,那麼你放鬆的那一刻也就是你的競爭對手開始超越你,並將你的成果全部毀滅,砸你的牌子、占你的陣地的時刻。
據美國有關調查發現:半數以上的勞工技能在短短的3~5年內就會因為跟不上時代的發展而變得無用,而從前這種技能的折舊期是7~14年。我們處在一個高度信息化的社會,又處於一個全球化的市場中,也許每過幾秒鍾便會有一種新的事物產生。每一個新事物的產生便連帶著一種新的經驗和運作方式。麵對這些新的事物和新的經驗,如果一個員工和企業拒絕學習,那麼他便不可能適應嶄新的社會與工作,麵對這個員工和企業的就將是失敗。所以,不能把堅持學習作為一種習慣的話,那麼你就是在走向失敗。
在商場上,自以為進入了無人之境,可以高枕無憂,卻在不知不覺中丟了陣地的例子數不勝數。隻有不斷地學習才能保持你的競爭優勢。
即使是作為世界上名聲最顯赫的高科技企業——微軟公司,如果不能順應時代潮流,學習新事物,接受新觀念,也會在頃刻間煙消雲散。1995年12月,比爾·蓋茨召開微軟最高級別工作會議時,他公開宣稱:“微軟距離破產永遠隻有18個月。”當時是微軟自成立以來所麵臨的最大危機。
在1994年,比爾·蓋茨曾在各種公開場合說:“互聯網是免費的,在上麵賺不到錢,怎麼可能會是有意思的生意?”可是,一切征兆越來越明顯了,互聯網時代已經來臨。
比爾·蓋茨不得不接受新觀念,調整自己的戰略目標。微軟放棄了對它的Active X文件連接技術標準的控製,這是他們花了1億多美元和7年多時間才開發成功的。他選擇1995年12月7日作為破釜沉舟的日子,要求手下十幾個主管經理必須在這一天之前上交公司的互聯網戰略報告。而這份報告就說明了公司在戰略上進行了徹底的改變,這時的所有工作都是以互聯網為核心展開的。如果沒有接受新時代的觀念,放棄舊的目標,現在的微軟說不定已經成了大魚嘴裏的小蝦。
學以致用
現在,人們可以確定,影響成功有三個方麵的因素:一是先天智商(遺傳);二是學到的知識;最後一個,也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到的知識在一個環境中的應用。
太相信書的人,隻能成為打工仔。書本知識不可不信,但也不能全信。對於事業有成的人士來說,他們成功都有一個決定性因素,這個因素來自學到的知識所具有的可應用性。
有很多人在各自的領域內有著淵博的知識,但是他們的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有多大的用處呢?我們應該在學到的知識與我們真正的需要之間找到適當的平衡點,以便學以致用,把知識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當我們有機會學習某個專業時,我們要問自己:我要學的知識能夠用在我的日常生活中嗎?也許在很多情況下,你投入了時間和費用,但卻得不到一個為你帶來較高的投入產出比的應用環境。
為此,最好的辦法是將培訓班的教學內容與你目前和今後的工作加以對比,以清楚你需要學習什麼知識才能提高工作能力,學習什麼知識才有利於你的全麵發展。要始終考慮學以致用。
墨西哥人有一句諺語:“給他一條大魚,不如給他一根魚竿。”同樣的意思換個角度來說就是:求魚不如求漁,作為一個求學者,學習方法應該比結果重要得多。
想在35歲以前獲得成功,就一定要學以致用,否則,生搬硬套書本上的知識,必然會給你所從事的事業帶來損失。在曆史上有很多食古不化、奉行教條而失敗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