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學習習慣]提升個人競爭力的終生護照(3)(1 / 2)

朱熹認為,讀書的目的在於弄懂書中的義理,而後照著這些義理去做。

他說,十七八歲時讀《孟子》,到20歲,隻能逐句去理會。以後才明白,書中很多長段是首尾相連的,不能割斷了它們的聯係,隻有把大段的文字綜合起來理解,才能得到其中的真諦。

朱熹讀書還十分講究循序漸進的方法。他認為,讀書都有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比如要先讀《論語》,再讀《孟子》;先讀《論語》的“學而”篇,再讀“為政”篇。讀某一本書或某一篇時就要讀到把它弄懂為止,再接著讀下麵的內容。這樣,讀到融會貫通的地步,就可以說把知識學到手了。

朱熹不僅愛讀書,而且會選擇書讀。他早年興趣廣泛,禪、道、楚辭、詩、兵法樣樣涉獵。但後來,他又轉向專攻儒家經典研究。這“一博”、“一專”,為朱熹的學術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同一本書,不同的人讀閱後,為什麼會產生不同的閱讀效果呢?對於同等知識水平的讀者來說,除了智力等方麵的差異外,問題就在於是否注意了創造性閱讀以及閱讀的創造力發揮。

閱讀是一種對知識的吸收過程。閱讀力就是迅速、正確地吸收書寫或印刷載體內容的意義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閱讀創造力。閱讀能力強,一般閱讀創造力也強。

閱讀的過程可劃分成兩個階段:一是讀者對原書內容的吸收階段,稱為繼承性閱讀階段;二是讀者對原書內容的深化、再創造階段,稱為創造性閱讀階段。

從繼承性閱讀階段到創造性閱讀階段有一個發展過程,需要分析判斷、推理等邏輯思維,需要有豐富的知識、科學的方法等作為媒介,還需要展開想象的翅膀……

在從隻繼承原書內容到在此基礎上創造知識的發展過程中,邏輯思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嚴密的邏輯推理能使人們所發現的新問題趨於正確,減少或者避免結論的荒謬,為科學發現、發明提供一定的前提條件。所以,要善於運用自己的邏輯思維,有選擇地去閱讀,去吸取有益的知識。

不斷學習才能保持你的競爭優勢

在IBM公司的員工當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無論你進IBM時是什麼顏色,通過學習,你都會變成藍色(IBM有‘藍色巨人Big Blue’的稱號)。”IBM公司以其出色的員工培訓而聞名遐邇,而IBM的員工則以其不斷學習的能力變得出類拔萃。

積累知識比積累財富更重要

我們常聽到別人抱怨薪水太低、運氣不好、懷才不遇,卻不知道其實自己處身於一所可以求得知識、積累經驗的社會大學堂裏。今後一切可能的成功,主要是看自己今日學習的態度和效率。

許多天賦很高的人,終生處在平庸的職位上,導致這一現狀的原因是不思進取。而不思進取的突出表現是不讀書、不學習。寧可把業餘時間消磨在娛樂場所或閑聊中,也不願意看書。也許,他們對目前所掌握的職業技能感到滿意了,意識不到新知識對自身發展的價值;也許,他們下班後很疲倦,沒有毅力進行艱苦的自我培訓。

他們心甘情願地陷於頹廢的境地,尚未做任何努力就承認了人生的失敗。擁有這種心態,也許連現在那個卑微的“飯碗”都不是十拿九穩的。

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一個人就難以在工作和事業中取得突破性的進展,難以向更高的地位發展。

在成功之前,一個人要積蓄足夠的力量。在這方麵,托馬斯·金曾受到加利福尼亞的一棵參天大樹的啟發:“在它的身體裏蘊藏著積蓄力量的精神,這使我久久不能平靜。崇山峻嶺賜予它豐富的養料,山丘為它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雲朵給它帶來充足的雨水,而無數次的四季輪回在它巨大的根係周圍積累了豐富的養分,所有這些都為它的成長提供了能量。”

即使在商業領域也如此。那些學識淵博、經驗豐富的人,比那些庸庸碌碌、不學無術的人,成功的機會自然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