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3 / 3)

曲酒米粥

作酒必用曲,無曲不成酒;造粥必用米,無米難成粥。蓋曲本有酒氣,故能成酒;米原是穀精,故能成粥,以其各從其類也。

吾之觀此,因悟的性命同類相依之道矣。性者天性,非氣質之性,乃氣質俱化之性;命者天命,非夭壽之命,乃夭壽不二之命。修真者欲修性命,須尋性命之種,得其種而修之,性命可了;非其種而修之,性命反傷。此種也,外而非一切金石、草木、滓質之物,內而非一切血脈、精氣、津液之物;特以有形有象等等之物,與我性命非是一類,如何了得性命?要知此性命之真種非是別物,乃本來所秉先天真一之氣也。此氣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摶之不得;非可於一身求,非可於身外尋;不離乎此身,亦不著於此身;在恍惚杳冥之間,藏虛無寂寥之境;含之則為真空,發之則為妙有;不可以言傳,不可以筆肖,強而圖之,這個〇而已;強而名之,儒曰“太極”,釋曰“圓覺”,道曰“金丹”。太極、圓覺、金丹,其名雖三,其物則一,這個物方是性命之真種子。所謂窮理者,即窮此真種;所謂盡性者,即盡此真種;所謂致命者,即致此真種。知此真種,逆而修之,以之修性而性可明,以此修命而命可立。故《參同》雲:“同類易施功兮,非種難為巧。”亦如作酒必用曲,煮粥必用米也。

鍾鳴鼓響

鍾敲之則鳴,鼓擊之則響;以其外實內虛,中空無物,故能鳴能響也。

吾之觀此,因悟的真空妙有之道矣。真空者,如鍾鼓之中空也;妙有者,如鍾鼓擊之而有聲也。人若守此真空以為體,運此妙有以為用;常靜常應,常應常靜;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感而遂通,寂而不動;空而不空,不空而空;靈靈通通,活活潑潑;在大造爐中,一一煉度過去;垢去鏡明,雲散月現;露出金剛不壞法身,超出乎陰陽造化之外,與太虛並長久矣。

傀儡風箏

傀儡能以當場點頭,風箏能以飛騰上空者,人用線索以提牽之也。

吾之觀此,因悟的人身動靜神運之道矣。人身如傀儡風箏死物也,神如人也,氣如線索也。神運氣而一身活潑,能動能靜,如人用線索提牽傀儡風箏也。神運氣,氣運身,所以能行能止,能言能離。修真者若知的以神禦氣,以氣養神,神氣混合,恍惚杳冥之中,有物有精,其精甚真,采而複之,變化無窮,方且提牽天地,豈第提牽幻身而已哉!

鸚鵡石猴

鸚鵡教之能言,石猴教之能戲;是非本性則然,乃人漸漸教導而能之。

吾之觀此,因悟的求師訪友之道矣。彼鸚鵡、石猴二物者,禽獸也。禽獸得人引導,且能言人之言,舞人之舞,何況人為萬物之靈?若得明師指點,良友資益,未有不能進於高明之境者。果知拜明師,交良友,誠心辨明其義理,借彼之有知,以破我之無知;借彼之高見,以開我之愚見;則雖愚必明,雖柔必強,何不能仙?何不能佛?彼世間一切無知學人,師心自用,妄猜私議,自作聰明,不肯低心下氣者,適以自誤前程;雖曰欺人,實乃自欺,是視性命大事為兒戲,無怪乎碌碌一生,到老無成,可不悲哉!

榆莢薺麥

二月萬物發而愉莢墜落,八月萬物斂而薺麥反生;此德中有刑,刑中有德之象也。

吾之觀此,因悟的仁義並用之道矣。仁者,柔道也,主慈愛;義者,剛道也,主裁成。獨仁無義,則愛而不分是非;獨義不仁,則裁而必致刻剝,二者均失其中道。仁義並行,仁中而有果斷,不至是非相混;義中而有權變,不至固執不通;亦如二月榆莢落,德中藏刑;八月薺麥生,刑中有德,不失中和之道矣。

思水思火

燥則思水,飲水則燥解;冷則思火,得火則不冷。

吾之觀此,因悟的陰陽相需之道矣。夫道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陽極則以陰接之,陰極則以陽繼之;不過於陽,不偏於陰,陰陽和平,剛柔相當,渾然一氣之流行,本源不虧,生機不息,性可盡,命可立;不為萬物所移,不為萬事所累。在塵出塵,處世離世矣。否則,孤陰獨陽,陰陽各別,剛柔不當,生機已息,不見其長,日有所虧,虧而又虧,至於殆而已。

向南向北

向南則必背北,見南而不見北矣;向北則必背南,見北而不見南矣。

吾之觀此,因悟的擇善固執之道矣。若人一心為善,所見者善,所思者善,所交者善,所行者善,日用夜作,無非是善,隻知有善,不知有惡矣;一心為惡,所見者惡,所思者惡,所言者惡,所交者惡,所行者惡,日用夜作,無非是惡,隻知有惡,不知有善矣。見善不見惡,見惡不見善,邪正不兩立,忠奸不同朝。故君子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守道如守寶,誌念專一,百折不回,至死不變,不到深造自得之時,而功不歇也。

斬草栽樹

斬草必挖根,根不盡則複生;栽樹必培本,本不固則即枯。

吾之觀此,因悟的去假修真之道矣。人之私欲習氣皆假也,假猶草也;本性天良即真也,真猶樹也。去假必須將一切私欲習氣連根挖盡,方不複生,若稍有絲毫滓質存留,久而潛生,由少而多,為害最大也。修真必須將固有天真原本時時照應,刻刻培植,神水澆灌,真火溫養,不教動著,不教搖著,百般護持,萬樣顧救,培植到根本堅固、氣足神全處,方能不為萬物所移、萬事所累,後患皆無矣。故去假必至於無一毫之假,如斬草必挖根盡絕;修真必至於無一毫不真,如栽樹必固本深厚。古經雲:“一毫陰氣不盡,不仙;一毫陽氣不盡,不死。”真實不虛也。

瓶滿瓶半

水滿瓶則外溢,溢則有虧;水半瓶則無漏,無漏常足。

吾之觀此,因悟的盈虛禍福之道矣。凡人自足自滿,恃能恃才,知進而不知退,知強而不知弱,有己無人,心高氣傲,久則招禍,而滿無所用;凡人自卑自下,饒人讓人,不滿不盈,有功不伐,有才不矜,常搜己過,尊人之長,知足知止,知進知退,終必致福,而自卑登高。故曰“謙受益,滿招損”,滿不如謙之貴也。

器皿妝飾

器皿之物,各有本質,無故而造作,妝之以五色,鑲之以金玉,雖曰莊嚴,卻失本質。

吾之觀此,因悟的反樸歸醇之道矣。人生本質,原有純白無玷;交於後天,根塵俱發,知識大開;加之積習染著,好酒者迷於酒,好色者迷於色,好財者迷於財,好氣者迷於氣,好富貴者迷於富貴,好遊戲者迷於遊戲;千謀百智,以遂其心,明欺暗昧,以順其欲;所作所為,盡逐於假,以苦為樂,以砒為藥;原來本質,全然埋沒,甚至喪身隕命而不顧,招災惹禍而不知。故古聖教人明善複初,返樸歸醇,以還本來麵目耳。還其本來麵目,淨倮倮,赤灑灑,絲毫無染,塵緣脫盡,便是聖賢胚胎,仙佛種子,所謂真人者是也。

有形有氣

凡物有形者,有成必有敗;凡物有氣者,有生必有死,是形氣者,成敗生死之由也。

吾之觀此,因悟的脫離生死之道矣。人受後天五行之氣而成形,形中即藏五行之氣也。此氣在人身中,發而即為五賊。五賊者,喜、怒、哀、樂,欲也。五賊互相朋黨,剝消真元,所以有生必有死。至人者,化其後天,複其先天;安身於虛空之中,藏神於寂寥之境;不犯五行之氣,不為萬物所移;無煙無火,如枯木寒灰,無色無象,如太虛空穀;天地不得而拘,造化不得而規;此謂竊陰陽,扭氣機,命由自主,不由天主。蓋天地能役有形,不能役無形;能役有氣,不能役無氣;能役有心,不能役無心。無心則無氣,無氣則無形。無心,無氣,無形,虛空而已。天地其奈虛空何?至於生之、死之、成之、敗之,僅能生死成敗其形氣,豈能生死成敗其虛空耶?

空穀傳聲

空穀之中,人聲喊叫,即有聲傳,俗名穀神;以其有聲而無形,故以穀之神名之。

吾之觀此,因悟的虛中養神之道矣。人能虛中,即穀也;虛中即有一點靈氣,暗藏於內,即神也。是穀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惟穀能神,無穀不神,神之為妙在於穀耳。

舉世之人,私欲堆積,茅塞靈竅,穢汙百端,焉得有穀?既無其穀,迷悶到底,如醉如夢,靈氣全消,焉得有神?既喪其神,雖生如死。果能掃盡萬緣,瀉去積滯,淨倮倮,赤灑灑的一無所有,自然空穀之中,恍兮惚兮,有物有精,不神而神,聲叫聲應,至靈至聖,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可以上下與天地同流矣。

戥秤尺丈

稱物必用戥秤,物經戥秤而輕重方準;度物必用尺丈,物經尺丈而長短始知。

吾之觀此,因悟的藥物火候運用之道矣。藥物者,陰陽二氣也;火候者,修持功程也。中正不偏,猶乎戥秤也;進退次序,猶乎尺丈也。以中正不偏之法,而采取陰陽二氣,輕重相當,不多不少。二八一斤,藥物足矣;以進退次序之法,而運用火候工程,長短量時,有進有退,一氣成功,火候得矣。

藥物之輕重,全在乎中正;火候之次序,全在乎進退。能中能正,知進知退,藥物皆真,火候不差,大道易成。

噫!識急緩,辨吉凶,在匠手以斟酌;明進退,知止足,豈愚昧而能為?藥物火候之運用,豈易知哉!

筏子筌罾

渡河須用筏,河過則筏可棄;捕魚須用筌,魚得則筌宜收。

吾之觀此,因悟的以術延命之道矣。術者,法也,修真作用之法也。人自陽極生陰,日鑿一竅,六賊作亂,五行相戕;三屍搬弄於內,七情猖狂於外,將先天靈根,日斫日消,幾於喪盡;不有降龍伏虎之大法,扭轉鬥柄之匠手,邪氣如何消滅,正氣如何複全?此法之所以必用也。

夫大道自然無為,何待用法強作?其所以必用其法者,蓋除其弊也。果而諸弊除去,則法無用,亦如渡河須用筏,河過則筏可棄;捕魚須用筌,魚得則筌宜收;此用法不用法之義也。亦即以術延命,命延則術不用矣。但未延命之先,必須用術奪造化,逆氣機,換星移鬥,方能性命由我不由天,超出乎三界五行之外矣。

蟄蟲複生

百蟲秋後皆蟄,至春複生,生本於蟄也。

吾之觀此,因悟的死中有生之道矣。人之所以不得長生者,由於不能先死。死者,死人心也。夫肉團頑心,為七情六欲、五賊八識之首領;千邪百怪,皆為所引,狐群狗黨,侵傷道心;人心常生,道心常死;道心死而正氣消,性命亂搖,人不死者,未之有也。欲生道心,必須先死人心。人心死而一切賊黨,蛇無頭而自滅;滅無可滅,自然道心自生,正氣複還,所謂昏久則昭明,死而複生,亦如百蟲先蟄而後生也。

蚌珠雞卵

老蚌含珠而珠成,牝雞抱卵而雛出者,皆係神氣不散而然也。

吾之觀此,因悟的溫養聖胎之道矣。聖胎者,聖人之胎,即吾生之原本也。原本複還,聖胎凝結,如蚌已有珠、雞已有卵,但未成全生出耳。此時無容勉強有為之功,隻宜一意規中;水不教幹,火不教寒;防危慮險,防之慮之;由嫩而堅,由微而著,自然有一粒黍米寶珠,從造化爐出迸出;通天徹地,縱橫逆順莫遮攔,與虛空同體;亦如蚌含珠而氣不散,雞抱卵而神不離;火候到日,珠自成、雛自出矣。

鳳凰孔雀

鳳凰不輕現,故為世之所瑞;孔雀常耀華,故為人之所捕。

吾之觀此,因悟的晦明吉凶之道矣。明而恃才矜能,爭強好勝,在假路上用心思者,每多招凶;晦而黜聰毀智,虛心自下,在切身處用功夫者,每多致吉。招凶者,明用於外也;致吉者,明用於內也。用外則認假而失真,損精耗神,走入於死路;用內則去妄而存誠,蓄精養生,返歸於生門。明之用外用內,吉凶係之,生死關之。故君子絕外以治內,小人務外以失內,亦如鳳凰孔雀隱顯不同,而取吉招凶亦異。用明之道,可不謹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