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陵王李顯還都以後,武則天並沒有馬上冊封他為皇太子,隻是讓他盡情地欣賞神都的繁華景象,適應一下武周王朝的嶄新環境。半年以後,皇嗣李旦揣到了武則天的意思,幾天不吃飯,“數稱疾不朝”,用絕食的辦法堅決請求“遜位於廬陵王”。武則天見時機已到,便順水推舟答應了李旦的請求,降皇嗣為相王,而以李顯為皇太子。至此,棘手的皇位繼承問題才算初步解決。
二、消彌李武矛盾
皇位繼承問題初步解決,並沒有消除李氏子孫與武氏諸王之間的矛盾。由於武則天先是舉棋不定,後來傾向於李氏,遂使李氏勢力大增;武氏諸王很不得誌,魏王武承嗣眼巴巴地得不到皇太子地位,氣得一病身亡,“以不得立為皇太子,怏怏而卒”。武承嗣雖死,其他諸王尚在。為了使李氏繼位得以順利實現,也使武氏免除滅頂之災,武則天煞費苦心,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企圖消彌太子兄弟與武氏諸王之間的矛盾。其中一條,就是令子、侄立誓明堂,永言和好。史載聖曆二年(699)四月,壬寅(18日),武則天“命太子、相王、太平公主與武攸暨等為誓文,告天地於明堂,銘之鐵券,藏於史館”。可知參加發誓的有太子李顯、相王李旦、太平公主、梁王武三思、千乘王武攸暨等。宣誓地點在明堂,也就是“通天宮”。誓文曾鑄於鐵券,藏於史館,可惜未流傳下來,但其中心意思肯定是向天神地靈保證他們永遠和好,決不爭鬥。此舉可謂用心良苦,對於矛盾的雙方來說,無疑是一種約束。
婚姻關係是兩性的結合,本來不具有政治目的。但在階級社會裏,特別是在統治階級的上層中,婚姻關係卻常常帶有明顯的政治色彩。西漢以來與少數民族政權之間的所謂“和親”,絕大多數都是出於政治的需要,即通過婚姻關係融洽感情,達到緩和矛盾的目的。而且,這種方法在曆史上有時也確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唐初,高祖給武士做媒,後來太宗又納士的女兒為“才人”,都具有君主關照功臣的政治因素。武則天對此當然非常熟悉。為了從感情上改善李武關係,武則天親自出麵,促使李氏與武氏通婚。除先前以武攸暨尚太平公主以外,又以皇太子之女新都郡主嫁武承業之子陳王武延暉,永泰郡主嫁武承嗣之子南陽王武延基,安樂郡主嫁武三思之子高陽王武崇訓。這種姑表婚姻,不僅對調節緩和李武矛盾起了一定的作用,而且由此結合、繁衍出一個李武婚姻政治集團。
立誓和通婚對李武兩氏雖有約束,但並不能保證不發生磨擦。魏王武延基與邵王李重潤及永泰郡主之間發生的嚴重爭執,便是證明。對於這場嚴重的爭執,今人往往不明真相,多有誤解。原因是史書記載不一。主要有兩個問題:一是死因。《通鑒》卷207載:李重潤等竊議太後委政張易之兄弟,易之訴於太後。《新唐書》卷81《三宗諸子傳》隻言竊議,不言易之上訴之事。卷83《諸帝公主傳》說:忤張易之。卷104張行成傳僅言竊議。卷206《外戚傳》說私語張易之兄弟事,後憤爭,語聞。《舊唐書》卷6《則天本紀》說為張易之讒構。卷86《中宗諸子傳》說為人所構。卷78《張行成傳》說竊言二張專政,易之訴於則天。卷183《外戚傳》說“話及張易之兄弟出入宮中,恐有不利,後憤爭不協,泄之”。1960年出土的《大唐故永泰公主墓誌銘》則說永泰係懷妊得病。當以《舊唐書•外戚傳》所言為是。二是死法。據上述各書,計有則天杖殺之、令自殺、皇太子令自縊等四五種說法。如果把這些材料加以剖析,去偽存真,我們可以看出,事情始末是這樣的:大足元年(701)秋季某日,皇太子的長子邵王李重潤到妹妹永泰郡主家作客。妹夫武延基正好在家。當他們談到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兄弟時,意見分歧,發生爭執。三人皆血氣方剛,不能克製自己,舊怨重提,憤爭不已,驚動四鄰。武則天聞而大怒,認為他們違背了明堂誓約,有傷於李武和氣,簡直不成體統,令皇太子予以處罰。皇太子怕動搖自己的地位,遂“大義滅親”,皆令自縊,將事情了結。武延基等不是武則天下令殺死的,但他們的死卻與武則天有直接的關係。這件事說明武則天是嚴禁李武磨擦的,不然,皇太子是絕不會輕易令子女自殺的。
采取強硬手段,禁止李武磨擦,固然能起到一些作用,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必須從思想上進行教化。為此,武則天晚年,特別提倡忠孝謙讓和友愛。聖曆二年六月,也就是令子侄立誓明堂以後的兩個月,武則天親自撰寫並書寫了《升仙太子廟碑》。對此,後人多有非議,以為是吹捧張昌宗之作。然此碑猶存,細讀碑文,可知事實並非如此。“升仙太子”字子喬,本是周靈王的太子,傳說才高德隆,但不貪於寶位,主動讓賢,漫遊於伊洛之間。喜歡吹笙,作鳳鳴之聲,被道士浮丘公接上嵩山,又嚐遇桓良於緱山。某年七月七日,乘白鶴立於山顛,舉手謝時人而升仙。武則天在令子、侄立誓後為升仙太子修廟立碑,顯然是教育子侄不要爭權奪利。大足元年(701)五月,武則天又撰寫了《許由廟碑》。許由傳說是陶唐時期的隱士,字武仲。為人正直,“邪席不坐,邪膳不食”。堯讓天下於他,他拒不接受,偷偷逃走,耕於潁水之陽,箕山之下,“終身無矜天下色”。可見武則天撰寫《許由廟碑》與撰書《升仙太子廟碑》具有相同的政治目的。大約與此同時,武則天還頒發了《停楊素子孫京官侍衛製》。製文說隋尚書令楊素,“感亂君上,離間骨肉”,“生為不忠之人,死為不義之鬼,身雖幸免,子竟族誅”,“其楊素及兄弟子孫已下,並不得令任京官及侍衛”。名為貶黜楊素子孫,實為提倡忠義,敬告王公百僚,不許在李武之間煽風點火,挑撥離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