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種情況下,武則天的大臣們也都在考慮儲君問題,他們的政治傾向是舉足輕重的。武則天手下的將相大臣,絕大多數都是武則天的支持者。但是,他們支持武則天,隻是支持由太宗開創,由她繼承並且發展的事業。他們認為,武氏諸王,非天下屬意,並不希望形成武氏子侄繼位的政治格局。所以,當武則天在傳子還是傳侄的問題上舉棋不定的時候,他們相繼上書,反對傳位武氏,要求以李氏為皇太子。
最先出來勸說武則天的是宰相李昭德。天授二年(691)十月,王慶之再次固請立武承嗣為太子,武則天大怒。李昭德杖殺了王慶之,並對武則天說:“天皇,陛下之夫;皇嗣,陛下之子。陛下身有天下,當傳之子孫,為萬代業,豈得以侄為嗣乎!自古未聞侄為天子而為姑立廟者也!且陛下受天皇顧托,若以天下與承嗣,則天皇不血食矣!”聽完李昭德這段話,武則天也感到講的有道理,認識到了立侄為皇太子的不利因素。長壽元年(692)六月,李昭德又向武則天密奏:“魏王承嗣權太重。”武則天亦有所警覺。立子,不妥;立侄,亦不妥!怎麼辦才好呢?武則天苦思冥想,找不到妥善的辦法。於是,又將這一棘手的問題擱置起來。
聖曆元年(698)春,武承嗣、武三思又有營求皇太子之舉,多次派人對武則天說:“自古天子未有以異姓為嗣者”,請求由武氏接班。但宰相狄仁傑等表示反對。《通鑒》卷206載:狄仁傑每從容言於太後曰:“文皇帝櫛風沐雨,親冒鋒鏑,以定天下,傳之子孫。大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無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與母子孰親?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為姑立廟者也。”太後曰:“此朕家事,卿勿預知。”仁傑曰:“王者以四海為家,四海之內,孰非至親,何者不為陛下家事!君為元首,臣為股肱,義同一體,況臣備位宰相,豈得不預知乎!”又勸太後召還廬陵王。王方慶、王及善亦勸之。太後意稍寤。他日,又謂仁傑曰:“朕夢大鸚鵡兩翼皆折,何也?”對曰:“武者,陛下之姓,兩翼,二子也。陛下起二子,則兩翼振矣。”太後由是無立承嗣、三思之意。
此後,宰相吉頊及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亦請以李氏為儲。上書同卷載:
吉頊與張易之、昌宗皆為控鶴監供奉,易之兄弟親狎之。頊從容說二人曰:“公兄弟貴寵如此,非以德業取之也,天下側目切齒多矣。不有大功於天下,何以自全?竊為公憂之!”二人懼,流涕問計。頊曰:“天下士庶未誌唐德,鹹複思廬陵王。主上春秋高,大業須有所付;武氏諸王非所屬意。公何不從容勸上立廬陵王以係蒼生之望!如此,非徒免禍,亦可以長保富貴矣。”二人以為然,承間屢為太後言之。太後知謀出於頊,乃召問之。頊複為太後具陳利害,太後意乃定。
在這種情況下,武則天的大臣們也都在考慮儲君問題,他們的政治傾向是舉足輕重的。武則天手下的將相大臣,絕大多數都是武則天的支持者。但是,他們支持武則天,隻是支持由太宗開創,由她繼承並且發展的事業。他們認為,武氏諸王,非天下屬意,並不希望形成武氏子侄繼位的政治格局。所以,當武則天在傳子還是傳侄的問題上舉棋不定的時候,他們相繼上書,反對傳位武氏,要求以李氏為皇太子。
最先出來勸說武則天的是宰相李昭德。天授二年(691)十月,王慶之再次固請立武承嗣為太子,武則天大怒。李昭德杖殺了王慶之,並對武則天說:“天皇,陛下之夫;皇嗣,陛下之子。陛下身有天下,當傳之子孫,為萬代業,豈得以侄為嗣乎!自古未聞侄為天子而為姑立廟者也!且陛下受天皇顧托,若以天下與承嗣,則天皇不血食矣!”聽完李昭德這段話,武則天也感到講的有道理,認識到了立侄為皇太子的不利因素。長壽元年(692)六月,李昭德又向武則天密奏:“魏王承嗣權太重。”武則天亦有所警覺。立子,不妥;立侄,亦不妥!怎麼辦才好呢?武則天苦思冥想,找不到妥善的辦法。於是,又將這一棘手的問題擱置起來。
聖曆元年(698)春,武承嗣、武三思又有營求皇太子之舉,多次派人對武則天說:“自古天子未有以異姓為嗣者”,請求由武氏接班。但宰相狄仁傑等表示反對。《通鑒》卷206載:狄仁傑每從容言於太後曰:“文皇帝櫛風沐雨,親冒鋒鏑,以定天下,傳之子孫。大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無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與母子孰親?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為姑立廟者也。”太後曰:“此朕家事,卿勿預知。”仁傑曰:“王者以四海為家,四海之內,孰非至親,何者不為陛下家事!君為元首,臣為股肱,義同一體,況臣備位宰相,豈得不預知乎!”又勸太後召還廬陵王。王方慶、王及善亦勸之。太後意稍寤。他日,又謂仁傑曰:“朕夢大鸚鵡兩翼皆折,何也?”對曰:“武者,陛下之姓,兩翼,二子也。陛下起二子,則兩翼振矣。”太後由是無立承嗣、三思之意。
此後,宰相吉頊及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亦請以李氏為儲。上書同卷載:
吉頊與張易之、昌宗皆為控鶴監供奉,易之兄弟親狎之。頊從容說二人曰:“公兄弟貴寵如此,非以德業取之也,天下側目切齒多矣。不有大功於天下,何以自全?竊為公憂之!”二人懼,流涕問計。頊曰:“天下士庶未誌唐德,鹹複思廬陵王。主上春秋高,大業須有所付;武氏諸王非所屬意。公何不從容勸上立廬陵王以係蒼生之望!如此,非徒免禍,亦可以長保富貴矣。”二人以為然,承間屢為太後言之。太後知謀出於頊,乃召問之。頊複為太後具陳利害,太後意乃定。
李昭德、狄仁傑、王方慶、王及善、吉頊都是武則天的親信大臣,二張也是武則天的心腹。他們從封建宗法、倫理觀念出發,詳細分析了立子立侄的利與弊,反對立侄,主張立子。武則天由此進一步認識到武氏諸王不得人心,立侄弊多利少,不僅身後有陵廟無享祭、子孫被陵夷的可能,而且眼下就會造成與臣僚的隔閡,有喪失人心的危險。因此,她打消了立侄的念頭,決意立子。
聖曆元年(698)三月九日,武則天借口廬陵王李顯有病,遣職方員外郎徐彥伯赴房州召李顯回都治病。
皇嗣李旦在都,本來即可立為太子,何以又要召回李顯?對此,史書沒有明文記載。從當時的情況分析,武則天召還廬陵王,決非一時頭腦發熱,而有其深刻的政治用心。一方麵,要傳位於子,就必須逐漸擴大李氏的勢力。而要擴大李氏的勢力,召還廬陵王便是首要的問題。因此,當大臣要求召回廬陵王時,她毫不猶豫地做出決策,這樣有利於形勢的發展。另一方麵,要以李氏為太子,必須在皇嗣李旦和廬陵王李顯之間作出選擇。李旦本來可以依靠“皇嗣”地位充當皇太子,但由於接受大臣私謁,降低了武則天對他的信任,武則天禁止臣僚謁見李旦,並殺掉了他的妃子劉氏和竇氏,母子二人在感情上壁障較多,因而對李旦不大放心,李顯的情況雖與李旦有相似之處,但畢竟是不相同的。他不是無辜被幽,而是以罪被廢的。被廢之後,先居均州,後徙房州,多少年來,一直在生活上享受親王待遇,並沒有受到多少衝擊。雖然對武則天的改朝換代十分不滿,但與李旦相比,母子之間的隔閡還不是那麼深刻。按照封建時代的慣例,皇太子被廢,不是被誅殺,就是永遠被貶為庶人,很少有人能夠東山再起。李顯被廢後,雖然仍舊保有“廬陵王”之號,但已失去了太子地位,按照常規,不可能再恢複帝位,因而對重新進東宮,登皇位連想也是不敢多想的。在這種情況下,若將他召回神都,使其擺脫困境,重繼大統,他必然會感恩戴德,釋前嫌而盡孝理。再說,“立嫡以長”,李顯長於李旦,召回李顯而立為太子,從宗法觀念上來說,也不是講不通的。若召回李顯,而以李旦為太子,則將來皇位之爭,也可能重演。若以李顯為太子,這種可能性就會大大縮減。因此,可以推斷,武則天召回廬陵王的目的,是為了順應大臣的請求、百姓的願望,擴大李氏勢力,付以太子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