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小說也開始成熟,除盛行於佛教寺院的“經變”小說外,還出現了一部結構完整,構思奇特,情節細膩的傳奇小說——《遊仙窟》。《遊仙窟》是“青錢學士”張的作品,描寫作者夜遊“仙窟”,與仙女賦詩猜謎、嬉戲狎樂的故事。這篇小說對中唐傳奇文學的興起,具有開創之功,隻是目前尚未受到應有的重視。
數學武周時期,數學得到了很好的傳播。唐初國子監設算學館,明算被列為科舉製中的一科。唐政府規定,算學館諸生和參加明算考試的人要學習“算經十書”,即《周髀算經》、《九章算術》、《孫子算經》、《五曹算經》、《夏侯陽算經》、《張丘建算經》、《海島算經》、《五經算術》、《綴術》和《緝古算經》。但由於明算科時廢時興,加之這些“算經”比較深奧,學生不易掌握,因而傳播不廣。高宗時,太史令李淳風與算學博士梁永及太學助教王真儒等給算經十書作了注。武周時國子監堅持設置算學館,科舉之科有明算,以李淳風等所注算經十書為教材,從而擴大了數學的傳播。此外,數學也被廣泛的應用於社會生活之中。前述築明堂、鑄九鼎、立天樞等工程都要求有很高的精度,在這種情況下,設計者若無深邃的數學知識,根本是無法完成的。而明堂、九鼎、天樞等工程畢竟是竣工了,這就充分說明,當時建築家已掌握了豐富的數學知識。
醫學唐代醫學在高宗時有了較大發展。鑒於前代陶弘景所撰本草“事多舛誤”,顯慶四年(659),高宗組織人力,撰寫國家藥典。監撰人為英國公李、太尉長孫無忌、兼侍中辛茂將,參加修撰的有太子賓客弘文館學士許敬宗,禮部郎中兼太子洗馬弘文館大學士孔誌約,尚藥奉禦許孝崇、胡子彖、蔣季璋,尚藥局直長藺複皀、許弘直,侍禦醫巢孝儉,太子藥藏監蔣季瑜、吳嗣宗,丞蔣義方,太醫令蔣季琬、許弘,丞蔣茂昌,太常丞呂才、賈文通,太史令李淳風,潞王府參軍吳師哲,禮部主事顏仁楚,右監門府長史蘇敬等人。書成,凡54卷,文圖並茂,“大行於代”。在此前後,“藥王”孫思邈也相繼完成了醫學巨著《千金方》30卷、《千金髓方》20卷、《千金翼方》30卷,廣輯前代各家方書及民間驗方,在婦、兒、內、外諸科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防方麵提出了一套比較完整的理論。
武周時期,最有名的醫學家是張文仲。文仲初為侍禦醫,後任尚藥奉禦,“論風與氣尤精”。“尤善療風疾”。據他研究,“風有一百二十四種,氣有八十種”。武則天召王方慶集諸醫與文仲著書,撰成《新本草》40卷、《藥性要訣》5卷、《袖中備急要方》3卷、《嶺南急要方》2卷、《針灸服藥禁忌》5卷、《隨身備急方》3卷及《四時輕重術》等,凡18種。長壽二年(693)一月,有人誣告皇嗣謀反,則天讓酷吏來俊臣審訊,皇嗣身邊的人不勝楚毒,皆欲自誣。太常工人安金藏大呼一聲,對來俊臣說:“公既不信金藏之言,請剖心以明皇嗣不反。”即引佩刀自剖其胸,五藏皆出,流血滿地。武則天聽說後,令抬入宮中,使醫內五藏,以桑皮線縫之,傅以藥,並親臨視之,令俊臣停推,睿宗由是得免。史載,安金藏“景雲時,遷右武衛中郎將。玄宗屬其事於史官,擢右驍衛將軍。”能使“五藏皆出”的人恢複健康,且擔任武職,可見當時的外科醫術已相當高明。
天文學武則天頗重天文學家。尚獻甫,精於天文曆算,初出家為道士,則天召見,拜太史令,尚說“不能屈事官長”,則天乃改太史局為渾儀監,不隸秘書省,以獻甫為渾儀監,可見武則天對他的器重。則天“數顧問災異,事皆符驗。嚴善思,“尤善天文曆數及卜相之術”,則天時為監察禦史,兼右拾遺、內供奉。“數上表陳時政得失,多見納用”。另外,從一些資料中亦可看出武則天對天文學的重視。武周時期日食凡13次:“垂拱二年二月辛未朔、四年六月丁亥朔、天授二年四月壬寅朔、如意元年四月丙申朔、長壽元年九月丁亥朔、三年九月壬午朔、延載元年九月壬午朔、證聖元年二月己酉朔、聖曆三年五月乙酉朔、久視元年五月己酉朔、長安二年九月乙醜朔、三年三月壬戌朔、九月庚寅朔。”月食19次:“文明元年二月丁巳望、八月甲午望、垂拱二年七月癸醜望、三年十月乙巳望、四年六月辛巳望、永昌元年十月甲子望、載初元年四月辛酉望、天授二年十月乙酉望、長壽二年二月乙亥望、證聖元年七月辛酉望、通天二年六月乙酉望,聖曆二年正月辛未望、三年正月丙寅望、九月辛卯望、大足元年九月乙酉望、長安二年九月庚辰望、三年八月癸酉望、四年正月壬寅望、九月辛卯望”。這些係統的資料,至少說明當時對天象的觀測活動一直沒有停止,對天文學的研究沒有放鬆。還有,“則天如意中,海州進一匠,造十二辰車。回轅正南則午門開,馬頭人出。四方回轉,不爽毫厘。”可見,當時的一些工匠,對天文學也有深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