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振興文化(2 / 3)

武則天比較重視類書的編纂,參政時令北門學士所輯《玄覽》便是一部類書。聖曆(698—700)中,武則天認為唐所撰《禦覽》及《文思博要》等書“聚事多未周備”,遂令麟台監張昌宗召集李嶠、閻朝隱、徐彥伯、薛曜、員半千、魏知古、於季子、王無竟、沈期、王適、徐堅、尹元凱、張說、馬吉甫、元希聲、李處正、高備、劉知幾、房元陽、宋之問、崔蔔、常元旦、楊齊哲、富嘉慕、蔣夙等26人修撰《三教珠英》,而以徐彥伯、李嶠為主編。史載“武後撰《三教珠英》,取文辭士,皆天下選,而彥伯、李嶠居最”。“三教”,指儒、佛、道。實際內容類似於今天的百科全書。大足元年(701)十一月二日,書成,凡1300卷。此書宏篇臣帙,資料豐富,對唐代文化的發展曾發揮過重要作用,可惜沒有流傳下來。

文學唐初以來,文學漸盛,但受六朝影響很深,成就並不顯著。高宗以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意識形態的變化,文學逐漸衝破六朝藩籬。武則天是中國曆史上少有的女文學家,“以文學、書法、著述而論,才調之高,古今更罕有其匹”。她提倡詩賦,科舉以文才取士,遂使武周時期的文學界麵貌煥然一新,呈現出空前的繁榮景象。詩歌在當時的發展最為迅速。這首先表現在,朝野上下,許多人都會作詩。史載,武則天本人頗善吟詠,其詩有《大享天樂章》12首,《享明堂樂》12首,《大享拜洛樂章》15首等等,流傳至今者尚有46首,其中一些詩篇具有較高的水平。

除前述《如意娘》外,《遊九龍潭》也算得上佳作。

山窗遊玉女,澗戶對瓊峰。

岩頂翔雙鳳,潭心倒九龍。

酒中浮竹葉,杯上寫芙蓉。

故驗家山賞,惟有風入鬆。

武則天不僅自己吟詩作賦,而且常常要求臣僚奉和。久視元年(700)五月十九日,則天遊石淙,自製《石淙》詩一篇:

三山十洞光玄錄,玉嶠金巒鎮紫微。

均露均霜標勝壤,交風交雨列皇畿。

萬仞高岩藏日色,千尋幽澗浴雲衣。

且駐歡筵賞仁智,鞍簿晚雜塵飛。

令侍遊諸臣奉和。皇太子李顯、相王李旦、梁王武三思、內史狄仁傑、奉宸令張易之、麟台監張昌宗、鸞台侍郎李嶠、鳳閣侍郎蘇味道、夏官侍郎姚元崇、給事中閻朝隱、鳳閣舍人崔融、奉宸大夫薛曜、守給事中徐彥伯、右玉鈐衛郎將左奉宸內供奉楊敬述、司封員外郎於季子、通事舍人沈期等16人各賦七言一首。有時還開展一些詩歌競賽。“龍門奪袍”就是著名的一次。史載:“則天幸洛陽龍門,令從官賦詩,左史東方虯詩先成,則天以錦袍賜之。及(宋)之問詩成,則天稱其詞愈高,奪虯錦袍以賞之”。

由於武則天規定進士科以詩賦取士,本人又帶頭吟詩,因此詩歌進一步普及,上自朝廷大吏,下至五尺孩童,都有會作詩的。史稱武則天“君臨天下二十餘年,當時公卿百辟,無不以文章達,因循日久,寢以成風”。如天授二年(691),武則天發十道存撫使,以撫慰天下,臨行,令百官賦詩送行。這些詩後來被輯為《存撫集》而行於世,達10卷之多,足見賦詩者之眾。百官如此,仕子也多以習詩為務,甚至八九歲的少女也會作詩。《唐詩紀事》卷78載,如意(692)年間,有一位9歲少女,善作詩,則天詔而試之,皆應聲而就。其兄將歸故鄉,則天令賦詩送之,即作詩雲:

別路雲初起,離亭葉正稀。

所嗟人異雁,不作一行飛。

意境頗高,感情逼真。可見這位小姑娘也算得上知詩之人。其次,一些著名的詩人發展了詩歌理論,為唐詩的鼎盛開辟了廣闊的道路。唐初詩歌雖為數不少,但大都沒有擺脫宮體詩的巢臼。武周時期,湧現出了李嶠、蘇味道、崔融、杜審言、沈期、宋之問、楊炯、盧照鄰、陳子昂等著名詩人。

其中沈、宋、楊、陳在文學界有較高的地位。沈期“善屬文,尤長七言之作”。宋之問“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詩”。二人寫了不少優秀的詩篇,使詩歌的格律漸趨完備。因此“學者宗之,號為沈宋”。由於沈、宋在詩律聲韻方麵做出了較大貢獻,因而極為曆代文藝批評家所推崇。楊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俱以文辭齊名。他們開始突破宮體詩的範圍,擴大詩歌的題材,充實詩歌的內容,寫出了一些聲律與風骨兼備的佳作。大詩人杜甫稱讚說:“王楊盧駱當時體”,“不廢江河萬古流”。陳子昂學識淵博,“經史百家,罔不該覽。尤善屬文,雅有相如子雲之風骨”。他提倡詩歌革新,主張詩歌要有“興寄”和“風骨”,批評“齊、梁間詩,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竭力推崇“漢魏風骨”。在詩歌創新的理論和實踐上都做出了重要貢獻。杜甫稱讚他:“有才繼騷雅”,“名與日月懸”。由於武周時期形成了吟詩風氣,沈宋楊陳等人又開創了一代詩風,因此,可以說,武周時期是詩歌發展史上的重要裏程碑。《舊唐書》的作者說:“高宗、天後,尤重詳延,天子賦橫汾之詩,臣下繼柏梁之奏,巍巍濟濟,輝爍古今。”這並非虛美之辭。

文章在當時也有了新的起色。一方麵,文章的各種體裁趨於完備:賦頌雜詠、公私文牘、碑銘墓表,應有盡有。另一方麵,出現了許多著名的作家。杜審言、李嶠、崔融、蘇味道為“文章四友”,世稱“崔李蘇杜”。杜審言雖文不如詩,但清越可愛。李嶠文思泉湧,久掌詔製。崔融為文典雅,冠絕一時。

蘇味道9歲能屬文,被稱為一代文宗。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詩見稱,亦長於作文。楊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詞齊名,海內稱“王楊盧駱”,亦號為“四傑”。楊炯聽說後對人說:“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其後崔融、李嶠、張說俱重四傑之文。崔融說:“王勃文章宏逸,有絕塵之跡,固非常流所及。炯與照鄰可以企之,盈川之言信矣。”張說評價說:“楊盈川文思如懸河注水,酌之不竭,既優於盧,亦不減王。恥居王後,信矣;愧在盧前,謙矣”。此外、韋承慶、王、劉允濟、陳子昂、盧藏用、富嘉漠、員半千、張等也以文章著稱。韋承慶“辭藻之美,擅於一時”,“屬文迅捷,雖軍國大事,下筆輒成,未嚐起草”。王構思無滯,詞情英邁。長壽中為鳳閣舍人,“時壽春王成器、衡陽王成義等五王初出閣,同日授冊。有司撰儀注,忘載冊文。及百僚在列,方知闕禮……立召書吏五人,各令執筆,口占分寫,一時俱畢,詞理典贍,人皆歎服”。張的文章,亦較傑出。員半千對人說:“張子之文,如青銅錢,萬選萬中,未聞退時。”由此張被稱為“青錢學士”,天下知名,“無賢不肖,皆記誦其文”,鄰國“每遺使入朝,必重出金貝以購其文。其才名遠播如此”。至於陳子昂,力掃六朝陳舊文風,“卓立千古,橫製頹波,天下翕然,質文一變”,尤為後代學者所重。上官婉兒“天性韶警,善文章。年十四,武後召見,有所製作,若素構”。由於武則天的重用,她得以施展才華,內掌草製多年,臨宴賦詩,代中宗、韋後操筆,詞采豔麗。後來雖為玄宗所誅,但玄宗卻命朝臣搜集她的詩文,編成文集20卷,並命張說作序。序文稱她“開卷海納,宛若前聞;搖筆之飛,鹹同宿構”,對其文才極為推崇。這些作者大都有自己的文集。如《劉允濟集》20卷,《喬知之集》20卷,《崔融集》60卷,《李嶠集》50卷,《韋承慶集》60卷……。武則天的文章後來也被編為《垂拱集》100卷,《金輪集》20卷。這兩個文集曾經流傳於社會,後來還傳到了日本,可惜今已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