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與楊氏婚後生的第一個孩子,是後來嫁給賀蘭越石的韓國夫人。武則天是他們的第二個“千金”。
二、歡樂的童年
武則天的故鄉在山西文水縣南徐村,武德七年(624),武則天出生時,武士在京城長安(今西安市),任工部尚書、判六尚書事等職。楊氏也一直陪伴在丈夫身邊,不曾出遠門。而武德八年以後,由於武士奉命到外地任職,楊氏也就帶著兩個女兒,跟隨丈夫一起離開了繁華的長安城。
去揚州武則天誕生之日,正值唐王朝勃興之時。河南、河北、江淮等地的農民起義先後被鎮壓了,薛舉、李軌、劉武周等割據勢力也相繼敗亡。擺在唐朝統治者麵前的任務是如何醫治戰爭的創傷,維護自己的統治。為此,唐高祖李淵采取了不少措施:一方麵,製定各種規章製度,健全國家機器;另一方麵,注意納諫用人,加強對中央,特別是對地方的控製。作為李淵的一個比較重要的助手,武士也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武德八年末,揚州(今江蘇揚州市)有人誣告揚州都督趙郡王李孝恭謀反。李孝恭是李淵的堂侄,在建唐過程中頗有戰功:破朱粲,滅蕭銑,鎮壓輔公纏,“聲名甚盛”。李淵聽說李孝恭謀反,十分恐慌,立即將他召進京來,付獄審察。同時,任命堂弟襄邑王李神符為揚州大都督,以武士為都督府長史。於是,武則天跟隨父親來到揚州。
揚州位於長江下遊,氣候宜人,風景如畫。但隋末以來,戰火不熄:大業十二年(616),隋煬帝帶著大批禁軍逃到揚州。武德元年(618),揚州落入隋禦衛將國陳棱之手。二年九月,李子通領導的農民軍攻入揚州。不久,杜伏威的大將輔公纏、闞棱等打敗了李子通。五年,杜伏威在降唐之後,進京做官。六年,輔公纏再次舉兵。唐高祖遣趙郡王李孝恭等南征揚州。七年三月,雙方決戰於蕪湖,輔公纏兵敗被殺。至此,揚州才真正歸屬於唐廷。李淵遂拜李孝恭為東南道行台(治南兗州,即揚州)右仆射,李靖為兵部尚書。後來,廢行台,以孝恭為揚州大都督,李靖為都督府長史。不久,李靖奉命征討東突厥,揚州隻剩下李孝恭。李孝恭本應救死扶傷,恢複生產。但他卻是擁兵自重,耀武揚威,築宅享樂,不顧百姓死活。所以,當武士一行到達揚州時,這裏仍然是餓殍遍野,滿目瘡痍。
唐製:大都督由親王兼任,一般遙領而不親臨其境;大都督府之政,由長史主持。但襄邑王神符與趙郡王孝恭一樣,不是遙領,而是親臨。不過,隻是掛個名兒,並不管事。因此,府內的一切政務,都要武士處理。
麵對揚州的具體情況,武士首先采取軟硬兩手,招撫、鎮壓不安定分子,“撫之以誠恕,經之以權略”。結果“降北海之渠、未逾期月;盡南山之盜,詎假旬時”,很快使形勢穩定下來。
接著,他又移動州治,以加強控製能力。曆史上揚州治所屢有遷徒。武德二年李子通進占江都,唐政府僑置揚州於丹陽(今南京市)。杜伏威投降,擊破李子通後,唐政府以江都為南兗州,揚州依然僑置丹陽。輔公纏再度起兵時,移江北百姓於江南,拆毀江都。趙郡王鎮壓輔公纏後,改南兗州為邗州。揚州仍在江南,起不到應有的作用。有鑒於此,武士修整邗州而去其名,把揚州治所又從丹陽遷到了江都,並且不到一個月就完成了遷徙。從此,揚州治所便固定下來,終唐之世,不再遷徙。此外,武士還鼓勵開辟田疇,促進了農業生產的恢複和商業貿易的初步繁榮。因此,揚州百姓對武士很有好感,“數月之間,歌謠載路”。
起初,唐高祖派遣武士時,讓他半年複命。到時間後,士準備回京,但揚州人聯合赴京上表,請求再留一年。唐高祖同意了他們的請求,武士繼續供職揚州。繁華的揚州,顯得很平靜。
但是,這時遠距揚州的京師卻風雲突變,統治集團內部的明爭暗鬥愈演愈烈,終於導致了一場殘酷的廝殺,那就是“玄武門之變”。當時,武士和他不滿三歲的女兒武則天,還不知道事變的真相。
所謂“玄武門之變”,就是李淵的兒子們為爭奪皇太子地位相互殘殺的事件。
李淵的皇後竇氏生有四個兒子。老大建成,老二世民,老三元霸,老四元吉。老三早夭,李淵稱帝時還有三個。按照傳統的宗法製度,立嫡以長,建成當上了皇太子。但是,從晉陽起兵到虎牢之戰,秦王世民的功績遠遠超過了建成;齊王元吉雖鮮有戰功,但也野心勃勃,做太子美夢。因齊王勢單力薄,便與建成結黨,共同對抗世民。李淵稱帝初期,他們之間的矛盾還不甚明顯。可是唐王朝的統治鞏固之後,他們便明爭暗鬥,相互傾軋。在此期間,李淵開始曾有以世民取代建成之意,促使建成與元吉加緊結合;隨後又偏袒建成,促使世民速作應變準備。建成企圖先發製人,因有人向世民告密,結果陰謀敗露;世民暗中箭拔弩張,表麵卻裝出不忍骨肉相殘的模樣。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626年7月2日),秦王世民設下圈套,率領心腹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等人,伏兵於玄武門。當建成、元吉入朝經過時,遭到了突然襲擊。建成中箭身亡,元吉也被殺死。就這樣,李世民踩過兄弟的屍體,當上了皇太子,並受命處決軍國庶事。
去豫州李世民當上皇太子,開始處理國政後,為籠絡元從功臣,鞏固自己的地位,將武士召回京師,授使持節豫息舒道等四州諸軍事、豫州都督。於是武則天又隨父到達豫州(今河南汝南)。一個多月以後,李世民登基,是為太宗,改明年年號為貞觀。從而開始了曆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貞觀元年(627)十二月以前,武士一直擔任豫州都督。武則天在豫州長了一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