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充分運用家園合作的資源。案例中的教師請家長周末帶幼兒去銀行實踐,並在遊戲中模仿銀行職員的工作開設小銀行,遊戲因此變得更有趣味。在此問題的解決過程中,教師具有家園合作的教育理念,認識到幼兒教育隻有發揮幼兒園和家庭的合力才能更好地促進幼兒的發展,教師應該充分爭取家長對幼兒教育的人、財、物、時、空等各方麵的支持和幫助,將幼兒教育延續擴展到每個幼兒家庭中,由家長輔助完成。
通過案例中該教師和幼兒一起組織、參與買糖遊戲的過程,可以將整個遊戲教學過程分為以下四個循序漸進的步驟:幫助幼兒確定遊戲主題;和幼兒一起創設遊戲環境;幫助幼兒扮演角色進入遊戲活動過程;組織幼兒討論、發現問題,豐富、擴展幼兒遊戲所需要的經驗。
案例中由於幼兒始終保持對遊戲的興趣,以及教師整個過程對幼兒遊戲需要的尊重,孩子們積極參與,最後製作“2008創意糖果”成為整個遊戲活動的高潮。這使得遊戲內容更豐富,為孩子能夠繼續遊戲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正確認識和處理角色遊戲中的師幼關係、對師幼雙方在角色遊戲中準確定位,是合理組織和指導幼兒角色遊戲的基本前提。
遊戲是幼兒的遊戲,幼兒是遊戲活動中的自然主體,但這並不意味著教師僅僅作為客體或者無所作為的旁觀者存在於遊戲活動中。教師雖然往往會以“遊戲者”的身份介入幼兒的遊戲,然而作為“教育者”的根本屬性使教師即使參與遊戲也不同於純粹的“遊戲者”兒童。幼兒園遊戲活動的教育性,決定了教師應當成為幼兒遊戲的主導,而非旁觀者。
在這個案例中,教師在活動中起到的指導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比如當發現孩子的遊戲內容單一時,教師便以遊戲角色進入,為孩子做示範,拓寬孩子的遊戲思路,從而引發了更有價值的問題——到銀行取錢。該教師能夠隨時捕捉教育契機,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深入有效地參與和引導,既尊重了幼兒在遊戲中的主體性,也滿足了教師在遊戲中的指導主體性,形成了和諧的師幼互動關係,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縱觀整個案例可以發現,該教師了解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在教育和教學管理中注重幼兒的主體性和興趣需要,善於運用引導、討論的方法引導幼兒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同時注重榜樣示範而非教條灌輸,能夠恰當處理師生在教學中交替的主體地位,而且能運用家庭合作的教育措施共同促進幼兒發展。
(案例分析:林檢妹)
29.如何贏得孩子的喜愛
愛你在心口難開——走進大一班第一天
朱老師懷著忐忑的心情第一次走進大一班,不一會兒,以前的班主任白老師來了,孩子們立刻簇擁過去抱著她說長道短,不肯放手。許多孩子圍著她邊哭邊說:“白老師,你不要我們了?你別走……”和朱老師交接完必要的工作後,白老師走了,過了許久,教室裏還不時地發出輕輕的抽泣聲。
朱老師還沒想好開場白怎麼說,璿璿小朋友來了。她狠狠地瞪了朱老師一眼後立刻低下頭從旁邊走進了教室,邊走邊說:“我最討厭你!”聽了這話朱老師心裏很難受,看著孩子們埋怨的眼神,她感覺自己像是掠奪了別人的最愛。經過短暫的思考後,朱老師說:“大一班的小朋友你們好,我是朱老師,從今天開始我會和大一班的小朋友們一起走過一年的時光,我知道你們很喜歡白老師,雖然她走了,但她的心裏會記著你們每一個人,在今後的日子裏我會像白老師一樣喜歡你們。”孩子們聽了她的話沒有什麼表情。
一上午的遊戲後,孩子們的臉上漸漸綻放出了笑容,有些孩子還走到朱老師跟前說:“其實,朱老師也挺好的嘛。”整個上午朱老師不停地用餘光掃視著璿璿,她坐在椅子上不說也不笑,每一次目光相遇,她總會狠狠地瞪朱老師一眼,然後把臉扭向別處再不看朱老師。那種排斥讓朱老師的心裏酸酸的。
我的愛對你說——走進大一班第二天
早上接園時,朱老師一看到璿璿就對她說:“早晨好,小姑娘!”她又瞪了朱老師一眼,沒有任何回答,走進了教室。旁邊的小朋友看到了,對她說:“你不說老師早晨好,沒有禮貌。”沒想到璿璿對那個小朋友說:“不說怎麼了?我不能背叛白老師!”
上計算課時,朱老師不時地用餘光關注璿璿,發現她也被課堂上的遊戲牽動著,但似乎不願意表露出來,隻要與朱老師目光相對,她就立刻低下頭。分組遊戲時小朋友都爭先恐後地舉手,朱老師第一個就叫璿璿,她想站起來又有些猶豫,思考幾秒鍾後她慢慢地走了過來。璿璿的計算基礎很紮實,每一道題都能答對,朱老師與全班小朋友一起為她鼓掌表示祝賀和鼓勵,兩天來燦爛的微笑第一次在她臉上綻放出來。
一節課愉快地結束了,好幾個孩子圍過來和朱老師說話,朱老師看得出璿璿也想圍過來,但走了一半她又返回去了。見她這麼“為難”, 朱老師就主動走過去對她說:“小姑娘,咱倆交朋友吧?”她眨眨大眼睛對朱老師說:“我想想,我和你交朋友了,白老師怎麼辦?”朱老師說:“你可以繼續喜歡白老師,這並不妨礙我們交朋友啊。”她聽了這話如釋重負地舒了口氣說:“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