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人力資源管理(3 / 3)

2.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促進男教師專業發展

與女教師相比,幼兒教育對男教師的要求有著更加複雜的內涵。從幼兒教育的特點出發,男教師一方麵要學習女教師的細膩、溫柔和耐心,另一方麵又要突出自身的陽剛和勇敢。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觀摩學習和群體交流。然而,現在幼兒園連男教師都很少,優秀的更是鳳毛麟角。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很容易使男教師的性格發生畸變或被女教師“同化”,失去其獨特的教育教學魅力。

因此,幼兒園應加強針對男教師的培訓,為男教師“量身定做”專業成長計劃。通過園內培訓與外出學習相結合的方式,讓男教師感受到幼兒教育的樂趣,進而奮發向上,努力鑽研,迅速提高專業水平。

(案例分析:劉睿思)

19.一次不成功的崗位競聘

某幼兒園經過領導班子反複推敲研究,由教育局主管科室把關、職代會討論通過的教務主任競聘方案終於出台了。競聘者的資格條件是:幼兒園在編在崗的教師;具備大專及以上學曆;教齡五年及以上;具有中級及以上教師職稱;40周歲及以下。條件放寬到了極限,共16人符合條件。

為了使方案深入人心,公布方案後幼兒園隨即召開了專題動員大會,針對中層幹部競聘上崗的意義、目的,以及為什麼采取競聘這種方式選拔中層幹部等幾個方麵進行了闡述,還介紹了幼兒園的事業發展,個人實現自我價值的途徑,競聘的公開、透明、公正,以及如何最大限度為獲勝者開展工作創造條件等。之後幼兒園便將方案公示在信息欄,接下來就是信心百倍的期待了。

結果讓大家始料不及的是,直到報名截止,在規定時間內報名的隻有一個人,一名教師猶豫再三在截止時間之後放棄,還有一名教師甚至是在截止時間過了三小時後要求報名。由此方案必須改變!

園領導斟酌再三,隻能將競聘形式改為以領導班子成員集體提名的方式推薦了那位在規定時間內主動報名的教師為考核對象,由全體教職工投票表決。投票結果振奮人心,參會的108名教職工,共102票讚成,6票棄權,沒有反對票,讚成率94.5%,教務主任由此誕生。雖說是一次不成功的競聘,但推薦出的人選很優秀,能力很強,幼兒園的教學管理工作由此進入了一個嶄新階段。

(案例編寫:楊慧玲)

1.出現崗位競聘不成功的原因是什麼?

2.這次的競爭上崗存在什麼問題,該怎樣改進呢?

3.你對幼兒園的管理模式有什麼建議?

這次“不成功”的崗位競聘無疑反映了幼兒園管理的一些不足之處,出現這樣的情況可能有很複雜的原因,既包括教師自身的原因,也包括幼兒園管理層麵的因素,當然也不可排除本次崗位競聘本身存在的不足。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了自我效能理論,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們對自己能否成功進行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麵對這次崗位競聘,除升職的誘惑之外,教師們也會在心裏衡量自己的勝任能力,她們的工作經驗、自我認知等都會影響到她們對自己的評判。之所以會考慮這些,是因為競爭上崗者要擔負更大的責任,承受更大的壓力。

本次競爭的壓力是不容忽視的。有16人符合競選條件,而職位隻有一個,成功的幾率隻有5.5%。這時教師們的行為和心理就可以用默裏和麥克裏蘭的成就動機理論來解釋。

成就動機是一種力求成功並選擇朝向成功(或失敗)目標活動的一般傾向,個人的成就動機可以分為力求成功的意向和避免失敗的意向兩種傾向。如果一個人追求成功的動機高於避免失敗的動機,那麼他就會努力追隨特定目標。在期限內報名的那位教師很可能就屬於這一類型,雖然失敗的幾率很大,但是她更想取得成功,所以選擇接受麵臨失敗的風險。

如果一個人避免麵對失敗的動機強於追求成功的動機,他就會盡可能選擇減少失敗機會的目標,有意向競聘卻一直沒有報名的教師很可能就屬於這一類型,因為注意到成功的幾率很小,而不願意接受失敗,就選擇無作為的方式。長期以來的生活氛圍和文化很容易造就教師們這種思維方式,覺得報名了就要成功,對失敗有種天然的恐懼,這種傳統觀念還需要幼兒園領導多多加以引導和改善。剩下的猶豫不決的和期限後再報名的兩位教師屬於成就動機界定不清的,雖有較強的追求成功的欲望,卻又對失敗有著較大的恐懼。

心理契約理論認為期望的產生源於需要,教師有強烈的成就需要,且大多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傾向於追求事業的成功和自我價值的實現。他們在成就上的需要不一定表現為驚天動地的業績,更在於獲得日常工作中的願望實現感、任務完成感、專業成果感和探討新事物的創新感,因而教師的需要更多偏重於“尊重”、“自我實現”和“發展”。強烈的願望實現感和自尊需要使得教師們希望盡量減少失敗的機會,但是渺小的成功幾率未能激起他們自我實現和發展的強大動力。

自由競爭上崗是選拔優秀幹部的一種方式,幼兒園需要建立這樣的選拔製度。多年來的任命製已使許多教師失去了自我表現、自我推薦的熱情,而對於競聘製度,教師更多的是不適應,在行動和心態上都還不能完全接受,所以幼兒園的選拔製度還需要作適當的調整。首先,領導要讓員工看到上崗後的一係列優勢,讓教師看到這一行為對自己切身利益的影響。領導應保證責任與利益的對等,而不是承擔更重要的責任卻得不到相應的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