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立領是由立領作領座,翻領作領麵組合構成的領子,如襯衫領、中山裝領都屬於翻立領,根據領座和翻領的結構關係,可分為分體結構和連體結構兩種領型。
一、翻立領的分體結構
翻立領的分體結構是指領身分領座和翻領兩部分,這兩部分是分離的,是依靠縫合而相連的衣領。翻領的領尖寬度與角度多隨著流行而進行變化,領子造型較莊重,如男式襯衫領是分體結構的標準形式。
1.翻立領的分體結構設計分析
由於分體結構和人體的頸部結構較為貼合,而且翻領要翻貼在領座上,這就要求領座上彎,翻領下彎,翻領的外領口弧線大於領座底領口線而翻貼在領座上,同時為了防止領座的裝領線外露,翻領的寬度需要比領座稍寬些,領座寬度多較穩定,一般取值3~3.5cm,根據麵料的厚薄,翻領寬度大於領座寬度1~1.5cm。
領子的下落量與領座、翻領的關係:當領座寬和翻領寬之間的差值越大,下落量就變得越大。還有一點需要注意,如果領座與衣身領口縫合時前中心處下落量較大,那麼領下落量也要隨之增大。
2.翻立領的分體結構設計
(1)帶領座的襯衫領。
製圖步驟:
① 在原型衣身分別測量前、後領口弧線長,為避免領子卡住脖子,前領深可適當加深,確定搭門寬度1.5cm。
② 畫一條水平線,長度為前、後領口弧長,將這條線3等分,畫這條線的垂線。畫起翹線,過起翹點與1br3點連圓滑的弧線,使這條弧線的長度等於前、後領口弧長,確定點a,過a點畫垂線為前中心線,定點b,ab=2.5cm,過點b左量0.3cm,定點c,過c點向後領中心畫垂線,並確定後領座寬為3cm,延長a點確定搭門寬度1.5cm,畫ac的平行線。
③ 從後領座沿垂直線向上量取d=3~3.5cm,d的數值由兩部分來控製,一部分是翻領的下落量,另一部分是領座的起翹量,如果起翹量越大,d的數值就越大,如果翻領寬和領座寬的差值越大,d的數值就越大。確定翻領寬,過c點向上畫垂直線,用圓滑的弧線畫出翻領底領口線,依款式造型設計需要,畫出翻領外領口線。
紙樣修正:
由於翻領與領座要縫合在一起,所以需要預先對紙樣進行修正,分別測量翻領與領座接合線的長度,並將多餘部分去掉。
(2)拿破侖領
拿破侖領常用於風衣、大衣的翻立領。與帶領座的襯衫領相比,加大了領座上圍差,同時相應增加了領子的起翹量,加大了翻領的寬度和弧度,使其立領和翻領的造型達到較佳的外觀效果。
最後的紙樣修正:同帶領座的襯衫領。
二、翻立領的連體結構
翻立領的連體結構是一種較基礎、常用的領型,從襯衫到外套大衣,裏外各層服裝都可以用,也是由領座和翻領組合構成的領子,隻是將領座和翻領連成一體,達到簡化工藝或者符合款式造型設計的需要,領子造型較為伏帖,翻折自如,常用於寬鬆的便裝設計。
襯衫領的製圖步驟與方法:
(1)在原型領口上畫出領子的基準樣。
(2)畫兩條基礎垂直線,沿垂直線向上取後領座和後翻領寬,在水平線上取前、後領口弧長,畫出領的形狀,剪開領外口補充不足量。
(3)用圓滑的曲線畫出補充後領的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