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猜測,這有可能是李自成與其部下製造的假象,以迷惑追兵,借機逃走。

身後成謎

伴隨著李自成的生死之謎,有學者對遇害於九宮山提出了質疑。清末學者申悅廬根據清朝湖南澧州知州何所作的《書李自成傳後》一文推斷,李自成兵敗後並未死於湖北,而是到湖南省石門縣夾山靈泉寺削發為僧,法號“奉天玉”,人稱“奉天大和尚”,於康熙十三年(1674)老死於寺中。李自成曾稱自己為“奉天倡議大元帥”,其中“奉天玉”隱含“奉天王”之義。對此,清末民初學者章太炎也持相同觀點。他曾親自到實地考察,並搜集到五首李自成所作的梅花詩為證。

20世紀50年代,一些出土的文物成為“夾山說”最具權威性的證據。人們在重修夾山寺時,發掘到“永昌通寶”銅幣(永昌是李自成大順政權的年號),以及刻有“永昌元年”字樣的竹製扇骨、銅製熏爐等。據史學家稱,在奉天玉和尚墓出土的符碑上麵,刻有四句四言偈語,十分接近於李自成的家鄉米脂的傳統隨葬符碑,其中有三句和在米脂地區出土的一塊符碑上的三句完全相同,且這與當地的傳統發葬的習俗有明顯區別。另外,奉天玉和尚有一弟子,法號“野拂”,他就是李自成的侄子李過,野拂所撰的碑文也為何所作的說法提供了有力證據。

這一切似乎在向我們說明,奉天玉和尚就是李自成。但也有人提出,這些間接證據並不充分,李自成隱居於夾山寺一說,尚難成定論。

那麼,究竟李自成兵敗之後是遇難,還是出家,仍是一個不解之謎,學術界期待找到更具說服力的證據,來向世人揭示這一謎案的真相。

施琅是忠臣還是佞臣

曆史放映

對曆史人物功過是非的爭議,往往來由於人們評價問題所處的角度不同。如同施琅,至今仍有人為其是忠還是奸而爭議。

作為一個史學界有爭議的人物,棄明投清的施琅究竟因何引來了後世人的口水大戰呢?

棄明投清

在中國的封建社會,君君臣臣的儒學觀點早已成為國人心目中的教條,背叛的人,無論什麼原因,總會落下罵名;而從發展的觀點來看,順大局,應潮流,也不失為一種明智。隻是在這兩者之間的選擇,總會引來後人的爭議。曆史上棄明投清的施琅,就是如此。

施琅(1621~1696),字尊侯,號琢公,福建晉江人。自小生長在海邊,長大後成為文武雙全的人才。20來歲時,他是明朝大臣鄭芝龍的部下。順治三年(1646)鄭芝龍投降了清朝,可施琅當時並不心甘情願。恰巧,鄭芝龍的兒子鄭成功打著抗清的旗號招攬人才。當時,施琅與他的弟弟施顯投奔了鄭成功,成為鄭成功部下最為年少、知兵、善戰的得力驍將。

施琅性格耿直,在軍中見到錯誤便要指出,常因此得罪上級。

這與脾氣同樣火爆的鄭成功相遇就難免不出問題。很快,他因對鄭成功“舍水就陸,以剽掠籌集軍餉”的做法提出反對意見,令鄭成功很不高興,削去了施琅的領兵權。引發施鄭最終決裂的是,施琅在不聽命令的情況下,秉公斬殺了鄭成功的親隨曾德。鄭成功因此大怒,把他和施顯以及其父施大宣逮捕起來。後來,施琅僥幸使計逃脫,而他的父親和弟弟卻慘遭殺害。絕望的施琅不可能再投鄭成功,在清廷已經掌握大局的情形下,他隻能投奔清政府,以蓄積力量報殺父殺弟之仇。

可見,施琅的棄明投清有著深刻的個人背景和曆史背景,並不能單純地以忠心或不忠心來評判。

收複台灣

1661年,鄭成功北伐南京失敗,退居台灣,趕走了台灣的荷蘭人,開始了鄭氏家族在台灣的經營。同年,康熙帝剛即位,在對台問題上聽從大學士明珠的意見:先實行招撫,招撫不成再用武力。豈料,鄭氏仗著天高皇帝遠,希望割據一方,“照琉球、高麗等外國例,稱臣進貢”,這樣在客觀上就把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了。清朝皇帝康熙當然不肯。1662年,鄭成功突發急病而亡,其子鄭經繼續經營台灣。這一年,施琅升任了福建水師提督。鄭氏台灣招撫不見成效,康熙決定派施琅平複。

1683年,施琅率軍平台,有人向他進言說:“公與鄭氏三世仇,今鄭氏釜中魚、籠中鳥也,何不急撲之而以雪前冤?”施琅卻說:“吾此行上為國、下為民耳。若其銜璧來歸,當即赦之,勿苦我父老子弟幸矣!何私之有與?”

他向鄭氏手下聲明:“當日殺吾父兄者已死,與他人不相幹。不特台灣人不殺,即鄭家肯降,吾亦不殺。”施琅入台之後,前去祭鄭成功之廟,高度評價鄭氏父子經營台灣的功績,稱收複台灣是為國為民盡職,對鄭成功毫無怨仇。在他的積極招撫下,鄭氏集團放棄抵抗而接受招撫,台灣島不戰而收。鄭氏官兵和台灣百姓深受感動,紛紛讚揚施琅胸襟寬廣,能以大局為重。

收複台灣之後,施琅力排眾議反對舍棄台灣。為此,他上疏康熙帝,指出台灣是關係到江浙、福建的戰略要地,如果放棄就難以避免異族入侵。在他的力爭下,康熙改變了原先的主張,對台灣設官治理。由此看來,施琅是完成清初統一大業的重要曆史人物。

如今,人們在他的故鄉福建晉江市建立了一所施琅紀念館,以客觀的態度評價了他的曆史功績。至於忠奸之說,且留待後人評說。

拿破侖之死

曆史放映

滑鐵盧的慘敗使拿破侖再次遭到被流放的命運,在荒涼的聖赫勒拿島,孤獨的拿破侖步履蹣跚,狀如老人,幾年後就離開了人世。是什麼使這位曾經叱吒一時的風雲人物早死,僅僅是因為失敗後的憂傷嗎?令拿破侖死去的原因,一直成為後世人所關注的謎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