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真正的錯誤,是在稱霸之後沒有及時削奪劉邦的兵權,反而派其兵駐漢中,靠近秦地,滅之而不易,防之則難測,無異於驅虎入山。後來,他錯得更加厲害,獨占秦寶,亂封諸侯,惹得實力頗強的田榮造反。拋開鴻門宴不說,在楚漢相爭時期,項羽就有三次幾乎要了劉邦的命,可是劉邦的運氣實在太好,每一次都僥幸逃出了鬼門關。
曆史的轉折,就存在於這些或必然或偶然的機遇之中。如果項羽射劉邦那一箭能再深一點,試問大漢朝還能建立嗎?
韓信之死
曆史放映
“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千百年來,這句話流行於軍政界。君不見,那些功高蓋主者多有被誅殺、流放或解甲。如韓信,是否因功勞太大,以至於被殺,至今還是個謎。
雲夢之俘,未央之斬
韓信,中國西漢初著名的軍事家。他幫助劉邦打敗項羽,是西漢王朝的開國功臣。據《史記》記載,漢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正月,這位西漢第一功臣因謀反之罪而被呂後斬於長樂宮,誅三族。那麼,韓信是如何被確認蓄意謀反的呢?古來史學者,無論是司馬遷、司馬光,還是班固、王夫之等人都執謀反這種觀點。
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韓信趁劉邦被楚軍困於滎陽之機,要挾爭權,恃功致書劉邦,要求封假王。劉邦得此書信後,震怒異常。
但當時韓信勢力實在是大,也不好開罪他,便順水推舟,封他為齊王爵。劉邦同意封韓信為王,實屬不得已,故楚漢戰爭一結束就奪其兵權,並徙封為楚王。
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又有人告韓信謀反,劉邦遊楚地的雲夢,趁韓信不備將其擒拿,載於後車。到洛陽後降封淮陰侯,居長安。從此,韓信常稱病不朝,日夜怨望,居常怏怏。《史記》上說,他後來與握有重兵的邊將陳豨約定,裏應外合,準備叛亂。當陳豨在代謀反時,劉邦親率兵征伐,韓信托病不從,依原計劃準備響應陳豨。他與家臣謀劃,欲發兵襲呂後、太子,部署已定,卻被手下一個舍人的弟弟告發。在呂後與蕭何的設計下,韓信勉強入宮。沒有想到的是,一入長樂宮,他就被斬於鍾室。韓信以謀反定罪,從此就成為人們心中的定論。
在《淮陰侯列傳》中有這樣的記述:
“高祖已從豨軍來,至,見信死,且喜且憐之。”這表明,高祖對韓信之死表示高興,因為去掉這位功高蓋主的韓信,他劉氏一家的統治才可以更輕鬆一些。
那麼,韓信是否是真的謀反了呢?
一說千古冤案
有研究者認為,作為西漢的開國元勳,韓信為何不在自己實力最鼎盛時謀反,反而是在進入和平年代後走上謀反之路呢?據稱,韓信臨死前,曾仰天長歎地說了一句:“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女子(呂後)所詐,豈為天災!”
《史記》中,蒯通是齊國有名的辯士。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西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開始爭奪天下。韓信帶領漢軍百戰百勝,攻無不克,劉邦為了拉攏他,封他為齊王。那時的韓信可謂功高蓋主,無論是劉邦還是項羽都不敢得罪他。如果他要在此時造反,可謂易如反掌。蒯通在他手下做謀士,蒯通告訴他,劉邦有兼並天下的野心,現在之所以重用你,是因為要利用你去攻打項羽,一旦滅了項羽之後,下一個要清除的就是你了。
誰也不幫,三分天下而王之,就是你最佳的選擇。對於蒯通的話,韓信是這樣回答的:“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
吾聞之,乘人之事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向)利倍(背)義乎?”此段話的意思就是,我韓信受人恩惠,不能向利背義。因此,在大漢統一天下之前,韓信一直沒有謀反,反而在那之後被劉邦削了兵權,又降封淮陰侯。他因此而鬱鬱寡歡,不再上朝也是人之常情。因此,說韓信謀反,似乎仍缺乏說服力。
那麼,會不會是呂後為攬權而乘隙所為呢?或者,是劉邦為了消除統一隱患而找個理由要滅掉韓信呢?幾種說法都各有根據。韓信被殺的真正原因是什麼?這個曆史留下來的謎團,還在等待我們去揭開。
李自成兵敗歸隱何處
曆史放映
在明末的農民起義中,李自成堪稱功績卓著者。若不是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李自成也不會成為末路英雄,以致行蹤飄渺,其結局令無數後人揣測。
失蹤的闖王
明朝末年,朝綱腐敗,內憂外患,民不聊生。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席卷全國。號稱“闖王”的李自成,帶領起義軍一路所向披靡,明朝軍隊在他麵前不堪一擊。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率部攻克北京,崇禎吊死在皇宮後院,搖搖欲墜的明王朝終於被推翻。此後,鎮守山海關的吳三桂引清軍入關,聯合清軍鎮壓農民起義軍。由於李自成迎戰失利,不得不退出北京,率軍輾轉戰於河南、陝西等地。永昌二年(1645)春,一路潰敗的李自成竟然神秘消失。他究竟是死了,還是活著?眾人不得而知,揣測紛紛。最具代表性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認為李自成在九宮山遇難,另一種認為李自成兵敗之後在夾山靈泉寺削發為僧。
這兩種說法都絕非空穴來風,而是有史、有據可查。對於李自成在九宮山上死亡的記錄,見於清靖遠將軍阿齊格上呈清廷的奏報和南明兵部尚書何騰蛟交給唐王的奏報。阿齊格在奏報中寫道:“反兵逃竄至九宮山中,我軍隨後搜遍全山,不見李自成,李自成身邊的隨從共20人,被困,自縊而死。派遣一見過李自成者,前往辨認,但屍體已腐爛,不能夠看清,是生是死,繼續追查。”何騰蛟所寫的奏報說:“在九宮山已將李自成斬首,首級不慎丟失。”以後這兩份奏報成了多數史學人士的研究根據。對此,《明史》的結論是:“自成已死,屍朽莫辨。”不過,這個“遇難”的說法卻實在難以令人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