酈道元的《水經注·淮水注》援引《竹書紀年》的記載,在桂陵之戰的第二年,魏惠王調用韓國軍隊,在襄陵打敗了齊、宋、衛三國聯軍,齊國見局勢危急,就傳楚將景舍在中間調和,龐涓在這時被釋放。不過,《水經注》畢竟隻是轉引其他書籍中的記載,其真實性如何,魏軍將領龐涓是不是被俘而又被釋,有沒有東山再起並參加了馬陵之戰,至今仍無法確定。
“鴻門宴”項羽為何放走劉邦
曆史放映
讀過書的中國人都知道,鴻門一宴,項羽的決策失誤為自己埋下了失敗的伏筆。從此,有勇無謀、剛愎自用、不聽良言等評斷就加在了項羽頭上。那麼這個評判是否公正呢?學者們對此有不同的見解。
鴻門宴的前後事
鴻門宴,來源於《史記·項羽本紀》,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著名典故。秦末,群雄起義,楚懷王與項羽、劉邦等各路英雄相約,誰先進入關中,就可以在關中稱王。正當兵多將良的項羽在北路滅了秦軍主力後,卻驚聞兵少的西路軍劉邦已經進入關中。公元前206年,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劉邦與秦人約法三章,派人駐守函穀關,自己退而駐兵霸上。項羽很快帶領40萬大軍破關而入,而此時的劉邦卻隻有10萬人馬。在那之後,劉邦手下曹無傷向項羽密告,說劉有不軌之心,加上項羽的亞父範增一直主張滅掉劉邦,於是項羽便打算消滅劉邦及其軍隊。豈知,項羽的叔父項伯卻在劉邦的拉攏下替他說情。他說:“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
這句話正好說中了項羽的弱處,劉邦雖說先入關中,在道義上卻無懈可擊,他並沒有兵駐鹹陽,美女、財寶無所取,反而退居霸上,等候諸侯到來。如果此時攻擊他,則會授人以柄,那些剛剛歸順自己的各諸侯軍會因此而起異心也說不定。於是,當項伯為之說情時,項羽隻說了一個字:“諾”。
鴻門宴上,劉邦前來謝罪。範增派項莊借舞劍之機殺死他,項伯見此景也拔劍起舞,保護劉邦,危急之下,樊噲跑來護主鬧事,劉邦借如廁之機一走了之。見項羽放走劉邦,範增氣得一劍砍碎玉鬥,大叫“豎子不與為謀”。
從《史記》中可以看出,劉邦有心計和智謀,而項羽未殺劉邦,的確給自己留下了隱憂。隨著學者們對當時曆史背景的進一步研究,發現事情不能那麼簡單地歸結為項羽的失誤。
前瞻後顧
項羽作為40萬大軍領袖,他的頭腦真的有那麼簡單嗎?事實上,學者們已經顛覆了這種觀點。首先,項羽的40萬大軍中,有20餘萬都是諸侯的部隊,其中大多心存觀望,並沒有真正歸附。
攻打劉邦,名不正,言不順,難以在諸侯心目中樹立起自己的威望,而若以自己的十幾萬人去打劉邦的10萬人,就算勝利也會元氣大傷,反而令其他諸侯撿了便宜。倘若在鴻門宴上放了劉邦,一來可以兵不血刃就奪得關中,既降伏劉邦,又維護自己反秦盟主的地位;二來可以利用自己的威信,抓穩時機,分封諸侯,剪除對手,獲取眾心,建立霸業。至於劉邦,在那時已經不是他的對手了。正是這次項劉言和,才為項羽隨後的分封諸侯提供了條件,才構築了“西楚霸王”的基業。所以,項羽放走劉邦,在當時的局勢下,實在不是一個頭腦簡單的決定。
酈道元的《水經注·淮水注》援引《竹書紀年》的記載,在桂陵之戰的第二年,魏惠王調用韓國軍隊,在襄陵打敗了齊、宋、衛三國聯軍,齊國見局勢危急,就傳楚將景舍在中間調和,龐涓在這時被釋放。不過,《水經注》畢竟隻是轉引其他書籍中的記載,其真實性如何,魏軍將領龐涓是不是被俘而又被釋,有沒有東山再起並參加了馬陵之戰,至今仍無法確定。
“鴻門宴”項羽為何放走劉邦
曆史放映
讀過書的中國人都知道,鴻門一宴,項羽的決策失誤為自己埋下了失敗的伏筆。從此,有勇無謀、剛愎自用、不聽良言等評斷就加在了項羽頭上。那麼這個評判是否公正呢?學者們對此有不同的見解。
鴻門宴的前後事
鴻門宴,來源於《史記·項羽本紀》,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著名典故。秦末,群雄起義,楚懷王與項羽、劉邦等各路英雄相約,誰先進入關中,就可以在關中稱王。正當兵多將良的項羽在北路滅了秦軍主力後,卻驚聞兵少的西路軍劉邦已經進入關中。公元前206年,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劉邦與秦人約法三章,派人駐守函穀關,自己退而駐兵霸上。項羽很快帶領40萬大軍破關而入,而此時的劉邦卻隻有10萬人馬。在那之後,劉邦手下曹無傷向項羽密告,說劉有不軌之心,加上項羽的亞父範增一直主張滅掉劉邦,於是項羽便打算消滅劉邦及其軍隊。豈知,項羽的叔父項伯卻在劉邦的拉攏下替他說情。他說:“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
這句話正好說中了項羽的弱處,劉邦雖說先入關中,在道義上卻無懈可擊,他並沒有兵駐鹹陽,美女、財寶無所取,反而退居霸上,等候諸侯到來。如果此時攻擊他,則會授人以柄,那些剛剛歸順自己的各諸侯軍會因此而起異心也說不定。於是,當項伯為之說情時,項羽隻說了一個字:“諾”。
鴻門宴上,劉邦前來謝罪。範增派項莊借舞劍之機殺死他,項伯見此景也拔劍起舞,保護劉邦,危急之下,樊噲跑來護主鬧事,劉邦借如廁之機一走了之。見項羽放走劉邦,範增氣得一劍砍碎玉鬥,大叫“豎子不與為謀”。
從《史記》中可以看出,劉邦有心計和智謀,而項羽未殺劉邦,的確給自己留下了隱憂。隨著學者們對當時曆史背景的進一步研究,發現事情不能那麼簡單地歸結為項羽的失誤。
前瞻後顧
項羽作為40萬大軍領袖,他的頭腦真的有那麼簡單嗎?事實上,學者們已經顛覆了這種觀點。首先,項羽的40萬大軍中,有20餘萬都是諸侯的部隊,其中大多心存觀望,並沒有真正歸附。
攻打劉邦,名不正,言不順,難以在諸侯心目中樹立起自己的威望,而若以自己的十幾萬人去打劉邦的10萬人,就算勝利也會元氣大傷,反而令其他諸侯撿了便宜。倘若在鴻門宴上放了劉邦,一來可以兵不血刃就奪得關中,既降伏劉邦,又維護自己反秦盟主的地位;二來可以利用自己的威信,抓穩時機,分封諸侯,剪除對手,獲取眾心,建立霸業。至於劉邦,在那時已經不是他的對手了。正是這次項劉言和,才為項羽隨後的分封諸侯提供了條件,才構築了“西楚霸王”的基業。所以,項羽放走劉邦,在當時的局勢下,實在不是一個頭腦簡單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