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 軍器部(2 / 3)

《呂氏春秋》曰: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遂刻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也,舟止,從其所契刻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又曰:荊有佽飛者,得寶劍於江幹,遂還反,涉江至於中流,而兩蛟夾繞其舡,佽飛攘臂袪衣,拔寶劍赴江,刺蛟殺之,荊王聞之,仕以執圭。

《史記》曰:吳季劄之初使,北過徐,徐君好季劄劍,口不敢言,季劄知之,為使上國,未獻,還至徐,徐君已死,乃解其寶劍,係徐君塚樹而去。

又曰:秦昭王臨朝歎息,應侯進曰:臣聞主憂臣辱,主辱臣死,今大王中朝而憂,臣敢請其罪,王曰:吾聞楚之鐵劍利而倡優拙,夫鐵劍利則士勇,倡優拙則思慮遠矣,以遠思慮而禦勇士,恐楚之圖秦。

又曰:高祖送徒驪山,到豐而夜,徑澤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還報曰:前有大蛇當徑,原還,高祖曰:壯士行何畏,乃前拔劍斬蛇,蛇分為兩,道開,事具帝王部。

又曰:高祖擊英布時,為流矢所中,高祖問醫,曰:病可治,於是高祖慢罵之曰:吾從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

又曰:陳平間行杖劍,亡渡河,舡人見其美丈夫獨行,疑其亡將,腰中有金寶,因之欲殺平,平恐,解衣佐刺舡,舡人知其無,乃止。

《說苑》曰:經侯往過魏太子,左帶玉具劍,右帶環佩,左光照右,右光照左,事具衣冠部觖佩篇。《異苑》曰:晉惠帝元康三年,武庫火,燒孔子履,高祖斬白蛇之劍,鹹見此劍,穿屋飛去,莫知所向。

《漢書》曰:雋不疑,字曼倩,帝使暴勝之為直指使者,素聞不疑賢,遣吏請與相見,不疑冠進賢冠,帶衤畾具劍,衤畾磊落壯大之濬。

又曰:陸賈常乘安車駟馬,從歌鼓琴瑟侍者十人,寶劍直百金,其遊漢庭,名聲藉甚,言狼藉其盛。

《漢武內傳》曰:西王母帶分景之劍,上元夫人帶流黃擇精之劍。

《東觀漢記》曰:世祖時,有獻名馬寶劍,直百金,馬以駕鼓車,劍以賜騎士。

《吳越春秋》曰:伍子胥過江,解其劍與漁父曰:此劍中有七星北鬥,其直百金。

《典論》曰:建安二十四年二月壬午,魏太子丕造百辟寶劍,長四尺二寸,淬以清漳,厲以蛇監諸,飾以文玉,表以通犀,光似流星,名曰飛景。

雷次宗豫章記曰:吳未亡,恒有紫氣見牛鬥之間,張華聞雷孔章妙達緯象,乃要宿,問天文,孔章曰:惟牛鬥之間有異氣,是寶物也,精在豫章豐城,張華遂以孔章為豐城令,至縣,掘深二丈,得玉匣,長八尺,開之,得二劍,其夕鬥牛氣不複見,孔章乃留其一匣,而進之,劍至,光曜煒曄,煥若電發,後張華遇害,此劍飛入襄城水中,孔章臨亡,戒其子,恒以劍自隨,後其子為建安從事,經淺瀨,劍忽於腰間躍出,遂視,見二龍相隨焉。

《文士傳》曰:魏文帝愛楊脩才,脩誅後,追憶脩,脩曾以寶劍與文帝,帝後佩之,告左右曰:此楊脩劍也。

沈約《宋書》曰:初世祖賜謝莊寶劍,莊以與豫州刺史魯爽,別後,爽反叛,世祖因宴集,問劍所在,答曰:昔以與魯爽別,竊為陛下杜郵之賜,上甚悅,當時以為知言。

【詩】宋鮑昭詩曰:雙劍將別離,先在匣中鳴,雌沉吳江裏,雄飛入楚城,吳江深無底,楚闕有崇扃,一為天地別,豈直限幽明,神物終不隔,千祀儻還並。

梁吳筠詠寶劍詩曰:我有一寶劍,出自昆吾溪,照人如照水,切玉如切泥,鍔邊霜凜凜,匣上風淒淒,寄語張公子,何當來見攜。

【銘】後漢士孫瑞劍銘曰:天生五材,金德惟剛,從革庚辛,含景吐商,辯物利用,勳伐彌彰,暨彼良工,區冶幹將,爰造寶劍,巨闕墨陽,精通皓靈,獲茲休祥,剖山竭川,虹蜺消亡,曜威燿武,震動遐荒,楚以定霸,越以取強。

晉裴景聲文身劍銘曰:器以利顯,實以名舉,長劍耿介,體文經武,陸斷玄犀,水截輕羽,九功斯像,七德是輔。

晉張協太阿劍銘曰:太阿之劍,世載其美,淬以清波,礪以越砥,如玉斯曜,若影在水,不運自肅,率土從軌。

【啟】梁簡文帝謝敕賚方諸劍等啟曰:才發紫函,彫奇溢目,始開泥檢,麗飾交陳,已匹丹霞之暉,乍比青雲之製,身文且貴,器用惟宜,寒暑兼華,左右相照。

梁沈約為東宮謝敕賜孟嚐君劍啟曰:田文重氣徇名,四豪莫及,寶劍雄身,故能威陵秦楚,人高事遠,遺物足奇,謹加玩服,以深存古之懷。

《字林》曰:琫,佩刀下飾也,天子以玉,諸侯以金,琕,佩刀上飾也。

《太公兵法》曰:刀子之神,名曰脫光。

《禮記》曰:割刀之用,鸞刀之貴,貴其義也。

《論語》曰: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事具人部笑篇。

《楚辭》曰:鉛刀進禦,遙棄太阿。

《孔叢子》曰:秦王得西戎利刀,以之割玉,如割木焉,《漢書》曰:龔遂為渤海太守,民有帶持刀劍者,使賣劍買牛,賣刀買犢,何為帶牛而佩犢。

班固與弟超書曰:竇侍中遺仲叔,楚滕陵錯橫刀玉戚早削一枚,金錯半垂刀一枚。

《東觀漢記》曰:馬嚴為陳留太守,建初中,嚴病,遣功曹,史李龔,奉章詣闕,上召見龔,問疾病形狀,以黃金十斤,葛縛佩刀書刀革帶付龔,賜嚴。

又曰:賜鄧遵金對東觀漢記作剛。鮮卑緄帶一具,金錯東觀漢記,《太平禦覽》三百四十五下有刀字,此脫。五十,辟把刀墨再屈環橫刀金鏡《東觀漢記》《禦覽》作錯。屈尺八佩刀各一。

魏武帝令曰:往歲作百辟刀五枚,適成,先以一與五官將,其餘四,吾諸子中有不好武而好文學,將以次與之。

《典論》曰:昔者周魯寶赤刀孟勞。